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 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9+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cm,体重为(28.45±2.98)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分离出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P450aromA)的全序列,得到1784 bp的全长cDNA,包括38 bp 5’非翻译区,1566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167 bp 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521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 ku。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鱼性腺P450arom具有70%以上的同源性,与其它鱼脑P450arom为60%左右同源,但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II和血红素结合区III和其它鱼芳香化酶的同源性分别高达83%~96%,78%~86%和85~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与鱼类性腺P450arom属于同一分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为非分泌蛋白,同时含有多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N-糖激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快速扩增cDNA末端 P450芳香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对复方新诺明在大菱鲆体内残留消除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复方新诺明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其残留消除的影响。健康大菱鲆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连续5d投喂复方新诺明药饵,从第6d起对照组投喂不含药物的空白饵料,试验组投喂中药三黄散药饵,连续投喂1个月。定期取样,测定复方新诺明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在(10±2)℃水温下,两种主要成分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甲氧苄啶在大菱鲆血清、肌肉、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如下:对照组为T1/2β血清7.86d和9.30d、T1/2β肌肉8.42d和17.46d、T1/2β肝脏10.93d和20.63d;试验组为T1/2β血清7.54d和8.76d、T1/2β肌肉7.42d和16.11d、T1/2β肝脏10.40d和18.63d。以可食性组织肌肉为残留靶组织,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甲氧苄啶消除到最高残留限量(0.01μg·mL-1和0.05μg·mL-1)以下,对照组需要61d和41d,试验组需要46d和26d,表明中药三黄散对复方新诺明在大菱鲆体内的消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产卵行为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统计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发现每年2~4月平均气温之和与4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2~4月的气温决定了每年初始产卵的提前或推后。观察了黄喉拟水龟的产卵行为,发现其产卵巢址通常选择在高出产卵场平面(36.378±7.140)cm(n=30)的地方。根据黄喉拟水龟产卵过程的固有行为特征,将其整个产卵过程分为六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挖掩体、第Ⅲ期掘巢穴、第Ⅳ期产卵、第Ⅴ期盖巢穴和第Ⅵ期回水体。对产卵过程各期时间与窝卵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第Ⅰ期、第Ⅱ期、第Ⅲ期、第Ⅴ期、第Ⅵ期及整个产卵过程所需时间均与窝卵数无关;而第Ⅳ期产卵时间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窝卵数越少,母龟在产卵场消耗的能量对应于投入到每一枚卵的能量就越多;而窝卵数越多,则恰好相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溶菌酶高产菌株发酵条件探讨及培养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洋溶菌酶高产菌株R-J-101液体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探讨,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为7.5,温度为30℃,转速为200r/min,接种量为6%。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的配比,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组合为:玉米粉0.200%、蛋白胨0.773%、牛肉膏0.132%、NaCl 0.320%、MgSO40.759×10-5mol/L。实验验证优化结果,所得发酵液酶活力为2965U/mg,比未优化前提高了6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繁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遗传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5个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天津换新良种场镜鲤一个繁殖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等进行了检测,以卡方检验估计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在35个基因座共检测到118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37个,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2~7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6,观测杂合度平均值0.431,无偏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473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2,说明这个群体属于中度多态,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卡方检验的P值显示多于半数的位点都发生了偏离。并将35个基因座的不同基因型与个体的体重、体长值进行了连锁分析,得到了4个与体重、体长连锁的基因型,并将所得结果与鲤鱼体长性状QTL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其中HLJ319标记与QTL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分析了几个严重偏离平衡的基因型,并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昌江段铜鱼和中华鲟体内HCHDDT的残留水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法检测了长江宜昌江段捕获的野生园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体内六六六(HCH)、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结果表明,1~5龄园口铜鱼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中,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残留量分别为2.3~5.9ng·g-1、4.2~15.1ng·g-1和9.5~38.7ng·g-1;DDTs(DDTs=p,p′-DDE+o,p′-DDT+p,p′-DDD+p,p′-DDT)分别为22.4~37.1ng·g-1、102.3~173.8ng·g-1和181.1~410.0ng·g-1。中华鲟肌肉组织和卵中,HCHs分别为5.2和15.8ng·g-1,DDTs分别为70.3和521.7ng·g-1。在HCHs中,γ-HCH为主要检出物,占HCHs的73.3%;p,p′-DDE是鱼体中DDT的主要存在形式,占DDTs的67.7%。中华鲟精液中未检出HCHs、DDT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中焦磷酸盐水解酶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离子色谱方法检测添加的焦磷酸四钠(TSPP)在新鲜碎鳙鱼肉中所发生的水解过程,并研究了焦磷酸盐水解酶(PPase)粗酶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到新鲜碎鳙鱼肉中的TSPP能被水解为单磷酸(Pi);鳙鱼肉中存在PPase,并且是水溶性蛋白。PPase粗酶水解TSPP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0。Mg2+、Mn2+和Co2+均可以激活PPase,但是Mg2+激活酶能力最强。Mg2+浓度为1mol.L-1时,PPase活性达到了0.023μmol.min-1.mg-1,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金属离子的激活作用。葡萄糖-6-磷酸(G-6-P)能够强烈抑制PPase活性;EDTA-Na2在浓度小于1mol.L-1能激活酶,但浓度大于1mol.L-1时却能够强烈抑制PPase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3种育种模式的BLUP遗传评定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3种育种模式,精细育种模式(A)、全同胞育种模式(B)和群组育种模式(C),分别利用不同的系谱信息(所有系谱、全同胞、群组),考虑不同的遗传力水平,在家系和个体水平上进行选择效果的对比分析。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考虑各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为协变量,通过BLUP法估计个体体重育种值。家系选择水平上的结果表明,利用全同胞育种模式选取的家系(50%的淘汰率)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一致率在90%以上,估计的家系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相关程度高。在个体选择水平上,全同胞育种模式与精细育种模式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以10%的留种率为标准,前者留取的个体与后者的一致率在68.61%~83.21%。全同胞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770~0.935之间,低于家系选择水平的相关程度。群组水平上的比较分析表明,利用群组育种模式选取的群组(50%的淘汰率)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除C5为90.91%外,其余模式一致率均为100%。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98以上,相关程度高。这说明通过群组育种模式选取的群组,准确可信度高。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较,在个体水平上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和其排队顺序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以10%的留种率为标准,群组育种模式与精细育种模式相同留种个体的百分比在57.66%~85.40%。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772~0.941之间。相对于精细育种模式,采用群组育种模式进行个体选择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精细育种模式 全同胞育种模式 群组育种模式 BLU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