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果杨梅新品种‘永冠’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永冠’是从‘东魁’杨梅中选育出的大果芽变新品种。果实近圆球形,平均单果质量为30.9g,最大可达53.0 g。果面红色或紫红色,果实柔软多汁,酸甜适中,可食率95.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在浙江黄岩果实6月下旬至7月初成熟,抗病性强,尤其抗杨梅枯枝病。


姜荷花全长转录组微卫星特征分析和引物设计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姜荷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前期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基础,用MISA软件发掘和分析了所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获得的19 902个SSR位点存在于15 891条序列中。获得的unigene数为64 471条,共132 833 884 bp,平均每2.06 kb出现一个SSR,出现多个SSR的序列有3 155个。姜荷花‘清迈粉’转录组微卫星中存在97种重复基元,其中(A/T)n占比例最高,约占43.6%;其中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相对出现较多。大部分为长度在20 bp以下的短重复片段,20 bp以上(包括20 bp)的仅占总数的23.19%,微卫星出现频率与片段长度呈负相关。设计了50对相对更有可能出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以供进一步研究使用。本研究为探索姜荷花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重要形状基因关联及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该属其他观赏物种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的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选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体系为试验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CS对SPI有荧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25℃和35℃下的静态猝灭常数分别为0.45×103L·mol-1和0.26×103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8和1.27;CS与SPI相互作用过程中焓变值(ΔH)<0、焓变值(ΔS)<0,说明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CS的加入均未改变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峰位,表明CS未改变SPI的分子结构,SPI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没有明显改变。红外光谱研究中SPI的1 653 cm-1和1 532 cm-1吸收峰以及CS的1 587 cm-1吸收峰消失,表明SPI与CS之间还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力。本研究结果为蛋白质和多糖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水稻螟虫诱杀植物香根草的发现与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是一种多年丛生的草本植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香根草对于水稻螟虫来讲是一种诱杀植物.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减少农药使用,还可以保育寄生蜂等天敌、增强生物多样性.香根草同时具有适应性强、种植管理轻简、无性繁殖不会扩散成为杂草、可供观赏等应用特点.因此,利用诱杀植物香根草为水稻螟虫防治提供了一种生态调控新途径,还可实现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壳聚糖浸泡对黑豆芽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浸泡对黑豆芽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测定经浸泡处理的黑豆芽的下胚轴长和鲜重,并利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壳聚糖浸泡处理可增加黑豆芽下胚轴长度和鲜重,并影响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当壳聚糖浓度为0.1%、0.4%和0.8%时,壳聚糖对黑豆芽的生长促进效果较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黑豆芽发芽第3天时,0.4%壳聚糖处理组的豆芽下胚轴长、鲜重增加显著;黑豆芽中总抗坏血酸含量增加幅度和植酸含量降低幅度最大,且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其含量分别为63.45、5.08、8.95 mg·g~(-1)。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壳聚糖生产低成本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研究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法、电位分析、粒径分析、黏度测定及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两者间的复合物形成状态、机理以及复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3.0时,不同复合比对SPI-CS复合溶液的浊度影响不大;当CS浓度大于SPI浓度且SPI/CS复合比为1∶30时,复合溶液的粒径分布出现明显的两个峰,电位值变化不大,且两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微弱,几乎无热量变化。当pH值为6.0时,SPI-CS复合溶液浊度值升高,并在SPI/CS复合比为1∶10时CS达到饱和,此时复合溶液的电位值由原来的负值变为正值,两者间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使得平均粒径分布明显增大;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结果表明,SPI和CS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放热反应(ΔH<0)。本研究为蛋白质和多糖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宽皮橘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电子鼻和GC-MS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辊式压榨法制取椪柑、温州蜜柑、本地早蜜橘和槾橘4种宽皮橘的精油,并运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的18个传感器中有5个对4种宽皮橘精油嗅味分析的响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可以将4种宽皮橘精油成分进行很好地区分,区分因子≥86%。GCMS分析分别从椪柑、温州蜜柑、本地早蜜橘和槾橘4种宽皮橘精油中鉴定出38,37,37,36种化合物,总计72种。其中仅11种为共有化合物,而各自特有化合物共达30种。


姜荷花全长转录组微卫星特征分析和引物设计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姜荷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前期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基础,用MISA软件发掘和分析了所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获得的19 902个SSR位点存在于15 891条序列中.获得的unigene数为64 471条,共132 833 884 bp,平均每2.06 kb出现一个SSR,出现多个SSR的序列有3 155个.姜荷花'清迈粉'转录组微卫星中存在97种重复基元,其中(A/T)n占比例最高,约占43.6%;其中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相对出现较多.大部分为长度在20 bp以下的短重复片段,20 bp以上(包括20 bp)的仅占总数的23.19%,微卫星出现频率与片段长度呈负相关.设计了50对相对更有可能出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以供进一步研究使用.本研究为探索姜荷花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重要形状基因关联及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该属其他观赏物种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缓解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比较5种乳酸菌对致敏肥大细胞模型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的影响,筛选具有最佳抗过敏作用的乳酸菌;体内检测最佳抗过敏作用芽孢乳酸菌09.712对致敏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等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过敏的免疫调节作用机理。方法:体外构建P815肥大细胞致敏模型,与芽孢乳酸菌09.712共培养,采用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甲基红染色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数,筛选最佳抗过敏乳酸菌。建立小鼠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模型,芽孢乳酸菌09.712灌胃处理,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 RNA表达量。结果:比较5种乳酸菌,芽孢乳酸菌09.712可有效降低组胺含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体内试验表明,芽孢乳酸菌09.712处理组小鼠的过敏症状减弱,Th1/Th2、Treg/Th2比值显著高于致敏组小鼠(P<0.05),且Th1型细胞因子IFN-γ分泌量增高,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分泌量降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 E和Ig G1水平显著低于致敏组小鼠。此外,芽孢乳酸菌09.712还显著增加Foxp3、TGF-β和IL-10的m RNA表达水平(P<0.001)。结论 :芽孢乳酸菌09.712能有效缓解小鼠过敏症状,其作用与促进初始T细胞向Th1和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以及调控Treg平衡Th1/Th2有关。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对虾原肌球蛋白 芽孢乳酸菌 过敏 免疫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