科研产出
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 encephalitis virus,JEV)提供一种更快捷便利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本试验建立了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JEV-E)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以原核表达的JEV-E作为抗原包被磁微粒,与待检血清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Ig G抗体组成检测体系,定量检测猪血清中JEV抗体含量。结果显示,优化偶联条件后,最佳缓冲液pH值为5.0,最佳蛋白包被量为30μg/m L,5%BSA作为封闭剂,最适免疫磁珠保存液浓度为1 mg/m L;优化反应条件后,选择碱性磷酸酶抗体稀释度为1∶20 000,血清反应时间5 min,碱性磷酸酶反应时间10 min,底物反应时间7 min;建立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阴阳性临界点判断标准为24.99 U;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敏感性为99.5%,特异性为97.5%;该方法与猪细小病毒(PPV)、猪口蹄疫O型病毒(FMDV-O)、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链球菌(SS)、副猪嗜血杆菌(HPs)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敏感度与商品化试剂盒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8.27%。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试验流程方便快捷,可为JEV的快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水稻关键生育期灌溉对干旱胁迫下稻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探究水稻关键生育期灌溉对稻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粤禾丝苗’为对象,设置了4个灌水处理,分别为分蘖期间灌水(IMT)、幼穗分化期间灌水(IPI)、抽穗期间灌水(IHD)、幼穗分化期间+抽穗期间灌水(IPI+IHD),并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CK)作为对照,考察不同生育期灌水对水稻分蘖数、株高、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CK处理相比,IMT、IPI、IHD和IPI+IHD灌水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下降了97.0%、37.9%、34.7%和21.9%。在有效穗数方面,IPI、IHD和IPI+IHD灌水处理分别下降了28.6%、25.7%和31.4%,而IMT处理的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对于每穗颖花数和穗长,IMT和IHD处理分别下降了49.0%、20.0%和13.9%、6.4%;然而,IPI和IPI+IHD处理的株高、每穗颖花数和穗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结实率方面,IHD和IPI+IHD处理分别增加了22.9%和10.7%。在光合指标方面,IPI、IHD和IPI+IHD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29.6%和32.4%,气孔导度分别增加45.5%、24.1%和42.8%,蒸腾速率分别增加33.9%、23.6%和31.5%;IPI和IPI+IHD胞间CO2浓度分别增加了0.8%和4.1%。与对照相比,IPI、IHD和IPI+IHD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3.6%、19.9%和14.6%。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间期灌水有助于分蘖数的增加,幼穗分化期间灌水能够提升每穗颖花数,抽穗间期灌水可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分化期和抽穗期是水稻灌溉的关键时期,这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稻谷产量的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对干旱地区节水增产增效的水稻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分蘖期 幼穗分化期 抽穗期 关键生育期 灌水 生理性状 产量


新型氢肥材料在冬瓜育苗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探究新型氢肥材料对冬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明确氢肥在冬瓜育苗上的使用量,为利用氢肥培育冬瓜壮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以‘铁柱2号’黑皮冬瓜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氢肥用量梯度,采用氢肥与育苗基质混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氢肥用量对冬瓜种子播种后的出苗率、幼苗生长状况、壮苗指数、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氢肥处理对冬瓜幼苗生长存在剂量效应,对照(不加氢肥)和5种氢肥用量处理的壮苗指数分别为1.05、1.49、1.52、1.55、1.46、0.99。综合分析苗期的各项指标发现,氢肥:基质为1 kg:3000 L(H2)的处理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H2处理的冬瓜幼苗出苗率提高了17.5%,壮苗指数提高了45.6%,根尖数提高了23.5%,叶绿素a含量提高了25.8%。氢肥用量过高(氢肥基质>1 kg:1000 L)对冬瓜的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抑制冬瓜幼苗生长,降低壮苗指数。氢肥处理可提高冬瓜的出苗率和整齐度,促进冬瓜幼苗生长,有利于培育壮苗,但需注意施用量,氢肥和基质的用量比例为1 kg:3000 L效果较好,用量过高易产生负面效果。
关键词: 氢肥 冬瓜 育苗 出苗率 根系形态 壮苗指数 叶绿素


小麦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大豆异黄酮、复合益生菌与酵母培养物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大豆异黄酮、复合益生菌与酵母培养物对快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 080只1日龄快速型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第1组是小麦-豆粕型饲粮组(小麦组),第2组是在第1组基础上添加6 000 IU/kg复合酶(复合酶组),第3~5组分别是在第2组基础上添加300 mg/kg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组)、200 mg/kg复合益生菌(益生菌组)、300 mg/kg酵母培养物(酵母组),第6组为玉米-豆粕饲粮组(玉米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小麦组相比,复合酶组显著降低了36~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P<0.05),但对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复合酶组相比,大豆异黄酮组、益生菌组、酵母组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胸肌率(P<0.05),显著降低了肌肉的滴水损失(P<0.05)和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益生菌组显著提高了肉鸡42日龄体重和屠宰率、36~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1~42日龄料重比(P<0.05);酵母组显著降低了1~42日龄料重比(P<0.05)。与玉米组相比,小麦型饲粮各组肉鸡血浆中MDA含量与肌肉肉色的b*值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pH24 h显著提高(P<0.05);复合酶组和益生菌组对1~42日龄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屠宰率(P<0.05)。综上所述,黄羽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同时添加复合酶和复合益生菌或酵母培养物均可以显著改善小麦型饲粮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同时添加复合酶或复合益生菌可完全替代玉米型饲粮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 小麦饲粮 黄羽肉鸡 复合益生菌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十五烷酸对高脂日粮处理的妊娠期母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高脂日粮(HFD)和十五烷酸(C15:0)对妊娠期母体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32只10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进行交配,观察到阴道栓后记为0.5 d,并将妊娠母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低脂日粮(LFD)、低脂日粮+十五烷酸(LFD+1%C15:0)、高脂日粮(HFD)、高脂日粮+十五烷酸(HFD+1%C15:0),饲养期18 d。当母鼠妊娠日龄达到18.5 d时收集母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形态结构。结果显示:饲喂HFD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并提高了十二指肠绒隐比,添加C15:0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厚度。在十二指肠形态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无交互作用。饲喂HFD显著提高了空肠隐窝深度,并降低空肠绒隐比,添加C15:0对空肠形态结构无显著影响。在空肠形态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无交互作用。饲喂HFD显著增加了回肠绒毛宽度和绒毛表面积,添加C15:0对其无显著影响。在回肠肠上皮细胞厚度指标上,HFD饮食与C15:0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HFD组显著高于LFD组。饲喂HFD和添加C15:0分别对结肠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在结肠肠上皮细胞厚度上,HFD饮食和C15:0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HFD组显著高于LFD组和HFD+1%C15:0组。综上所述,饲喂HFD未对妊娠期母体十二指肠和结肠形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但有损害空肠和回肠形态结构趋势,而C15:0不能缓解HFD引起的空肠和回肠损伤趋势,但有改善十二指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对策-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5
摘要:种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种子也被称为农业“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植物新品种是种业最核心的资源,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为种业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与保障。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如专职人员数量不足、新品种保护意识不强、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对比与借鉴省内外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宣传、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激励机制等加强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 植物新品种保护 产业振兴 种业 品种权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聚两优53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24
摘要:两系杂交水稻组合聚两优 53 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用两系不育系RGD-7S和水稻恢复系汕恢 53 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其丰产性较好、米质较优、抗性较好,2023 年 5 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 20220088.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主要农艺性状、试验示范表现及制种技术.


小果型非转基因番木瓜新品种黄花佑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花佑番木瓜是以泰国红为母本、GZ2013013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鲜食番木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结果性状优良,受高温影响小,间断结果现象轻,连续坐果率94.3%,平均单株商品果为71.8个,平均单果质量为790.3 g,果实呈梨形,整齐度高,商品性状优良,平均纵径17.3 cm,横径10.3 cm.果实果皮光滑,果肉较厚呈橙红色,口感柔嫩多汁、无渣,风味清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5%,还原糖含量为10.5 g·100 g-1,总糖含量为12.8 g·100 g-1,总酸含量为0.16 g·100 g-1,维生素C含量为84.7 mg·100 g-1,粗纤维含量为0.5 g·100 g-1.在珠三角地区,组培苗春季定植至始花时间约59 d,定植至始采收时间约177 d,丰产性强,当年平均株产量约56.8 kg,每666.7 m2产量为6816 kg.果实在常温条件下保鲜贮藏期为7d.适应性较强,适宜在我国番木瓜产区种植.感环斑花叶病毒病和畸叶病毒病,建议采用轮作方式种植,重点防控病毒病.


粤东地区鸡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造成的原虫病.为明确粤东地区鸡群中的球虫病流行情况,该研究于2018-2019年在粤东地区18个规模化养鸡场采集700份粪便样品,利用PCR方法检测样品中鸡球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粤东地区的鸡球虫病总检出率高达95.71%(67/70),主要流行虫种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检出率分别为55.71%(39/70)和48.57%(34/70).1-25日龄肉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的检出率最高,为69.23%;大于25日龄肉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检出率最高,可高达60%.分析发现粤东地区鸡球虫混合感染情况普遍存在,但单一虫种感染占比最高(42.86%).本研究对粤东地区规模化养鸡场的鸡球虫病流行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为粤东地区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