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部分基因组DNA文库测序,获得了总长度为622409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从中找到微卫星重复序列(1~6bp重复)697个。统计微卫星重复类型,以两碱基重复数目最多,为445个,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目的63.84%;其次是三碱基重复152个,占21.81%;再次分别是单碱基重复45个,占6.46%;四碱基重复31个,占4.45%;五碱基重复14个,占2.01%;六碱基重复10个,占1.43%。在单碱基重复类型中,重复拷贝类别全部为A;两碱基重复类型中,AG重复数目最多,其次是AC和AT;三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CT最多,其次是AGG和AAT;四碱基重复类型中,AGAC重复数目最多;五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ACCT重复拷贝类别最多;六碱基重复中以AGGGGA重复数目最多。GC重复拷贝类别的重复数目很少,只发现1个(GenBank注册号为EU11324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3年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舟山渔场西部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最高(12 332.30×104/m3),长江口次之(3 961.38×104/m3),杭州湾水域最低(569.11×104/m3),长江口水域年间出现高值(1 000×104/m3)的稳定性明显高于舟山渔场和杭州湾;长江口(122°30′E以西)7月径流量变化是导致8月浮游植物总量年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从单一种数量优势向多种群数量优势的方向发展,以往单峰型的季节变化和单一种主导浮游植物总数量分布的格局将有所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家系(47个全同胞家系)。测量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47个全同胞)家系的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2和第3腹节处宽、第2和第3腹节处高、第1腹节长、第6腹节长和体重,共测量中国对虾1387尾。采用混合家系材料,利用Mtd-freml软件中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平均体重作为协变量,得到的生长性状遗传力在0.04~0.20。体重遗传力为0.14±0.16。体长的遗传力为0.10±0.06,头胸甲长为0.07±0.06,头胸甲宽为0.05±0.04,第2、3腹节宽为0.20±0.16,第2、3腹节高的最低为0.04±0.13,第1腹节长为0.09±0.09,第6腹节长为0.19±0.15。各个性状间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头胸甲宽和体长以及2.3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最大,达到了1.0±0.01,第1腹节长和2.3腹节宽的遗传相关最小为0.82±0.08。遗传力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体长、体重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度遗传力,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对中国对虾生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性状间高遗传相关说明在对体重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余的生长性状可以获得相关的间接选择反应。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可以对两性状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多性状选择方案。在实际育种工作过程中,可以排除一些不利的或者相关性小的性状,以达到目的性状的最佳选择进展。实验结果为中国对虾的间接选择和早期选择育种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第11代"黄海1号"5月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00尾和6月龄中国明对虾50尾,分别测量全长(X1)、头胸甲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甲宽(X10)、第1腹节宽(X11)、头胸甲高(X12)、第1腹节高(X13)、体长(X14)共14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这2种月龄对虾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5月龄和6月龄对虾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5月龄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第1腹节长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全长和头胸甲长的决定程度最大。6月龄对虾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6腹节长和第4腹节长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第4腹节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是反向的;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5月龄和6月龄对虾形态学指标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7.429+0.326X2+0.306X3+0.669X10+0.275X14和Y=-38.556+0.668X2-0.583X6+0.605X8+0.785X10+0.931X12,两个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株对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海洋与湖沼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外拮抗试验的方法,先从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肠道中分离的96株细菌中筛选出4株对病原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进一步通过固体扩散法和液体混合法确定LV060806、LV060808的产物对鳗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LV060806、LV060815的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LV060810、LV060815的产物对哈维氏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溶血试验证实这些菌株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动物安全性实验证实菌株浓度在106cfu/ml以下对实验对虾无明显的毒害作用。随后测定了其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合菌株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最终鉴定结果为:LV060806、LV060808为Vibrio natriegens;LV060810、LV060815为V.alginolytic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小卫星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三疣梭子蟹部分基因组文库,对获得的4164个克隆测序,共获得总长度为622409bp的DNA序列。在序列拼接后长度500~1500bp的709个克隆中,筛选到130个小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2.55%。小卫星序列中,以12bp重复单位的序列数量最多(10.77%),总体趋势表现为重复单位越长,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少(R=-0.663,P<0.01)。小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范围以8bp重复单位最广为3.9~66.5;其次是13bp重复范围在2.0~40.6;再次是26bp重复,范围在2.3~21.0。平均拷贝数最高的三种重复类型分别为8bp重复(19.96),25bp重复(16.00)和22bp重复(15.85)。小卫星序列中各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分布范围2~66.5,集中分布在2~25,且表现为拷贝数目越大,其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低的趋势。130个重复序列分别由123种重复单位所组成,因而小卫星重复序列的类型很多。初步分成三类:2种碱基组成类别、3种碱基组成类别和4种碱基组成类别,并进一步根据各个重复序列中所含有的碱基种类的数量从大到小排列这些碱基而分成若干小类。从这些分类中可以看出,三疣梭子蟹基因组中的小卫星整体上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并揭示了其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之间的关系,即一部分小卫星重复序列可能起源于微卫星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鳀鱼的产卵生态Ⅱ.鳀鱼的产卵习性和胚胎发育特性
《动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鳀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鳀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鳀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鳀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鳀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鳀鱼还在产卵,产卵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鳀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鳀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
关键词: 山东半岛 产卵场 鱼 胚胎发育 阈温度 有效积温 产卵时间和水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变化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8年1月、7月和2004年3月、5月、9月、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7个航次63个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通过Brey经验公式对两个时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和P/B值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生产力为10.22 gAFDM.m-2,平均P/B值为0.85.a-1,在我国各海域中处于中上水平.两个指标的数值均高于1988年的7.25 g AFDM.m-2.a-1和0.76.a-1,印证了大亚湾高输出系统是依赖快速周转来维持系统的高生产力的结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4个主要类群的生产力和P/B值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湾内生产力的平面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力和P/B值的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生产力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内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