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各项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纹缟虾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6 264.5~23 587.2粒,与体长(L)、纯体重(Wn)呈二项式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F=5185.326-76.501L+3.237L2(R=0.657),F=6300.372+863.948Wn+172.25W2n(R=0.732);与卵巢重(Q)呈指数相关,回归方程为F=6472.5 e0.519Q(R=0.598);与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生殖力(FL)为107.1~337.0粒/mm,主要与L、Wn和Q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FL=204.098-1.723L+0.029L2(R=0.298),FL=176.063-1.984Wn+2.272Wn2(R=0.440),FL=99.654+109.137Q-17.124Q2(R=0.462);个体相对生殖力(FW)为1 611.2~5 623.8粒/g,主要与L、Wn和成熟系数(G)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FW=15593.38-364.455L+2.623L2(R=0.467),FW=6118.327-1195.697Wn+111.559W2n(R=0.474),FW=3905.178-93.145G+2.168G2(R=0.558)。处于Ⅳ期的纹缟虾虎鱼卵分为大小两个卵径群,小卵径群变幅为0.093~0.227 mm,占17.7%;大卵径群为0.426~0.730 mm,占8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芽孢杆菌酯酶BSE-1的催化动力学和热失活动力学研究
《分子催化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芽孢杆菌发酵产生的酯酶BSE-1经分离纯化后,以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为底物,对电泳纯BSE-1的催化性质、催化动力学和热失活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催化动力学研究表明,金属离子对BSE-1的活性影响显著,其中Ca2+的激活作用最强,为混合型激活作用;而Ba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BSE-1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其中Km=8.15mmol·L-1,Vmax=0.97mmol·mg-1·min-1.采用连续模型对BSE-1在70℃的热失活动力学进行模拟,求得酶的失活速率常数k1=1.41,k2=0.2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江蓠对氨氮去除效率与吸收动力学研究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水平上测定了真江蓠培养密度对NH4-N去除效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比较了真江蓠在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状态下的氨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起始浓度NH4-N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江蓠密度为2~24g.L-1时,5h内随着藻体密度增大和实验时间延长,真江蓠去氨氮能力也增强。当藻体密度为24g.L-1时,真江蓠在5h内去除氨氮效率最高,达到99.77%。各种藻体密度在起始阶段保持较高吸收速率(30~41μmol.g-1.h-1),随后藻体密度与吸收速率呈反比关系,其最低藻体密度组(2g.L-1)在3h和5h吸收速率最大,分别为28.33μmol.g-1.h-1和18.85μmol.g-1.h-1。在起始浓度梯度实验中,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吸收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在1h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47、159.40μmol.g-1.h-1和439.70、913.61μmol.L-1。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对NH4-N的吸收差别不显著;当氨氮浓度为300~500μmol.L-1时,氮半饥饿的真江蓠在起始1h内有一个快速吸收阶段(40.7~102.1μmol.g-1.h-1),吸收速率与NH4-N浓度几乎成正比,此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而在低N浓度下(100~200μmol.L-1),藻体对NH4-N的吸收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直到NH4-N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吸收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而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该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栽培真江蓠净化水体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7对微卫星引物检测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群体及其正、反交群体共12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正交群体和反交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1.4、5.3和2.7,平均PIC值分别为0.557、0.099、0.590和0.497,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05、0.071、0.826和0.883,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22、0.117、0.684和0.598,杂合子偏离指数(D)分别为-0.146、-0.241、0.215和0.522。结果表明,正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两个亲本群体都高,反交群体介于两个亲本群体之间;正交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也高于两亲本群体,反交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介于两者之间,但实际观测杂合度却最高;两亲本群体存在一定的杂合子缺失,而杂交群体则存在杂合子增加的现象,尤其是反交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大量增加。卡方检验表明,正交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较少(3个位点),而其他3个群体大部分位点均偏离平衡,存在遗传漂变现象。4个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具有显著性(FST为0.081~0.610,P<0.01)。UPGMA系统树显示,正交种与尼罗罗非鱼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正交群体受亲本群体的影响最大,其生长优势除了性别因素外,遗传因素可能也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同时测定
《分析测试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 mol/L,含0.005 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体积比2∶3)为流动相,流速为0.6 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25 nm,发射波长为280 nm。本方法氟苯尼考在10~10 000μg/L,氟苯尼考胺在2~2 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和0.999 9。当空白样品中氟本尼考添加水平为20~200μg/kg,氟苯尼考胺添加水平为4~50μ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79%~91%,相对标准偏差为3.66%~6.21%,检出限分别为5μg/kg和1μ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的关系
《科技导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华鲟历史及现存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湿度和云)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对阴雨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对多云天气则具有一定的回避性;产卵起始日前后天气类型的剧烈变化是诱导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现存产卵场内连续晴天天气也较容易诱发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除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平均气温在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之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外,产卵起始日其余气象要素在第1批产卵活动、第2批产卵活动和产卵起始日时间窗(最早和最晚产卵起始日的时间跨度范围)范围内,三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产卵起始日的气压变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反趋势;与历史产卵场不同,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的日照时数与水位和含沙量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象状况也是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鳞鱼卵巢滤泡细胞的发育及功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卵巢滤泡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滤泡细胞起源于非生殖细胞,并且其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零散细胞期、单层扁平细胞期、多层扁平细胞期和颗粒细胞分泌期。滤泡细胞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并不具备任何功能,到卵母细胞卵黄积累初期,滤泡细胞上皮协同其合成部分卵膜;卵黄积累旺盛时期,滤泡细胞在此过程中起到信号介导、物质转运和储存的作用;在卵巢退化阶段,滤泡细胞与未发育的卵母细胞形成闭锁卵泡,对卵细胞残体和碎片还具有吞噬、消化等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鳜(♂)远缘杂交子代与亲本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鳜(Siniperca chuatsi)(♂)远缘杂交子代(F2和F3)与双亲的血液常规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探讨杂交对子代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杂交子代具有两种来源,第一种的杂交母本为中心奥利亚罗非鱼(子代简称中心奥利亚杂交);另一种的母本为埃及奥利亚罗非鱼(子代简称埃及奥利亚杂交)。用于对照实验的母本为中心奥利亚罗非鱼。结果显示,中心奥利亚杂交F2与对照母本F2在2个血液常规参数和1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中心奥利亚杂交F3与对照母本F3在4个血液常规参数和2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埃及奥利亚杂交F2与对照母本F2在4个血液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埃及奥利亚杂交F3与对照母本F3在2个血液常规参数和3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7个参数和3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品系来源的杂交后代中,2个F2群体在1个血常规参数和1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2个F3群体仅1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子代与双亲在血液组成上均存在差异,但其更接近于母本。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所引起的遗传结构变化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动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6年夏、秋季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集的575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1089尾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胃含物样品的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摄食习性以及随栖息地、季节和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域的白姑鱼是底栖动物食性,小黄鱼是混合动物食性,甲壳类在它们食物中均占83%以上的比例,2种石首鱼类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55。由于摄食的优势饵料种类的差异,使这2种石首鱼类之间不存在严重的食物竞争。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两种石首鱼类所摄食的鱼类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结果还表明:白姑鱼的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关键词: 白姑鱼 小黄鱼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 摄食习性 食物重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