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坦布苏病毒感染诱导雏鸭体内未折叠蛋白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坦布苏病毒在雏鸭体内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的信号通路(PERK、IRE1和ATF6),为揭示坦布苏病毒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1日龄SPF雏鸭,腹腔接种坦布苏病毒(JS804株),于接种后12、24、36和48 h从对照组和攻毒组各取5只剖杀,分别取肝脏、心脏和脑组织,利用组织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各个组织样品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根据未折叠蛋白反应的3条信号通路,选取不同通路中的标志性分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靶基因。以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相对定量法(2-ΔΔCt),分析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雏鸭肝脏中坦布苏病毒含量最高,心脏次之,脑最低。对未折叠蛋白反应标志性分子GRP78的检测结果显示,脑和肝脏中GRP78表达量持续升高,并在攻毒后36 h达到顶峰(4.21倍和10.14倍),心脏中GRP78表达量仅在攻毒后36 h短暂升高(1.32倍)。PERK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ATF4表达水平在肝脏和脑中分别从攻毒后24 h和36 h持续升高至攻毒后48 h,并在攻毒后36 h达到顶峰(2.71倍和6.02倍),心脏中ATF4的表达量则仅在攻毒后36 h时升高(1.57倍)。IRE1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XBP1s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9倍),而脑中EDEM的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3.87倍)且持续时间最长(从攻毒后12 h至攻毒后48 h)。与对照组相比,ATF6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GRP94和XBP1u均出现升高现象,虽然两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变化的时间点和趋势不同,但均在攻毒后36 h出现峰值。【结论】首次报道了坦布苏病毒感染可在雏鸭体内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的3条信号通路,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坦布苏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SPF雏鸭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袋类型对'紫金红霞'葡萄果实品质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金红霞'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转色前分别进行5种不同类型果袋(白色纸袋、无纺布-白纸双层袋、绿色纸袋、蓝色纸袋、棕色纸袋)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葡萄果实的单果重、果粒纵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总花色苷含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不同发育时期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探索不同类型果袋对'紫金红霞'葡萄果实品质、花色苷含量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色、蓝色和棕色果袋不利于成熟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蓝色和棕色果袋不利于成熟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2)套袋处理会使果实色泽指数显著降低,除无纺布-白纸双层袋未显著降低成熟期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外,其他套袋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果皮中总花色苷含量.(3)套袋处理对6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无纺布-白纸双层袋对成熟期F3'H和UFGT基因的表达、白色纸袋对成熟期MY-BA1、DFR和LDOX基因的表达则具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无纺布-白纸双层袋对成熟期果实的内在品质和果皮着色影响最小,可用于'紫金红霞'果实套袋,其次为白色和绿色纸袋;蓝色和棕色纸袋可使葡萄果实的品质大幅降低,故不可用于实际生产中葡萄果实的套袋.
关键词: ’紫金红霞’葡萄;套袋;花色苷;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柠檬酸-铕纳米配位聚合物构建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汤煲中5’-肌苷酸含量
《食品科学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柠檬酸-铕金属有机纳米配体聚合物(citrate/europium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 nanoparticles,Cit/Eu LCP NPs)构建快速检测肉品汤煲中5’-肌苷酸(inosine-5’-monophosphate,5’-IMP)的荧光探针。研究结果表明,5’-IMP对Cit/Eu LCP NPs有良好的荧光猝灭作用。在最佳条件下,该荧光探针在5’-IMP 2.5~20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7μg/mL,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稳定性和重复性。为了验证方法可行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鸡汤样品中的5’-IMP检测,测得加标回收率为97.85%~103.95%,可为快速检测肉品汤煲中5’-IMP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三叶草秸秆和蚯蚓堆肥施用对黄河故道潮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玉米秸秆、三叶草秸秆和蚯蚓堆肥施用对黄河故道潮土理化性状的影响,通过室内盆钵培养方式,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M)、三叶草秸秆(C)、蚯蚓堆肥(V)、玉米秸秆+三叶草秸秆(MC)、玉米秸秆+蚯蚓堆肥(MV)、三叶草秸秆+蚯蚓堆肥(CV)和玉米秸秆+三叶草秸秆+蚯蚓堆肥(MCV)8个处理,在28℃和80%土壤田间持水量下,经暗室好氧培养180 d后,测定各处理黄河故道潮土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能减小黄河故道潮土pH值,降幅分别为4.12%、8.05%和1.62%,同时提高黄河故道潮土电导率,提高幅度分别为77.55%、288.06%和56.34%,其影响顺序均为三叶草秸秆>玉米秸秆>蚯蚓堆肥;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会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和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其中MWD增幅分别为154.20%、71.92%和12.99%,其影响顺序为玉米秸秆>三叶草秸秆>蚯蚓堆肥;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玉米秸秆和三叶草秸秆施用后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明显强于蚯蚓堆肥,而蚯蚓堆肥施入土壤后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升作用强于玉米秸秆和三叶草秸秆。总之,3种有机物料施用均可改善黄河故道潮土的理化性状,考虑到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均衡供应与团聚体结构改善,玉米、三叶草秸秆配合施用蚯蚓堆肥的综合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湿度对金蝉虫卵保存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升金蝉Cryptotympana atrata虫卵孵化质量,提高金蝉养殖经济效益,本研究对金蝉虫卵保存的适宜温湿度条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设置温度(10、15、20、25和30℃)和湿度(35%、45%、55%、65%和75%)梯度,测定金蝉虫卵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保存60 d的生物学参数,包括虫卵干瘪程度、虫卵剩余量、虫卵孵化时间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在温度为10℃和湿度为35%-75%的条件下金蝉虫卵保存效果最佳,保存60d后,虫卵孵化率可达73%以上,虫卵横截面厚度可达374.23-400.00μm。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金蝉虫卵干瘪程度不同。温度为10℃和湿度为35%-75%的条件下,干瘪程度最低;温度为15-20℃和湿度为45%-75%下保存次之;25-30℃和湿度65%-75%下保存干瘪程度最高。金蝉虫卵于10-15℃和湿度35%-75%条件下剩余量最多;20℃和湿度45%-75%下保存次之;25℃和湿度75%下保存再次之;30℃下保存的虫卵剩余量最少,35%湿度下保存60 d,虫卵全部干瘪死亡。同一保存湿度下,金蝉虫卵孵化时间随保存温度升高显著缩短,金蝉虫卵孵化率随保存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温度10-20℃时,不同湿度条件下保存的虫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温度25-30℃时,虫卵孵化率随保存湿度升高而显著提升。【结论】温度和湿度均能显著影响金蝉虫卵的保存效果。温度为10℃和湿度为35%-75%是金蝉虫卵保存的最佳温湿度条件,且保存温度越低,虫卵对湿度的要求就越低;保存温度为15-20℃时,湿度越高,虫卵保存效果越好;当温度达到25℃时,虫卵保存湿度需在65%以上;当温度达到30℃时,虫卵保存湿度需在7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快速培育高油酸油菜品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酸育种是油菜遗传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回交育种结合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已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本研究以长江中游已大面积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常规品种‘阳光2009’和‘中双11’为轮回亲本(父本,基因型AABBCC),以高油酸材料N73 (母本,Bn A5FAD2和Bn C5FAD2基因型为aabb)和R6549/G21 (母本,Bn OLEA9基因型为cc)为非轮回亲本,通过温室加代一年种植3~4季,并在温室(或大田)进行人工杂交或自交,通过3次杂交、3次回交和2次自交得到BC3F3后代。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鉴定回交和自交后代单株的Bn A5FAD2和Bn C5FAD2基因型,Bn OLEA9基因型直接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BC3F2代获得高油酸(基因型aabbcc)单株。在BC3F3代将基因型为aabbcc的高油酸株系与其对应轮回亲本进行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如含油量,硫苷等)调查,同时用覆盖全基因的SSR标记进行高油酸株系的背景回复率检测。本研究最终在‘阳光2009’和‘中双11’背景下均获得4株BC3F2高油酸纯合隐性基因型(aabbcc)单株,通过一代自交获得相应的BC3F3株系,均获得了与轮回亲本综合农艺性状最接近的株系,分别为YNG-72和ZNR-43,其油酸含量分别为(88.1±0.73)%和(87.4±0.45)%,可作为轮回亲本对应的高油酸新品种。对‘阳光2009’和‘中双11’回交组合中获得的高油酸株系的遗传背景进行SSR标记基因型检测,发现YNG-72株系的回复率达89.3%,在‘阳光2009’背景下回复率最高;ZNR-43株系的回复率达87.2%,在‘中双11’背景下回复率最高。这一结果与农艺性状鉴定结果相符。在本研究中,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温室加代技术,在2~3年内可以对现有推广油菜籽品种的高油酸化迅速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粪肥还田条件下稻米品质及氮肥利用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等氮量粪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长期累积效应,本文基于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于第8~9a采用2种粪肥(猪粪、沼液)和2个氮替代比例(50%、100%)处理,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与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猪粪、沼液和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化肥相比,等氮量猪粪、沼液处理提高了整精米率和稻米食味值,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等氮量猪粪处理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沼液处理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较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整体呈现等氮量沼液>化肥>猪粪处理的规律,并与氮肥生理利用率、稻米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沼液处理年均NUE为41.9%~44.0%,高于化肥处理(40.7%),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稻草氮含量。但与化肥相比,50%沼液、100%沼液和50%猪粪处理NUE差异均不显著,而100%猪粪处理显著降低了NUE。等氮量猪粪、沼液替代化肥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等量沼液、半量猪粪氮替代对水稻产量及NUE影响较小,而全量猪粪氮替代会显著降低水稻NU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71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与基因型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黄淮麦区抗赤霉病优异品种(系),以黄淮麦区71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2016-2017和2017-2018两年度采用单花滴注接种的方法,以苏麦3号、郑麦9023、淮麦22和济麦22分别作为抗、中抗、中感和感赤霉病对照品种,在赤霉病重发病区扬州对供试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赤霉病基因位点 Fhb1、 Fhb2、 Fhb4、 Fhb5和 QFhs.crc-2D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农511等5个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均达到中抗水平,淮麦30等17个品种(系)表现为中感,其他49个品种(系)表现为感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同时携带 Fhb1、 Fhb2基因和 QFhs.crc-2DL位点;淮麦40和徐麦DH9可能同时携带 Fhb1基因和 QFhs.crc-2DL位点;太麦198可能携带有 Fhb4基因;明麦16、皖麦32可能携带有 QFhs.crc-2DL位点。有17个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品种(系)均不携带本研究所检测的抗病基因/QTL。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赤霉病 抗赤霉病基因/QTL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系统调控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代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但以农户经验构建而成的传统循环农业系统多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与参数匹配,使得系统的高效循环运行面临挑战。因此,本研究在数据采集与跟踪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对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系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特征化、标准化与加权评估分析不同类别潜在环境影响,并计算系统模拟调控前后污染降级所需环境服务能。结果表明,饲料加工与湖羊养殖亚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潜在环境影响都超过了其类别总影响的85%,远高于粮食种植和有机堆肥亚系统的;人体毒性和水体生态毒性在各亚系统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都较大,而陆地生态毒性的均最小。为实现污染降级每年所需空气、水体和土壤的环境服务能分别为7.42×1010、6.03×1016和1.59×1012 J;通过耦合参数协调和关键技术优化对系统进行模拟调控,经测算与原系统相比每年所需各项环境服务能分别降低52%、44%和21%。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形成的适用于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系统并指导其整体调控的方法体系,对现代农牧循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复制推广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现代循环农业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生命周期评价 潜在环境影响 污染降级 环境服务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胶体对黑莓果汁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探讨了黄原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海藻酸钠、壳聚糖等5种常用胶体对黑莓果汁在储藏期内稳定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各体系的pH、色泽、花色苷含量和流变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胶体对黑莓果汁花色苷储藏期间pH影响较小,能够维持体系呈酸性环境.加入一定浓度(低于0.075%)的胶体可以减缓黑莓果汁花色苷的降解,其中加入0.05%CMC或0.10%黄原胶,储藏2周内花色苷降解速率低于未加胶体组,色差AE值最小.流变学测定显示CMC或黄原胶通过提高黑莓果汁花色苷体系的黏度和储能模量使体系稳定;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黄原胶、CMC等胶体能与黑莓果汁花色苷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片状或多孔状结构.CMC或黄原胶是黑莓果汁花色苷理想的辅色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