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鲈鱼冷冻精子诱导半滑舌鳎胚胎发育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是分布在我国黄、渤海的特有鱼类,雌鱼明显具有较雄鱼生长快的特点,利用雌核发育方法诱导产生半滑舌鳎超雌鱼,通过与正常雄鱼交配,最终可培育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的全雌性后代,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利用冷冻保存的异源鲈鱼精子诱导半滑舌鳎卵产生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杂交胚胎,利用同源精子受精产生普通二倍体,在Olympus显微镜下对它们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比较。冷冻解冻的鲈鱼精子,在1000μj/cm2紫外线下照射0·2~1min,诱导半滑舌鳎卵受精,在受精后2~5min将卵置于2~5℃的水浴冷休克20min,获得了雌核发育的胚胎和鱼苗,在21·7~23·6℃水温中,雌核发育胚胎经过2781min孵化出膜。普通胚胎在21·7~23·6℃水温下,经2621min孵化出膜。经紫外线灭活处理的鲈鱼精子诱导半滑舌鳎卵,但不经过冷休克获得的单倍体胚胎,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发育至1949min陆续死亡。鲈鱼精子与半滑舌鳎卵杂交受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相当于胚孔封闭期后全部死亡。实验证明,鲈鱼冷冻精子可刺激半滑舌鳎卵雌核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含脂肪酸的黄鳝基础饲料中,按正交法[L9(34)]分别添加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和EPA+DHA(C20:5n-3+C22:6n-3),人工投喂饲养野生黄鳝(Monopterus albus),31d后测定实验黄鳝血清溶菌酶(Lysozyme,LSZ)、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及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和血细胞吞噬活性。评价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自由基(Free radical,FR)代谢以及脂质过氧化状态。采用SPSS11.5软件,Duncan多重比较实验组间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血清LSZ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为94.90U/mL(P<0.05);血细胞吞噬率为2.6%~11.47%,吞噬指数介于0.02~0.227之间,实验组比对照组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显著提高(P<0.01);血清SOD及CAT活性分别在116.95~333.44U/mL及9.48~17.81U/mL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MDA含量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第4组MDA为6.48nmol/mL,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后,黄鳝血清LSZ活性和血细胞吞噬能力增加最明显的组合为C18:3n-3、C18:2n-6和EPA+DHA,添加量分别为1.30%、1.55%和0.25%,可显著增加黄鳝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此时血清中FR代谢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关键词: 黄鳝 不饱和脂肪酸 溶菌酶 自由基 血细胞吞噬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幼虾荧光体内标记技术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7月,采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Visible i mplant elastomer,VIE)对平均体长为4.75cm的中国对虾幼虾进行第6腹节的两部位标记,以研究VIE标记对中国对虾幼虾的适用性。10个家系的幼虾各取30尾,对其中的15尾进行标记,另15尾作为对照,共标记幼虾150尾。本研究分析了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生长和标记保持率。结果显示,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低,前者为0.6%,后者无死亡。x2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30、60d后体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荧光标记对生长没有影响;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很高,达到99%以上。2005年7月,对人工定向交尾建立的108个家系(平均体长为4cm)进行了大规模荧光标记,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在99%以上,越冬后(210d后),对不同标记部位的标记保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标记保持率均在9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和SCAR标记的转化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对3个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群体(奥利亚罗非鱼83系、新引进的红色奥利亚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02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扩增结果统计获得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奥利亚罗非鱼83系、红色奥利亚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02系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1 0,0.090 3和0.014 9;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以奥利亚罗非鱼83系与红色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间的最大,为0.135 1,奥利亚罗非鱼83系与奥利亚罗非鱼02系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61 0,红色奥利亚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02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21 8。利用MEGA3.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奥利亚罗非鱼83系与奥利亚罗非鱼02系首先聚为一支,然后再与红色奥利亚罗非鱼聚为一支。3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总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34 0,总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52 7,3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507 1。上述结果说明这3个群体的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小,但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对RAPD分析中所获得的6条特异带进行SCAR转化。S97800和S4691400两个特异片段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这些标记可作为鉴别3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标记,并将为今后的选择育种提供分子标记。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遗传多样性 随机扩增多态DNA SCA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季节特征
《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对磷虾类的贡献及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磷虾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10.46ind/m3),冬季最低(0.32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优势种为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小型磷虾(Euphausia nana),其中中华假磷虾四季皆为优势种,太平洋磷虾是春、秋和冬季的优势种,小型磷虾仅仅是春秋季的优势种。中华假磷虾在春、夏和冬季对总丰度的贡献率较高,并占绝对优势,其更适应夏季咸淡水交错水域的环境,而太平洋磷虾和小型磷虾更适应东海近海暖温高盐环境。长江冲淡水势力强弱和中华假磷虾的数量对磷虾类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中华假磷虾对咸淡水环境的适应则是影响该种数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海樽类生态类群统计分析
《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和极大值分析等数学方法,研究海樽类最适温度和盐度,籍此进一步分析其生态类群。结果表明,Yield Density模型可以应用于大多数海樽类最适温度和盐度的统计推断。依据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和季节分布特征,认为梭形纽鳃樽(Salpa fusiformis)属暖温带外海种;羽环纽鳃樽长柄亚种(Cyclosalpa pinnata polae)和安纽鳃樽(Ritteriella amboinensis)为热带大洋种;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cocratica orientalis)、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和软拟海樽(Dolioetta.gegenbauri)等其余13种为亚热带外海种。海樽类多数物种可以作为水团的指示种。梭形纽鳃樽往往出现在沿岸水和外海水混合水团偏高盐水一侧。羽环纽鳃樽长柄亚种高丰度分布在台湾暖流控制的水域,是台湾暖流的指示种。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高丰度水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黑潮入侵陆架水团和沿岸水交汇的位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生态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盐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施氏鲟稚鱼的96h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为14.72,西伯利亚鲟为13.08;96h盐度LC50及盐度反应曲线显示,施氏鲟对盐度的耐受力大于西伯利亚鲟;在高盐度(≥14.70)下,2种鲟鱼依次表现出缓慢环游、狂躁环游、活动减弱、身体失衡和活动停止(死亡)等5种行为反应;西伯利亚鲟各行为反应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施氏鲟,说明西伯利亚鲟对盐度的反应较施氏鲟敏感。
关键词: 鲟鱼 咸化驯养 半数致死浓度(LC_(50)) 行为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SOX9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OX9基因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与性别分化形成密切相关。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为研究材料,使用RT-PCR和RACE法分离和克隆了奥利亚罗非鱼卵巢中SOX9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序列全长1 582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长71 bp,3’端非翻译区长75 bp,开放性阅读框长1 437 bp,编码478个氨基酸。其中第98位开始共81个氨基酸为HMG保守盒。将奥利亚罗非鱼SOX9基因与虹鳟等八种动物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发现,它们同源性达75%左右,表明SOX9基因在进化中较保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μm,宽0.45~6.8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细胞变性和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淋巴细胞增生和淤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鳃丝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肌纤维水泡变性,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诺卡氏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对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克隆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及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分离克隆了牙鲆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经过序列分析及cDNA验证,牙鲆MSTN基因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377个氨基酸。5′侧翼区含有8个TATA框,一个CAAT框,6个E框;3′侧翼区含有加尾信号。通过同源分析,牙鲆MSTNC末端含有9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一个RVRR蛋白酶酶切位点;通过进化树分析,牙鲆MSTN与鱼类MSTN基因聚为一支。RT-PCR分析表明,牙鲆MSTN在胚胎发育中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说明MSTN在牙鲆胚胎发育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随个体和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暗示MSTN的表达受外界因素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