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管道式微孔增氧装置的增氧性能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进气量和进气压力对管道式微孔增氧装置增氧性能的影响,参照SC/T 6051—2011《溶氧装置性能试验方法》中的标准测试方法,在3个进气压力条件下开展不同进气量的室内清水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进气量条件下,降低进气压力可取得较好的增氧性能;在相同进气压力条件下,装置的氧质量转移系数和增氧能力随着进气量增大而增大,氧利用率和动力效率则呈下降趋势,但在进气压力为0.2 MPa时,其氧利用率和动力效率下降幅度较缓。综合考虑增氧能力和运行能耗等因素,装置的进气参数可设置为进气压力0.2 MPa、进气量0.064~0.081m~3/h,在该条件下增氧能力达到29.79~34.36 g/h,氧利用率达到29.83%~32.32%,动力效率达到7.67~8.31 kg/(kW·h)。研究表明,进气量对装置的增氧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合理控制进气量对于提高增氧性能、降低增氧装置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管道式微孔增氧装置 增氧性能 进气量 氧利用率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镇静剂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水产品中抗生素和镇静剂的同时、快速检测,进行了题示研究.分取2.0 g匀浆后的样品的肌肉组织,加入体积比79:1:20的乙腈-乙酸-水混合溶液10 mL,振荡1 min,超声10 min.加入2.0 g氯化钠,振荡1 min,于-20℃保存30 min,用于去除提取液中的脂肪.离心10 min,分取1 mL上清液注入装载有150 mg C18的CAFS clean-up净化柱中,多次推动活塞,将提取液全部转移到2 mL离心管中.分取0.5 mL净化液,加入0.5 mL 0.1%(体积分数,下同)甲酸溶液,混匀后过0.22μm尼龙滤膜.滤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仪,9种目标物在BEH C18色谱柱上用不同体积比的0.1%甲酸溶液和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后,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法定量.结果显示,9种目标物的质量分数分别在1.0~50.0μg?kg-1(丁卡因、布比卡因、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2.0~50.0μg?kg-1(地西泮和氟罗沙星)、5.0~50.0μg?kg-1(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1.0μg?kg-1;对空白草鱼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9.1%~11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1.9%~8.2%(日内精密度试验)和2.6%~8.5%(日间精密度试验).方法用于28份水产品的分析,检出了1种镇静剂布比卡因(检出量为1.41μg?kg-1)以及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洛美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3种抗生素检出量均低于测定下限)和恩诺沙星(检出量为2.43~4.61μg?kg-1,低于GB 31650-2019规定的限量)].
关键词: 滤过型净化柱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镇静剂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江豚监测现状及展望
《中国环境监测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唯一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类,近年来种群数量严重下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种群有所恢复。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监测至今,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完善,对长江江豚现状的了解也越来越充分。该文回顾了截线抽样法、水下被动声学及自动实时监测系统、无人机、环境DNA等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分析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江江豚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基本参考。
关键词: 长江江豚 种群监测 截线抽样法 环境DNA 保护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鲎幼鲎形态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异速生长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1)、头胸部宽(X2)、腹部长(X3)、腹部宽(X4)、剑尾长(X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近岸海域(鮻)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 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血液学和鳃组织学变化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许氏平鲉低氧耐受能力及低氧胁迫过程中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鳃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许氏平鲉临界氧分压(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E)时溶解氧含量,观察了低氧胁迫和恢复溶解氧过程中呼吸行为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分析了血液生理[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积压(HCT)]、生化[葡萄糖、皮质醇]指标以及鳃组织形态学和鳃组织气体交换率(PAGE)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18℃、盐度 30,pH值 7.85 的条件下,许氏平鲉[(88.01±5.34)g]Pcrit和LOE溶解氧含量分别为(3.96±0.11)和(2.60±0.21)mg/L.随着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血浆皮质醇和葡萄糖分别在LOE和Pcrit达到最高.许氏平鲉血液RBC、Hb和HCT在LOE达到最高.低氧过程中,许氏平鲉呼吸频率和PAGE分别于Pcrit和LOE达到最高,且低氧导致许氏平鲉鳃小片长度(SLL)、间距(ID)、周长显著增加;鳃小片宽度(SLW)则随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变窄,在LOE处达到最小值.许氏平鲉鳃小片末端膨大、基质肥大、增生比例在低氧过程中显著增加.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中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许氏平鲉对水体低溶解氧变化反应敏感,低氧应激导致其血液生理生化相关指标和鳃小片形态发生显著改变,恢复正常溶解氧 24h后可以显著缓解低氧胁迫应激.相关结果为研究许氏平鲉低氧耐受生理调控机制和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许氏平鲉 低氧耐受 呼吸频率 血液生理生化 鳃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商船和渔船碰撞中渔船损伤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型商船与渔船碰撞(以下简称“商渔船碰撞”)事故中,不同碰撞条件对被撞渔船船体结构损伤特性的影响,以42 m典型渔船为例,选取商船不同碰撞角度、碰撞速度和碰撞质量等碰撞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LS-DYNA软件对碰撞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渔船船体损伤的应力应变云图及能量曲线,并分析了渔船损伤特性随碰撞工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工况下,商船速度为8 m/s,碰撞位置在舱段中间时,被撞渔船破损程度最大,船体出现破口,骨架也发生断裂;当碰撞角度为60°时,渔船同时受到垂向力和沿船长方向力的影响,船体破口最大;当商船质量为10 000 t时,被撞渔船破损最严重,但当商船质量超过10 000 t时,与渔船吨位差距很大时,商船质量增加对渔船损伤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研究表明,有限元仿真模拟方法可用于分析商渔船碰撞过程中渔船结构损伤,在商渔船碰撞中,商船的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位置均是影响渔船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且碰撞速度、商船质量等因素与被撞渔船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商船和渔船碰撞 有限元方法 仿真模拟 船体损伤 LS-DY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突额薄板蟹(十足目:短尾下目:膜壳蟹科)雄性特征首次描述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薄板蟹隶属于十足目,短尾下目,膜壳蟹科,是一类小型蟹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目前已报道了27 种.突额薄板蟹新种发表时仅有一雌性标本,缺乏雄性个体特征,至今无人报道,然而雄性特征是螃蟹分类鉴定非常重要的指标.作者在浙江象山港海域采集到 2 只该种标本(包含一只雄性),雄性个体为该种的首次记录,其主要鉴别特征有:头胸甲近三角形,长大于宽;额向前突出形成三角形额角,具明显的额腹脊;颊区具一三角形小叶;爱德华兹开口仅愈合不到一半;步足细长,指节后缘具浓密的刚毛,近末端具2 齿;腹部分 5 节,尾节三角形;第一腹肢背缘近末端具2 根短刚毛,腹缘则具7 根长刚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链状亚历山大藻暴露下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蓄积转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暴露于一株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优势产毒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GY-H25株),模拟现场赤潮藻密度,探究了紫贻贝内脏团和可食组织中蓄积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并通过蓄积代谢动力学,重点比较了不同细胞密度GY-H25对紫贻贝体内毒素蓄积代谢和转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GY-H25生长及产毒稳定,PSTs组分主要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和C2),单细胞最高产毒能力为2.96 pg STXeq/cell。暴露实验中,紫贻贝对PSTs有较强的蓄积作用,2种暴露浓度下PSTs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结束时,2种暴露组紫贻贝内脏团中PSTs均超过欧盟国际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但可食组织则均低于限量标准;比较发现,高浓度组紫贻贝内脏团最高蓄积浓度达到6 815.36μg STXeq/kg,且高浓度组暴露期间平均蓄积速率为17.89%,显著高于低浓度组13.06%的蓄积速率。另外,紫贻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在对C1、C2和GTX5三者的转化研究中发现,快速代谢时期和平稳期C2→GTX5的转化为GTX5生成的主要途径,同时期C1的相关转化中C1→GTX5途径超过C2→C1,致使C1整体占比减少。综合评估紫贻贝中PSTs转化产物和毒性当量因子(toxic equivalency factor, TEF),发现紫贻贝对PSTs代谢转化进一步促使高毒性GTX5的生成和占比提升,总体终端毒性升高,这也可能是秦皇岛紫贻贝中PSTs风险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紫贻贝中PSTs风险,为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测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 紫贻贝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蓄积代谢动力学 生物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捕捞技术、渔具渔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应用船舶、机械、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从海洋中捕捞经济渔获物并综合利用,是现代海洋捕捞业的主要特征.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保护近海生态与资源、实现渔民增收和新渔村建设、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海洋捕捞渔场探测、渔具渔法与高效自动化辅渔助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海洋捕捞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实现节能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