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磷水平对花鲭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以磷酸二氢钾作磷源配制6种磷水平(0.32%、0.58%、0.83%、1.09%、1.35%和1.59%)的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花鱼骨(初重为7.97±0.07g)8周,探讨饲料磷水平对花鲭生长及全鱼、肌肉、肝脏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磷水平对花鲭的增重率、饲料效率、肝体比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当饲料磷水平从0.32%上升到0.83%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磷沉积系数随之提高,但超过此水平后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中磷含量对全鱼体组成、肌肉、肝脏成分有显著影响,随磷水平的升高,鱼体脂肪逐渐降低,灰分、钙和磷含量逐渐升高,鱼体水分、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肌肉和肝脏的脂肪与体脂变化趋势一致.试验表明饲料磷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建议花鲭饲料总磷含量宜在0.8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兴凯湖翘嘴鲔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观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池塘养殖的兴凯湖翘嘴鲴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并连续观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果表明:用激素LRH―A2、HCG和DOM混合制剂催产,催产率达(92.32±3.86)%;利用水族箱在底部充气孵化效果最好,受精率为(85.69±2.52)%,孵化率为(84.63±3.49)%,畸形率为(1.42±0.61)%;翘嘴鲴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与鲢相似,可分为22个时期,水温为(26±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4.32h,积温为632.32℃h,从仔鱼孵出到开口摄食需82h,积温为2132℃·h;翘嘴鲴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黏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6±0.13)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15±0.32)mm,初孵仔鱼全长(3.84±0.48)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8±0.23)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型值和育种值的中国对虾生长、抗逆性状相关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中国对虾170d的体重、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3个性状的育种值,在家系水平上进行性状间表型值和育种值相关分析。估计的3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2±0.16、0.14±0.12和0.03±0.021,并据此计算各性状个体育种值。家系性状表型值的相关分析表明,家系170d体重和抗WSSV存活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r=0.35,P<0.05),其余性状间相关系数很小,且差异不显著。3个性状家系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170d体重与抗WSSV存活时间的相关系数最高(0.038),170d体重与存活率,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之间为负相关(r=-0.24,r=-0.027),并且统计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中国对虾新品种是一个正确而必要的育种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和牙鲆的两种雌核发育子代的基因型分析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调查了鲤和牙鲆经两种雌核发育操作获得的子代的基因型纯合情况。结果显示,多数子代在母本杂合基因座上的纯合速率并不快,如鲤抑制第一次卵裂的44尾子代平均纯合化程度为30.2%,纯合化程度最高的个体为53.3%,纯合化程度最低的仅有13.3%,没有得到纯合个体;牙鲆抑制第一次卵裂22个子代中有3个纯合个体;而抑制第二极体的牙鲆4个家系中纯合化最高的个体是C家系的第18号子代为56%,平均纯合度为19%,14个子代的纯合化速率为零。结合鲤抑制第二极体和牙鲆抑制第一次卵裂的实验结果对两种雌核发育产生的纯化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针对育种过程中的雌核发育技术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和黄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态重建潜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文中作者对东/黄海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115 ng/g,黄海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898~6714 ng/g,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生物标志物总量基本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所得到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比例结果显示在东海的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硅藻相对比例下降,而在长江口以南则是离岸越远硅藻比例升高。在东海和黄海颗石藻所占比例都很低,但是有离岸越远比例升高的趋势。用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相符,但其绝对值却与现场资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生物标志物重建种群结构提供了现代数据,但是此方法的定量应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东/黄海 表层沉积物 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动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胚后各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0.5℃、盐度30.5、pH8.0-8.3条件下,受精卵经27.5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弯曲,肠道内褶回增多,消化能力增强。3日龄(仔鱼孵化出膜后第一天称为0日龄,以此类推)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油球在6日龄消耗完毕,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稚鱼培育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在水温21℃-24℃、盐度27-33、pH8.0-8.3条件下,仔鱼开口饵料为S型褶皱臂尾轮虫,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或轮虫卵,13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5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3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4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7日龄时鳔开始充气变为亮泡状,生活史终生有鳔。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12h50min的胚体上,至18h已在胚体全身分布,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脊椎骨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4日龄弯曲过程完成,除腹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牙齿(硬齿和绒毛齿)生成,可咬食饵料。体表七条横向黑色素带是条石鲷的一个显著体态特征。21日龄鱼体表形成第一条横向黑色素带,23日龄时体表形成第二条色素带,25日龄时形成第三条色素带,29日龄时仔鱼体表第五条色素带形成,至40日龄时第七条色素带形成,此时稚鱼体态除背鳍、尾鳍、腹鳍上色素外与成体相似。60日龄幼鱼鳞片形成,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不同倍性鲫鱼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水系6个野生鲫鱼不同倍性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6个采集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4.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92~0.696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962~0.6481,说明这几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根据d值,各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现象,均表现为杂合度过度。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两种倍性、6个采集群体鲫鱼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三倍体鲫由于倍性增加而出现额外的等位基因片段。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398,表明群体间存在轻度遗传分化。聚类分析表明,同水体两种鲫鱼亲缘关系最近,不同采集群体间松花江与乌苏里江分化最小,月亮湾与新荒泡其次,双凤水库群体分化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瓶鼻海豚肌肉组织营养组成特征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只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肌肉组织的营养组成。分析部位包括胸腔内肌肉、背肌、腹肌和尾肌四个部分。分析结果表明,2只海豚腹肌和尾肌粗脂肪含量较其他部位高,蛋白质及灰分在肌肉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不明显。海豚不同部位氨基酸组成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最低的是胱氨酸,胸腔内肌肉和背肌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但不同部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基本相当。海豚肌肉组织均存在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EPA(20:5ω-3)及DHA(22:6ω-3)等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是动物及鱼油中典型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的总量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量相近且大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不饱和脂肪酸中ω-3/ω-6的比值与其他海洋生物相比(通常高于4,有的高达50)明显偏低。海豚肌肉组织中富含Ca、Fe及Zn、Cu、Mn、Se等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体革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Scortum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初孵仔鱼全长为(2.65±0.19)mm(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mm3(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生出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对仔稚幼鱼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3D3+0.0339D2+0.1992D+3.4288(R2=0.9913)。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01L2.5059(R2=0.9976)。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L=0.0005H3-0.0353H2+1.0125H-4.620(R2=0.99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