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促生长剂对虹鳟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促生长剂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组:A、B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那西肽2 mg/kg和4 mg/kg,C组添加大蒜素15 mg/kg,D组添加黄霉素8 mg/kg,E组为对照组。饲料为膨化饲料,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43.05%,粗脂肪为23.02%。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初始体重为(33.78±1.99)g。试验期间,水温为(14.5±2.0)℃,溶氧为(8.9±1.1)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C、D组虹鳟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8.5%、6.9%和8.5%,饵料系数分别降低8.3%、7.5%和2.5%,增重率分别提高13.4%、10.35%和12.62%,鱼体粗蛋白分别提高2.69%、8.58%和2.88%,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不同促生长剂,鱼体肾脏中SOD酶活性和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肝脏和血浆中SOD酶活性及鳃组织中溶菌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在饲料中添加2 mg/kg那西肽、15mg/kg大蒜素和8 mg/kg黄霉素,可以改善虹鳟的生长性能,提高鱼体的免疫活性。

关键词: 虹鳟 那西肽 大蒜素 黄霉素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溴氰菊酯残留情况的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水产品中溴氰菊酯残留的情况,笔者于2006年2月—2007年7月,对上海市市售的6类水产品样品进行了溴氰菊酯残留量的调查。分别于2006年2、5、8月和2007年2、4、7月,抽取了上海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6大类水产品

关键词: 农药 溴氰菊酯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定量PCR数据处理方法的探讨

生物技术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ealtime RT-PCR通过直接检测指数扩增期的PCR产物来确定基因的初始模板量,是定量基因表达最灵敏的方法,其准确性取决于扩增效率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分析荧光定量PCR实验数据的方法是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绝对定量方法是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起始模板的拷贝数;相对定量方法则是比较处理过的样品和未处理过的样品目的基因之间的表达差异。而相对定量又有双标准曲线法,2-△△Ct法以及动力学法。该文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推导、假设及其应用。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绝对定量 相对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研究

食品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食品卫生快速反应体系的需要,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检测效率,本实验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tl基因设计合成引物,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做方法特异性对照,建立了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市场随机抽取的40份水产品进行检测,并用国家标准方法(GB/T4789.7—2003)对该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菌液灵敏度为103CFU/ml,含菌量1~10CFU/g的样品经增菌6h后即可检出。与国标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靠,检测周期10h即可完成。说明此方法适合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水产品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总核异常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分别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所有染毒组鲫鱼进行尾静脉采血;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质量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总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显著升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短时间(≤6d)暴露时,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之间在0~10.0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长时间(≥10d)暴露时,仅在0.1~5.0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总核异常率之间则在所有测定时间下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时间-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质量浓度下,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随着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且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表现为低质量浓度的滞后于高质量浓度的。试验显示,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其能对鲫鱼产生较强的遗传损伤,且遗传损伤程度随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增加或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鲫鱼(Carassius auratus) 亚急性 微核 核异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桁拖网渔具刚性栅栏对虾类的分隔性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通过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 mm、20mm和25 mm)的刚性栅栏对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葛氏长臂虾(Palaem on gravieri)的分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增大;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比较不同虾类对分隔栅栏的接触概率后发现,接触概率不存在种类间、栅栏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均大于0.9,说明大多数个体都接触到分隔栅栏,但拒绝全部接触栅栏的假设,这主要与桁拖网结构和分隔栅栏的安装有关;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但选择范围(SR)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刚性栅栏 分隔性能 多囊桁拖网 哈氏仿对虾 葛氏长臂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沉积环境中硫化物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2年5月在珠江河口区设20个调查站,按《海洋监测规范》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碘量法测定硫化物含量,用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以S2-干重计)显示:各测站的硫化物含量在(94.9~306)×10-6间变化,部分区域已有轻度污染,在河口北部(平均251×10-6)明显高于南部(平均188×10-6)(P<0.05)、近岸(平均233×10-6)略高于远岸(平均188×10-6),平均含量220×10-6在我国沿岸半封闭型海域属中等偏高,保持了20 a来较高的水平,局部污染加重。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环境 硫化物 分布 变化 污染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组织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珠江口海域的两头中华白海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豚组织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毒性水平。结果表明,PCBs在海豚10种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范围为25.1—85567.3ng/g,PCBs含量最高的组织为额隆和皮肤,其次为肝脏、肌肉、心脏、睾丸和脑,最低的为肺、胃和肾脏;PCBs同系物和同族物在海豚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相似,同系物中以PCB101+113和PCB153所占总量的百分比最大,在10.25%—51.70%之间;在同族物中以含在同族物中以5个氯原子和6个氯原子的PCBs为主,所占百分比均在23.53%—60.06%之间;运用二毒性当量(TEQ)评价了中华白海豚不同组织中PCBs的毒性,其TEQs范围为55.9—68191.0pg/g,其中皮肤TEQs含量最高。TEQs主要来自非邻位取代的PCBs,占总量的74.15%—99.62%,其中来自PCB 126的占34.11%—96.51%。与世界其他海域海豚的PCBs污染水平相比,成年中华白海豚受PCBs污染严重,其体内的PCBs含量和毒性当量均已超出安全浓度范围,对其健康已造成威胁。

关键词: 多氯联苯 中华白海豚 分布特征 毒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及解冻过程中的温度因子与玻璃化率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避免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过程中脱玻璃化现象发生,本文对冷冻过程中温度变化及解冻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3℃下,将含有玻璃化液FVS3的麦管直接投入到-196℃的液氮中,麦管内温度达到-196℃时,所用的时间为15.46±1.38s,降温速率为800℃/min。对玻璃化麦管在35~45℃水浴中解冻时间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解冻所需时间在6.17~7.94s之间,麦管从-196℃升高到13℃的解冻速率为1500~2000℃/min。当水浴温度从37℃逐步升高到72℃时,对水浴表面蒸气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相应水温下蒸气温度从25.47℃升高到38.6℃。在麦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玻璃化液FVS1、FVS2、FVS3和FVS4进行玻璃化冷冻,然后将麦管分别在37℃水浴中和28.6℃的蒸气中解冻时玻璃化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蒸气中解冻时的玻璃化率明显高于水浴中解冻;麦管玻璃化率在水浴中解冻时不稳定,在蒸气中解冻时表现稳定,玻璃化率随着玻璃化液浓度的升高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对含有牙鲆胚胎的玻璃化冷冻麦管分别在37℃水浴和28.6℃蒸气中解冻,结果表明,蒸气中解冻时的玻璃化率同样明显高于水浴中解冻。

关键词: 牙鲆 胚胎 玻璃化冷冻 温度因子 玻璃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的修复潜力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浅海筏式养殖滤食性贝类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假粪(总称生物沉积物),对海水养殖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而沉积食性海参能够有效清除颗粒有机物,在海水养殖系统中扮演"清道夫"的生态角色.为评估刺参在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潜力,本文在不同季节现场研究了贝-参混养模式下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的摄食及生长和排泄特征.结果表明:刺参能够在新设计的养殖设施中与滤食性贝类混养,最大生长率达0.34%.d-1;并可通过摄食有效清除贝类生物沉积物,摄食率为0.1746 g.g-1.d-1(夏季,21.2℃)、0.0989 g.g-1.d-1(秋季,19.2℃)和0.0050 g.g-1.d-1(冬季,7.7℃);刺参主要通过排泄溶解形态的NH4+-N和PO43--P来促进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其排泄率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基于现场试验数据,估算了刺参在桑沟湾的生物修复潜力,刺参与贝类混养可摄食4.5~159.6 kg.hm-2.d-1生物沉积物、排泄1382.5~3678.1 mmol.hm-2.d-1NH4+-N及74.6~335.7mmol.hm-2.d-1PO43--P.表明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具有较大的生物修复潜力,贝-参混养模式不仅能够取得较大的生态效益,而且能显著增加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刺参 摄食 生长 排泄 筏式贝类养殖系统 生物修复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