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的促生和防病作用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的促生和防病作用,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寡聚糖和有机肥对莴苣进行浸种、催芽和叶片喷施处理。结果表明:浸种、催芽处理后,S-诱抗素和寡聚糖对莴苣胚根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机肥(稀释倍数≥500倍)和寡聚糖则对莴苣胚芽伸长有促进效果;以3种生物源物质推荐使用浓度叶面喷施均可使莴苣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莴苣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导致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有机肥喷施莴苣表面4820h后莴苣植株体内PAL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量上调。间隔2420h、连续喷施2次后接种莴苣菌核病菌,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效,若将生物源物质与生防菌混合使用效果更佳,防效最高分别可达45.71%、44.83%和48.66%。

关键词: 莴苣 促生 防病 生物源物质 菌核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氮肥对黄棕壤微生物生物性状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黄棕壤小麦-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潜在调控因子,为科学施氮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依据。试验选取始于2011年4个施氮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施化学氮肥(NPK)和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NPKM),调查两季作物收获后土壤MBC和MBN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并通过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明确调控弱酸性黄棕壤中MBC和MBN变化的潜在因素。小麦和甘薯两季的结果表明:施氮肥降低了土壤MBC、MBN含量和蔗糖酶(SSC)、脲酶(SUE)活性,与NPK处理相比,20NPKM处理增加了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养分[全氮(TN)和矿质态氮(MN)]含量,但施氮肥显著降低土壤p20H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与小麦季相比,甘薯季土壤SOC和MN含量有所下降,而MBN含量和SSC活性有所升高。RDA和SEM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强化了MBC与MBN、SSC与MBC以及SUE与MBC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p20H、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其中p20H是调控土壤MBC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土壤SSC和SUE活性与MBC、MBN含量相互影响。长期施用氮肥降低了黄棕壤MBC、MBN含量和酶活性,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缓解生物性状的下降,土壤p20H是影响MBC变化的主要因素,小麦-甘薯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强烈的碳代谢过程利于增加MBN。

关键词: 黄棕壤 氮肥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潜在调控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中MiR167a与其靶基因的鉴定及对IAA的响应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白凤’水蜜桃的果实为试材,利用miR-RACE技术验证了桃基因组中预测的ppe-miR167a的精确序列,克隆了预测的其3个ARFs靶基因PpARF6、PpARF8和PpARF6-like的ORF序列,并对预测靶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同时降解组测序鉴定了ppe-miR167a的靶基因,并对二者间的作用模式及作用频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ppe-miR167a的精确序列与预测序列在5'和3'端均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预测的3个靶基因ARFs均含有高度保守的B3和生长素响应DNA结合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桃中PpARF6、PpARF8及PpARF6-like均与巴旦杏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次为梅和甜樱桃.(2)降解组结果表明,预测的3个靶基因中,仅PpARF8能够被ppe-miR167a裂解,而未在PpARF6和PpARF6-like上检测到裂解位点.(3)外源IAA处理后,ppe-miR167a的表达量在处理组中低于对照组,而靶基因PpARF8及3'端裂解产物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桃果实中ppe-miR167a通过介导PpARF8的裂解影响生长素信号途径参与果实发育的调控.

关键词: ppe-miR167a 靶基因 IAA 生长素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磁性颗粒介导的辣椒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广谱性强、高效的基因编辑辣椒遗传转化体系,以辣椒B2为试验材料,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和载体质粒pCas9-TPC按质量比1∶1复合30 min后,加入混有辣椒花粉的培养基中,于MagnetoFACTOR plate24磁板下室温放置30 min,在磁场作用下导入花粉。将携带CRISPR/Cas9基因载体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果实成熟后收获种子。通过载体质粒DNA上携带的抗除草剂(草铵膦)抗性标记,检测转化情况。提取T0代植株的DNA和RNA及T2代DNA,以pCas9-TPC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T0和T2代植株中是否存在pCas9-TPC载体,对T0代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基因编辑载体与辣椒基因组的整合情况。结果显示,平均转化效率约为63.70%,PCR检测显示T0代植株DNA和RNA及T2代DNA均扩增出CRISPR/Cas9载体,随机选取8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随机出现1~3条条带。本研究表明纳米磁性颗粒介导的花粉转化法可以在辣椒上建立高效的基因编辑转化体系,为辣椒的遗传育种提供更好的工具。

关键词: 辣椒 磁性纳米颗粒 花粉 CRISPR/Cas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株高QTL Qph.nau-5B的效应评价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潜力,也是植株抗倒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有大量株高相关QTL被鉴定到,但大多QTL的遗传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利用小麦品种群体,通过关联分析鉴定到一个小麦株高主效QTL Qph.nau-5B。为了评价该QTL的效应,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别构建了以南大2419、吉春1016和郑麦9023为供体亲本,中优9507为背景的3种等位变异的近等基因系,背景回复率均高于93%。在7个独立的试验环境中,所有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较轮回亲本均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11.1 cm (10.3%)。Qph.nau-5B不同等位变异效应强弱不同,其中来源于吉春1016和郑麦9023的等位变异平均降秆效应相似(12.4 cm),显著大于南大2419的等位变异(8.6 cm),但各等位变异相对降秆效应大小受环境影响。此外, Qph.nau-5B对单株穗数、穗长、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无明显负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Qph.nau-5B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可为小麦的株型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QTL Qph.nau-5B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农田地力的基础,也是评估农田质量的首要参数,对作物产量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大意义。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消纳秸秆废弃物和改善土壤板结等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其对SOM提升的影响成为海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秸秆还田对SOM含量的影响已有大量报道,但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SOM的提升效果缺乏总体概述。本文简要概述了秸秆直接还田、发酵还田、添加生物腐熟剂后还田和炭化还田4种应用较广泛的秸秆还田方式,综合评述其提高SOM含量的效果及优缺点,聚焦其对SOM含量的影响机制,并从秸秆还田的高效性、可持续性角度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优选秸秆还田方式、提升SOM含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发酵还田 生物腐熟剂 秸秆炭化还田 土壤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行距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播期和行距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连云港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淮麦45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播期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连麦7号和淮麦45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在行距25cm时最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等指标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表现较好,而11月15日播期下各行距处理的小麦品质均明显下降。随着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不断提高,但3个行距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行距。综合分析可知,兼顾连麦7号和淮麦45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和行距配置分别为10月30日、25cm和10月15日、25cm。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行距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对酸性红壤梨园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或配施硅钾钙改良剂对酸性红壤梨园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连续3季开展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试验,研究梨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酸性梨园土壤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改良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CK),设置习惯施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CK+SOA)、仅施生物有机肥(BIO)、生物有机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BIO+SOA)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BIO和BIO+SOA处理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增加,而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BIO+SOA处理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较CK分别增加87.8%和110.1%(P<0.05)。与CK相比,BIO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N-乙酰基-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而BIO+SOA显著提高土体土中的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NAG活性(P<0.05)。BIO和BIO+SOA处理梨产量较CK和CK+SOA处理增加56%~85%(P<0.05)。RDA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以解释约87%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产量的变化,且SOM含量与LAP、CBH、NAG活性呈正相关,NO3--N、NH4+-N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正相关。[结论]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梨产量。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硅钾钙改良剂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178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拔节期渍水对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拔节期渍害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以3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比较了渍水处理和对照组的籽粒特性、面团流变学性状及溶剂保持力(SRC)的变化.结果表明,品种对所调查籽粒的品质性状、面团流变学特性及SRC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渍水处理对千粒重、峰值面积和峰值时间以及SRC有显著影响.渍水后,籽粒性状中的千粒重和硬度、面团流变学特性中的峰值面积和峰值时间分别较对照下降9.09%、3.76%、6.86%、7.49%,蔗糖SRC值和乳酸SRC值分别较对照降低2.68和4.39个百分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根据渍水前后的品质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上述性状中的千粒重、蔗糖SRC值和乳酸SRC值可以作为小麦品质耐渍性筛选指标.根据K-Means法统计供试小麦品种(系)耐渍性对品质影响的差异,发现宁麦9号、扬16-157、皖西麦7号和鄂麦6046品质耐渍性较好,可作为培育耐渍品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耐渍育种及渍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渍害 拔节期 峰值时间 品质 溶剂保持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