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单季稻红萍绿肥还田的节肥增产效应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红萍还田替代不同数量化肥对后茬水稻生长和稻田土壤的影响研究,明确水生绿肥红萍对单季稻的化肥减施效应.[方法]试验设计了3个减肥水平(氮钾肥减20%、40%、60%),比较了30 t·hm-2红萍还田替代不同数量氮钾化肥对后茬水稻的产量、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与常规(配方)施肥处理相比,每公顷翻压30 t鲜红萍、减施氮钾化肥20%的处理,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数和丛穗数明显提高,产量增加11.11%,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红萍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较未还田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常规施肥处理下,红萍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P<0.05).减 60%氮钾肥并辅以红萍还田处理(T6)的速效钾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每公顷翻压30 t新鲜红萍可以替代常规施肥中20%的氮钾肥,还能显著增加稻谷产量11.11%,并达到培肥地力的作用,是实现单季稻减肥增效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红萍在单季稻中的绿肥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性诱和物联网的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智能化监测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田间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的智能化监测,本研究对本文作者前期研发的基于性诱和物联网的害虫智能监测设备进行了田间应用和评估.研究发现,该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采集数据和人工计数数据所反映的草地贪夜蛾高峰期均为9月20日-9月22日、10月14日-10月22日和11月4日-11月6日,自动计数的平均准确率达75.03%;桶形诱捕器仅监测到9月20日-9月22日和10月14日-10月22日这2个高峰期,但整个监测期间桶形诱捕器诱集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与智能监测设备监测到的种群数量没有差异(Z=0.784,P=0.433).此外,该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而且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 日平均温度≥16℃时,大多在18:00后开始活动,晚上12点左右达到活动高峰期;当 日平均温度<16℃时,草地贪夜蛾成虫整体活动性不强,但在16:00-16:59和23:00-00:59出现两个活动小高峰期.以上结果表明,基于性诱和物联网的智能化监测可以用于草地贪夜蛾的远程实时测报.


蚕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蚕豆资源,研究蚕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及蛋白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发芽蚕豆的蛋白质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组分含量,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观察发芽蚕豆蛋白组成的变化,通过测定发芽蚕豆蛋白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蚕豆发芽过程中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升高,促进部分蚕豆蛋白由大分子量转化分解成小分子量,提高了蚕豆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在蚕豆发芽第9天时蛋白质含量达到34.1 g·100g-1、氨基酸含量为29.16 g·100g-1,均达到最大值,蚕豆蛋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最强。综上,蚕豆的发芽过程可以增加蚕豆的营养物质成分含量,增强蚕豆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蚕豆蛋白、蚕豆芽等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谢华安院士带领水稻所科技人员到南繁科研单位和企业等交流学习
《福建稻麦科技 》 2022
摘要:2022年4月1日上午,在谢华安院士的带领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研究员、吴方喜副研究员、朱永生博士等一行来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南繁育种基地参观、交流。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任光俊研究员的带领下,谢院士一行观摩了任光俊研究员课题组的水稻新组合展示区,并就当前适合长江上游推广应用的品种类型和育种技术手段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T02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8℃、光周期8L:16D、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10 d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5.60 cm和4.22×10~8孢子/cm~2。菌株BB-T02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分别为5.00×10~5孢子/mL和2.17×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5.39%和88.76%、LT50分别为5.78 d和5.19 d。菌株BB-T02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5d达峰值22.68U/mL;几丁质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均在第6d分别达到峰值13.19U/mL和9.77 U/mL。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的侵染活性强,可用于这两种检疫性粉蚧的生物防治。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南洋臀纹粉蚧 石蒜绵粉蚧 侵染活性


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吸附茶多酚的条件优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的吸附条件优化及其复合物在模拟消化环境的稳定性研究,为促进茶多酚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HPM)改性的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进行吸附,研究温度、时间、茶多酚浓度和pH对吸附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吸附条件,并建立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膳食纤维—茶多酚复合物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吸附量经历快速提高阶段后趋于平衡,60 min时吸附量基本达到平衡;茶多酚浓度增至3.0 mg/mL时,其吸附量趋于饱和;溶液pH为7.0时,茶多酚吸附量达最大值.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吸附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温度>时间>茶多酚浓度>pH,且温度与时间、温度与茶多酚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茶多酚吸附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吸附茶多酚条件优化为:温度5℃,时间61 min,茶多酚浓度3.9 mg/mL,pH 7.0,在此条件下,茶多酚吸附量为54.26 mg/g,与模型理论值(54.46 mg/g)接近.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显示,改性桔皮膳食纤维—茶多酚复合物经模拟胃和肠道消化环境后,茶多酚保留率分别达92.07%和69.73%,显著高于纯茶多酚的保留率(84.17%和47.29%).[结论]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可作为茶多酚的天然保护载体,通过吸附结合形成复合物,显著提高茶多酚在胃肠消化环境中的稳定性.


基于YOLO v5和多源数据集的水稻主要害虫识别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图像识别中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引入目标检测算法YOLO v5对监测设备和诱捕器上的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进行识别与计数.依据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生物习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水稻害虫诱集与拍摄监测装置,自动获取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图像,并与三角形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诱捕拍摄的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图像共同构建水稻害虫图像数据集;采用左右翻转、增加对比度、上下翻转的方式增强图像数据集;对比了不同训练模型对三角形诱捕器和监测设备诱捕拍摄的水稻害虫图像的检测性能,并对比稻纵卷叶螟成虫不同训练样本量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用精确率、召回率、F1值、平均精度评估各模型的差异.测试结果表明,测试集图像为三角形诱捕器和监测设备诱捕拍摄虫害图像时,稻纵卷叶螟识别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1.67%和98.30%,F1值达到94.87%,二化螟识别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3.39%和98.48%,F1值达到95.87%.不同采样背景、设备构建的多源水稻害虫图像数据集可以提高模型对水稻害虫识别的准确性.基于YOLO v5算法设计的水稻害虫识别计数模型能够达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以用于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的田间种群监测.
关键词: 水稻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深度学习 YOLO v5 自动识别


不同育苗基质对健宝南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福建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加快南瓜穴盘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筛选出适合的育苗基质,为健宝南瓜田间生产种植提供实用依据.采用福建省生产上常用的2种商品基质和以蛭石、泥炭土和珍珠岩为原料自行配制的3种配方基质,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对健宝南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育苗基质对健宝南瓜幼苗的各个形态指标影响较大,苗龄在18 d时,处理D新峰农业基质壮苗指数较对照园土(CK)高出31%,G值较对照园土(CK)高出41%.采用处理D新峰农业基质的南瓜幼苗株高、茎粗、壮苗指数、G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幼苗植株健壮,长势良好,能够完全满足南瓜苗期的生长,适宜作为健宝南瓜栽培育苗基质推广应用.


组蛋白修饰调控植物对胁迫的记忆与警备抗性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扎根土壤,面对不利的环境胁迫无法逃避.然而,植物已经进化出对环境胁迫的记忆(stress memory)与警备抗性(或防御警备defense priming)等机制适应环境.环境胁迫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植物的DNA碱基序列,因此表观遗传被认为是植物对环境胁迫产生记忆和产生防御警备的主要机制,而组蛋白修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机制,为胁迫记忆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下植物分别以胁迫记忆和防御警备机制为主导的组蛋白修饰参与抵御不良环境的最新进展,并提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深入探究组蛋白修饰与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关系,可为提高植物抗性、植物表型塑造、器官再生和作物改良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胁迫记忆;防御警备;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