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节水灌溉和控释肥施用耦合措施对单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华东地区典型单季稻水稻田(江苏宜兴)的原柱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土柱观测试验,研究不同灌溉管理模式(长期淹水CF、间隙灌溉II、控制灌溉CI)和氮肥施用(不施氮CK、尿素Urea和控释肥CRF)耦合措施对水稻生长期内CH4和N2O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优选典型单季稻田减排增效的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节水灌溉方式(CI和II)均显著影响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量及二者的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排放强度(GHGI),与CF相比,II和CI均显著提高了N2O排放量(P<0.05),降低了CH4排放量(P<0.05),进而二者的GWP和GHGI分别显著降低28.9%~71.4%和14.3%~70.4%(P<0.05);两种节水灌溉模式相比,CI较II模式呈现较好的CH4减排优势,排放总量降低了57.7%~91.8%,而二者的N2O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CI对GWP和GHGI的减排效应略优于II模式2.0%~56.2%.施用氮肥(Urea和CRF)均显著促进N2O排放18.4%~2547.8%(P<0.05),其中CRF处理N2O排放量均略高于Urea处理32.7%~78.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CH4排放总量对施氮处理的响应随水分管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而言,施用CRF较Urea对稻田土壤GWP和GHGI均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分析表明,2018年CF模式的Urea处理和II模式的Urea、 CRF处理中N2O排放通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分别呈现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二者在2019年CI模式的CK和CRF处理中呈现相反规律;2018年CI模式下CK、 CRF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田面水NO-3-N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节水灌溉和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均呈显著影响(P<0.05),与CF相比,两种节水灌溉模式(II、 CI)水稻产量均下降了14.7%~37.7%; CRF处理较Urea处理略提高水稻产量2.5%~7.4%(P<0.05).综合考虑稻田土壤GWP、 GHGI和水稻产量,节水模式与控释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减排增产的耦合效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稻田 节水灌溉 控释肥 甲烷(CH4 N2O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溶杆菌NF87-2防治瓜类蔬菜蔓枯病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引起的瓜类蔬菜蔓枯病是一种重要真菌土传病害,造成瓜类蔬菜生产上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蔓枯病菌DB-20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拮抗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蔓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的室内抑制作用,拮抗细菌和蔓枯病菌同时接种后,测定西瓜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拮抗细菌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 NF87-2对蔓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抑制率为81.6%,菌株NF87-2及其次生代谢物对蔓枯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4%和67.2%.蔓枯病菌DB-20处理的京欣一号西瓜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为48%和38%,菌株NF87-2+DB-20同时接种处理组的西瓜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为83%和82%.菌株NF87-2发酵液及其代谢产物对黄瓜蔓枯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81.6%和66.5%.辣椒溶杆菌NF87-2是一株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的拮抗菌株,有望开发成防治瓜类蔬菜蔓枯病的生物杀菌剂.

关键词: 蔓枯病菌;辣椒溶杆菌NF87-2;抑制率;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鲜鸡预冷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动态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肉鸡屠宰预冷过程中预冷水、鸡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二者优势菌群的消长规律。本文对第一批屠宰鸡通过预冷水0、2、4、6、8 h时预冷池中一阶、二阶预冷水以及鸡胴体进行菌落总数(TVC)检测,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二者的群落结构进行动态分析。菌落总数测定结果表明:在预冷过程中,一阶预冷水菌落总数由103 CFU/mL增长到105 CFU/mL,二阶预冷水菌落总数由102 CFU/mL增长到104 CFU/mL,在预冷前,鸡胴体的菌落总数为4.53 lg CFU/g,经预冷后在6~8 h内,鸡胴体表面菌落总数高于预冷前,说明预冷水已经失去了清洗减菌的作用,还可能会对鸡胴体造成交叉污染。高通量测序发现:在预冷过程中,一阶预冷水中气单胞菌属减少,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增加;二阶预冷水的不动杆菌属减少,假单胞菌属增加;与预冷前相比,预冷过程中鸡胴体的魏斯氏菌和漫球菌属减少,金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增加。本研究表明预冷后期预冷水失去减菌作用,对鸡胴体造成污染,预冷工艺主要对气单胞菌属、魏斯氏菌和漫球菌属有较好的减菌效果,对金黄杆菌和假单胞菌属减菌效果不佳。这为宰后胴体预冷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冰鲜鸡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 冰鲜鸡 预冷水 菌落总数 优势菌属 菌群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以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给中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利用品种自身的抗病性被认为是防治病害最有力的方法。本文从条纹叶枯病的病害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的传毒特性和鉴定方法及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研究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水稻抗性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 灰飞虱 抗性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抗菌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品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和腐败问题是食品工业的难题.如何在不改变食品质量及口感的情况下延长食品保质期是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报道的一些抗菌物质,如纳米金属粒子、抗菌肽和植物提取物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较低浓度下就可杀死大量的致病菌,若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其制备成食品包装材料则会增加其应用范围.静电纺丝技术反应条件温和,包封效率高,可以更好地保持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等优点,使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介绍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以及纺丝条件对纳米纤维形态的影响,阐述不同抗菌纤维膜的制备方式、抗菌效果和机制以及应用现状,为静电纺丝抗菌材料的工业化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静电纺丝;食品包装;抗菌;植物提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卵白蛋白-桑葚酒渣花色苷纳米颗粒特性

林业工程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葚酒渣作为桑葚酒酿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富含多酚类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桑葚花色苷,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以桑葚酒渣花色苷为研究对象,考察鸡卵白蛋白(OVA)-桑葚酒渣花色苷纳米颗粒的包埋率、外观形态、粒径和电势分布和抗氧化活性,以及在模拟胃肠消化体系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桑葚酒渣花色苷与OVA摩尔比为3∶1时,OVA能包埋最多的桑葚酒渣花色苷。桑葚酒渣花色苷与OVA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能相互作用形成纳米颗粒,其粒径约为40~45 nm。OVA-桑葚酒渣花色苷纳米颗粒较未包埋桑葚酒渣花色苷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能力明显增强。在模拟胃消化模型中,包埋前后的桑葚酒渣花色苷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模拟肠消化模型中,包埋后的桑葚酒渣花色苷稳定性显著提高,未包埋的花色苷在4.0 h后含量降低83.00%左右,而有OVA包埋的桑葚酒渣花色苷含量只降低45.00%左右,表明OVA与桑葚酒渣花色苷结合对花色苷的抗氧化稳定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为桑葚酒渣花色苷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桑葚酒渣 花色苷 鸡卵白蛋白(OVA) 纳米颗粒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沙基质块的性能及定植后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黄沙资源,对黄沙进行改良,制备适合辣椒生长的新型黄沙基质块。研究测定黄沙基质块的总氮含量、pH、EC值、力学性能,考察基质块对辣椒苗期以及定植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沙基质块氮素释放速率在第7周时养分释放率达到74.4%,基质块3种酶活性分别比基质高60.5%、69.1%、62.4%。采用分段掉落且第一次掉落高度高于第二次掉落高度的方式移栽,可有效降低基质块的损伤。定植后基质块培育辣椒幼苗生长状态优于黄沙基质培育辣椒。基质块培育辣椒其中所含的辣椒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粗纤维、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基质培育高28.57%、29.2%、3.31%、10%、20.41%。该黄沙基质块能缓慢释放养分,能为幼苗以及定植后的辣椒生长提供营养,且栽培作物生长状况及品质都显著优于普通基质。

关键词: 黄沙 基质块 辣椒 育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MF11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效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番茄田块采集健康植株的根际,从中分离并筛选对根结线虫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生防菌株。采用稀释分离法以及离体试验获得16株能显著杀灭南方根结线虫二龄线虫(J2)的菌株,其中菌株MF11对J2的致死率最高。基于生理生化分析、gyrB和16S rRNA基因碱基序列比对,确定菌株MF1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MF11发酵液浸泡番茄幼苗24 h后,J2在番茄根尖的聚集数量显著减少,侵入番茄根尖的虫量下降80.65%,表明菌株MF11可降低J2对番茄的侵染力。温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F11发酵液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86.53%根结数,以及70.2%的卵块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F11发酵液处理降低了根结线虫病的病情指数,其平均防效达66.71%,与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防效相当。综上所述,菌株MF11不仅对根结线虫具有毒杀作用,还能降低根结线虫的侵染、发育和繁殖能力,从而有效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生防菌 荧光假单胞菌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在12个试点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试验中,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X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分别占淮南和淮北处理平方和的89.55%和70.71%,基因型效应分别占3.10%和12.89%,互作效应分别占7.35%和16.19%.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两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淮南60.54%和淮北56.53%的互作平方和.在本年度特定的气候条件下,15个淮南小麦品种(系)中,宁红1479、金丰1701和盐麦0816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4个淮北小麦品种(系)中,保麦1702、淮核16174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2个试点中,淮南以南通、扬州和金湖试点的分辨力最强;淮北以响水、徐州和宿豫试点的分辨力最强.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两组试验的高产品系对某些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

关键词: 小麦 AMMI模型 稳定性 适应性 试点鉴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适制性评价及其呈味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茶树品种 雨花茶 适制性 呈味物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