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耐盐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荃9优1393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荃9优1393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荃香9A与自育强优恢复系盐恢1393配组育成的耐盐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荃9优1393;耐盐;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木耳漆酶基因Aclac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玉木耳漆酶基因Aclac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漆酶基因在玉木耳子实体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Aclac基因的cDNA和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目的基因连接至pET-28a质粒上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clac,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结果】克隆获得的Aclac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734 bp,编码577个氨基酸残基;Aclac基因DNA序列长度为2521 bp,含14个内含子。AcLAC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4.75 k D,理论等电点为5.70,不稳定指数为34.01,无跨膜区域,存在1个信号肽,在4个铜离子结合区高度保守,且含有Cupredoxin超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AcLAC蛋白与真菌的漆酶蛋白聚为一支,其中,AcLAC蛋白与木耳属真菌的漆酶蛋白亲缘关系最近。AcLAC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宿主中成功表达,分子量为67 kD。【结论】克隆获得的Aclac基因属于Cupredoxin超家族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异源表达,推测其与其他真菌漆酶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丰富了真菌漆酶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及防御技术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不同类型玉米在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评价,并探求高温胁迫防御技术。[方法]以10个淮北地区常用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花期高温为主处理,玉米品种为副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筛选出耐热能力强的品种,并研究抗高温调理剂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耐热性的影响。[结果]玉米花期高温胁迫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结实率、秃尖长和气生根数。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百粒重、结实率、气生根数和穗上节长占株高比这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不同类型玉米花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并筛选出‘粤甜27’‘苏玉糯11号’‘粤甜710’和‘郑单309’4个高度耐热型品种。此外,抗高温调理剂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结实率和气生根数,降低秃尖长,显著增强玉米抗高温能力。抗高温调理剂使3种耐热型玉米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高度耐热型玉米穗位叶中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46.3%、39.8%和37.2%;热敏感型玉米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力和结实率也显著提升,分别达26.7%和34.1%。[结论]选择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及喷施抗高温调理剂是应对高温胁迫的有效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和MAT1-2-8的特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性生殖在真菌的生活史和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交配型基因是控制有性生殖的关键因子。前期研究发现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MAT1-2型菌株中包含MAT1-2-1和MAT1-2-8两个交配型基因,但是它们如何调控稻曲病菌有性生殖依然不清楚。本文研究了它们在不同侵染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和编码的蛋白结构特性。研究表明MAT1-2-1在侵染不同阶段一直下调表达;而MAT1-2-8在侵染早期(5 dpi)上调表达,在侵染后期下调表达。与营养菌丝阶段比较,MAT1-2-1和MAT1-2-8在有性发育过程菌核形成、菌核萌发、子座原基形成和子座成熟4个阶段的表达量都是下降的,在菌核形成阶段表达量最低。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AT1-2-1和MAT1-2-8具有磷酸化位点,为非分泌蛋白,无明显的跨膜结构域。蛋白同源比对分析表明MAT1-2-1与香柱菌(Epichlo3 typhina)的MAT1-2-1同源性最高,而MAT1-2-8与绿僵菌(Metarhizium)的MBR08192蛋白同源性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MAT1-2-1和MAT1-2-8能够互作,并分别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基质中。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到MAT1-2-1的一些候选互作蛋白,如假定Ran交换因子Prp20/Pim1(KDB12229.1)、假定rRNA处理蛋白Ebp2(KDB12923.1)及组蛋白H1(KDB12711.1)等。因此,以上结果为研究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和MAT1-2-8调控有性生殖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稻曲病菌 交配型基因 表达模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互作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的银缕梅属(Parrotia C.A.Mey.)植物基因组大小测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银缕梅属(Parrotia C. A. Mey.)仅包含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H. T. Chang)R.M. Hao&H. T. Wei)和波斯铁木(Parrotia persica(DC.)C. A. Mey.)两种落叶阔叶乔木,其中银缕梅是我国华东地区特有的Ⅰ级濒危珍稀保护植物,属东亚第三纪孑遗成分;其姊妹种波斯铁木则间断分布于伊朗北部,属北极第三纪孑遗植物类群。本研究首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方法对银缕梅属两姊妹种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建立和优化了以萝卜(Raphanus sativus L.‘Saxa’)为内标、WPB(Woody plant buffer)为细胞核解离液的两种植物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DNA C值)流式测定的适宜体系,旨在为金缕梅科银缕梅属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研究、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物种保育等提供前期基础数据参考;同时也可为金缕梅科其他属、种的基因组大小测定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流式测定银缕梅基因组大小约为971.45±13.91 Mb,波斯铁木基因组大小约为890.52±24.69 Mb;(2)K-mer分析估测银缕梅基因组大小为951.70 Mb,杂合率为1.740%,重复序列比例为77.50%;波斯铁木基因组大小为858.50 Mb,杂合率为0.695%,重复序列占74.30%;(3)银缕梅属于高杂合和高重复基因组,波斯铁木则属于微杂合和高重复基因组。本研究的结果为银缕梅属植物后续基于DNA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去冗余处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 银缕梅 波斯铁木 基因组大小 流式细胞术 K-mer分析 基因组去冗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WOT-PEST分析的江苏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以江苏省休闲农业为例,分析发展环境和制定发展战略,为江苏省甚至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SWOT-PEST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对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2019年,江苏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3亿人次,综合收入680亿元,休闲农业品牌总数居全国前列。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农业资源多样、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优势和机遇,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生态环境威胁、缺乏创新创意等威胁。针对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了SWOT-PEST分析矩阵,提出发展型、扭转型、多样化、防御性4种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江苏省 休闲农业 SWOT-PEST分析 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VfGASA1基因的异源过表达延迟拟南芥开花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ASA(Gibberellic acid-stimulated in Arabidopsis)蛋白是一类受赤霉素调控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条途径。本研究在蚕豆(Vicia faba)中同源克隆了VfGASA1基因,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363 bp,编码1个包含12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VfGASA1在蚕豆叶片和嫩荚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VfGASA1是一个定位于质外体的分泌蛋白。异源过表达VfGASA1导致转基因拟南芥开花延迟、莲座叶数量增多,外施赤霉素能够恢复这一现象。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FT基因显著下调,而DELLA基因中的GAI基因显著上调,说明VfGASA1可能是通过间接抑制DELLA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植物开花。本研究结果为蚕豆的开花调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秸秆材料与制备工艺下生物炭性质及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芦苇、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制备不同处理生物炭,并将其应用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以寻求最佳的生物炭制备工艺并探讨其对土壤中Cd和Pb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对生物炭制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炭化温度,温度升高会使炭产率下降,pH和灰分含量增加,比表面积在一定范围内也会大幅增加;其他因素如原料含水率、升温速率和炭化时间对生物炭制备的影响均低于炭化温度;所制备的芦苇秸秆生物炭(LWC)和玉米秸秆生物炭(YMC)产率相近,YMC的pH和灰分含量高于LWC,而LWC比表面积高于YMC。综合考虑因素最佳水平并兼顾效率,得出LWC和YMC最适宜制备条件均为含水率25%,升温速率20℃·min-1,炭化温度600℃,炭化时间0.5 h。与对照相比,添加LWC和YMC的土壤pH值均有所升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生物炭对土壤中Cd和Pb的钝化效率也逐渐提高,35 d时有效态Cd和Pb含量最高降低51.7%和44.9%,并且LWC的效果好于YMC。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化制备生物炭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并且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琉璃苣BoD6D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琉璃苣BoD6D转化载体,为提高油料作物油份中γ-亚麻酸含量奠定基础。以琉璃苣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BoD6D,构建酵母表达载体并转化酿酒酵母,对酵母进行诱导表达,提取脂肪酸后进行甲酯化反应,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含量;同时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通过蘸花法转化拟南芥,最后对转基因拟南芥通过抗性筛选及PCR进行鉴定。结果表明,BoD6D编码区不含有内含子,可以直接用于后续的功能研究;成功构建了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ES2-BoD6D,气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BoD6D在酵母中能够成功的将亚油酸催化生成γ-亚麻酸;成功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121-BoD6D,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已经成功获得BoD6D的拟南芥转化植株。通过以琉璃苣基因组DNA为模板比较方便的获得有功能的BoD6D用于转基因植物研究。
关键词: 琉璃苣 BoD6D γ-亚麻酸 酵母表达载体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结合特征波长筛选识别小麦赤霉病瘪粒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小麦赤霉病瘪粒快速识别,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对小麦高光谱图像进行背景分割,以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判别分析方法与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的最佳组合方式。结果显示,基于全谱段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和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Support vector machine discriminant analysis, SVM-DA)模型预测精度相同,外部验证集健康籽粒和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2%和100.0%;基于CARS筛选的8个特征波长构建的CARS-PLS-DA模型外部验证集健康籽粒和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均为100.0%,预测精度高于CARS-SVM-DA模型,可有效实现赤霉病瘪粒的快速识别。研究结果将为谷物仓储和加工过程中赤霉病瘪粒高通量快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