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大菱鲆“皮疣病”的初步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对4家养殖场患"皮疣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鱼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病鱼的疣状突起是由皮肤表皮层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所致,增生的表皮细胞较正常表皮层细胞大,细胞形态较为一致,胞浆淡染,呈嗜碱性,核大,核仁明显;增生部位的基底部细胞排列整齐,不呈浸润性生长,内有真皮结缔组织深入其中。电镜观察发现:增生的表皮细胞间松散排列,连接减少,间隙较大,胞质向外形成许多丝足;核质比增大,核型不规则;细胞器数量较少,胞浆内出现大量小泡围绕胞核排列,空泡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颗粒状物质;细胞间隙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学研究显示:该病明显不同于鱼类的淋巴囊肿病,而应属于一种乳头状瘤;患病机体表现出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要的病理变化特点,通过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来参加对该病的免疫应答反应。病原分析结果排除了霉菌、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在部分病鱼的脾脏中发现了病毒粒子,但该病毒粒子与疣状突起发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池常见微藻的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适应性
《生态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Smith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虾池常见微藻种群(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啮蚀隐藻和微绿球藻的生态位宽度值则相对较小。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啮蚀隐藻在各资源与其他微藻的重叠值最小。新月菱形藻与蛋白核小球藻适应光照强度的范围较广。当水温达16.9℃,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当水温达25℃,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和啮蚀隐藻;当水温达30℃时,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养殖水体盐度处于9~26,可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处于9~17.5,应引入啮蚀隐藻;高盐水体,应引入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因此微藻定向培育,不可同时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研究概述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多宝鱼)的主要营养成分、食用价值以及养殖管理方式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大菱鲆不仅因含有丰富的鲜味氨基酸而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必须氨基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等,是一种有益于人类心脏保健、能延缓衰老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优质海水鱼类。大菱鲆在我国主要采用"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流水养殖,养殖水源洁净无污染,严格遵循现有的养殖和管理技术规范,保证养殖产品安全和无公害,可以放心食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的研究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探索了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抽提方案,并对硼氢化钾的还原效果及方法检测限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抽提时间为5min,样品与二氯甲烷的比例为1:1,抽提两次的方案回收率最高;0.002g硼氢化钾即能将孔雀石绿完全还原而又不引起孔雀石绿的降解。本方法在0.5~800ng/ml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77,最低检出限为0.2μg/L。采用不同的水质进行验证,回收率在86.8%~9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5%~8.12%。本方法提取快捷、简便,适用于大批量的抽样检测,可检测出水样中痕量的孔雀石绿,为水产养殖环境提供可行的监测手段,为水体中孔雀石绿的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场测定了獐子岛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和养殖虾夷扇贝的种群结构;采用生物沉积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的滤水率和虾夷扇贝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显示,叶绿素浓度在1.23~2.85mg·m-3范围内,均值为(1.78±0.57)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6.6±41.9)mgC·m-2·d-1,虾夷扇贝单位个体的滤水率为(0.55±0.25)L·h-1。结合虾夷扇贝的年产量、海域面积和有关的水文状况等数据,计算了食物限制性指标的数值,摄食压力和调节比率在0.05和1.0之间,而滤水效率小于0.05。结果显示,由于该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海水流速大,因此,水交换带来的悬浮颗粒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目前的虾夷扇贝的养殖量(32亿粒)接近生态容量,如果开展筏式养殖,利用整个海域的水体,养殖量增大20倍的空间并达到养殖容量,预计年产量将达到256亿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Cl_2对网箱养殖海域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上交换速率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滴加HgCl2的状况下,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各营养盐(NO2-N、NO3-N、NH4-N、PO4-P、SiO3-Si)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并根据改进的连续函数法计算了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在滴加HgCl2后,上述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均明显下降,其减小幅度分别达到31.91%、52.27%、44.06%、48.05%和43.10%。加入HgCl2后,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小型底栖生物的扰动作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向无机营养盐的转化能力和营养盐由沉积物向水体中的扩散能力减弱,各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上交换速率随之减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工程环境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的估算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南方近海某LNG接收站海洋工程分析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评价该工程对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形成的物质损害。以此为案例,探讨中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现有科学条件下,对海洋工程引起渔业资源损失量进行精确计算暂时还难以实现,但可以寻求一个相对客观的方法,即首先要选择一个尽可能反映现场调查资料、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渔业科学理论的评估方法。在此原则下,成鱼采用直接重量损失法评价;鱼卵、仔鱼和幼体采用长成推算法评价与采用的直接重量损失法相比较,"成长推算法"更具合理性。在长成推算法中,工程影响海域成体的平均体质量应通过不同物种各自尾数的比例和成体平均尾重加权平均求得。本研究旨为目前中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今后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军曹鱼肠道细菌及其产酶能力的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Linnaeus肠道异养细菌进行一周年的监测,分离得到的94株优势菌(2004年4月~2005年3月)鉴定到属,并检测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能力。结果显示,鱼肠道异养菌和弧菌数分别为16.7~8.7×108cfu/g和5.0~6.0×108cfu/g。肠道异养菌及弧菌的数量高峰均出现于6~7月份,并于12月份和次年2月份出现次高峰。94株优势菌分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肠杆菌科的部分属Enterbacteri-aceae、弧菌属Vibrio等。产酶试验结果表明,能分泌蛋白酶的菌株占16.0%,18.1%分泌淀粉酶,37.2%分泌脂肪酶,其中8株能同时分泌这3种酶。产酶菌株总比例高达43.6%,可见军曹鱼的肠道细菌在其消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