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口鲶o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大口鲶 ob基因 毕赤酵母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毒性试验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0-6)分别是无节幼体:1.58、1.35和0.29;蚤状幼体:1.71、1.24和0.2;糠虾幼体:2.2、1.46和0.24;仔虾:3.23、2.62和0.53。幼体对试验药物的忍受力由大到小分别是仔虾、无节幼体、糠虾幼体和蚤状幼体。试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幼体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翼足类(Pteropoda)环境适应类型的划分

海洋与湖沼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翼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温、盐度数据,构造相关数学模型,计算其最适温度和最适盐度。同时参考生态特征分析,划分东海浮游翼足类物种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东海浮游翼足类鉴定到种的共有20种。在翼足类优势种中,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和马蹄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具有广温广盐特征的亚热带外海种;拟海若螺(Paraclione longicaudata)、球电螺(Cavolinia globulosa)和胖螺(Limacina inflata)是热带大洋种;强卷螺(Agadina syimpsoni)、厚唇螺(Diacria trispinosa)、龟螺(Cavolinia tridentata)和角长吻龟螺(C.longirostris var.angulata)是适温较低的亚热带外海种;其余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东海浮游翼足类总体上显示出典型的暖水性生态类型。拟海若螺和胖螺具有较小的盐度分布区间,是台湾暖流或黑潮暖流向北扩展的指示种。现代东海浮游翼足类优势种的地理分布,与古代东海底质沉积物分析结论相一致。浮游翼足类种类生态类型的划分在古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等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翼足类 生态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血鹦鹉体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血鹦鹉鱼增色饲料中虾青素的最适添加量及着色规律。[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5‰、8‰的虾青素和5‰虾青素+20μg/kg的甲基睾酮,投喂7 cm左右的鹦鹉鱼进行增色试验。应用SalmoFanTM(帝斯曼有限公司)比色板测定色度,观察增色过程中血鹦鹉的体色变化。[结果]5‰和8‰虾青素组增色效果好于3‰虾青素组,但5‰和8‰组间差异不显著。5‰虾青素+20μg/kg的甲基睾酮组在试验开始后1周内色度增加速度高于5‰虾青素组,但长期增色效果两组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血鹦鹉色度增加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试验开始后10 d内,色度增加速度较快,而后色度增加的速度趋于平缓,进入平台期。[结论]鱼体解剖结果显示,虾青素主要沉积在血鹦鹉鱼的皮肤上。

关键词: 虾青素 血鹦鹉鱼 着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WSSV感染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温度下,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亲虾进行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实验,利用腹部采血和剪取游泳足进行活体取样。统计感染对虾发病及死亡情况,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WSSV,统计实对虾受WSS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对虾累计死亡率上游泳足取样的高温组(18~21℃)和低温组(9~12℃)有显著差异(P=0.041<0.05),高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在对虾受WSSV感染程度上,高温组主要呈严重感染(91.67%),中温组(13~16℃)和低温组则主要呈轻度感染,且温度越低受感染程度越轻;在跟踪WSSV感染对虾进程研究上,高温组在48h检测出WSSV,中温组和低温组则分别在72h和96h检测出WSSV,明显滞后于高温组。表明温度对WSSV感染对虾有一定的影响,低温(9~12℃)条件下WSSV也能感染对虾且导致死亡,但低温可抑制WSSV的增殖,减缓感染进程,延迟白斑综合症(WSS)的发生。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越冬亲虾 温度 WSSV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胸龟2个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的比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平胸龟2个种群共49个个体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209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可产生8条带,扩增谱带分子质量大小在100~2 000 bp之间,多态性比例为72.13%。其中12条引物扩增出16个特异于不同种群的DNA片段,可作为鉴别广东或福建种群的分子标记。用RAPD 1.04和Genepop3.2软件分析所得谱带,得出广东、福建2个地理种群的平胸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广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福建种群。2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78 6±0.025 9,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285 7。NJTREE聚类分析显示广东和福建2个地区的平胸龟各自聚成2个类群,有较明显的种群分化。

关键词: 平胸龟 地理种群 遗传差异 RAPD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检测

分析试验室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检测方法。组织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丙酮提取,加入CH2Cl2分层,弃去上层水相,正己烷脱脂等样品处理过程;V(乙腈)∶V(0.01 mol/L NaH2PO4)(含0.005 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2∶3溶液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25 nm。方法在0.01~10.00 mg/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7。平均回收率为76.00%~92.04%,相对标准偏差为0.41%~9.2%,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在血浆、肌肉、皮肤的检出限分别为30、25μg/L,20、15μg/kg,50、50μg/kg。方法适用于氟苯尼考在鱼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鱼体肌肉和皮肤组织中残留量的同时检测。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代谢物 斑点叉尾鱼回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豆芽孢杆菌对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粘附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在对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粘附中的作用。[方法]应用5 mol/L LiCl提取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利用蛋白印迹法鉴定在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中分子量及参与粘附的特异蛋白。[结果]对提取的纳豆芽孢杆菌表面蛋白进行SDS-PAGE后,发现仅出现一条明显的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为29.58 kDa。经蛋白印迹分析,该蛋白质参与了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的粘附过程;纳豆芽孢杆菌全菌蛋白在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肠粘液中有一个相同的粘附受体,蛋白分子量为13.91 kDa;健康个体还有一个粘附受体,分子量是29.86 kDa。[结论]纳豆芽孢杆菌的表面蛋白在对牙鲆肠粘液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牙鲆肠粘液 鳗弧菌 粘附 蛋白印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柱状黄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从斑点叉尾鮰烂鳃病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分类学地位鉴定。[方法]采用人工感染确定其病原性,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行运动,无鞭毛,菌体大小为(0.3~0.5)μm×(5~10)μm,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不能发酵和利用葡萄糖等多糖,不水解酪氨酸,不产生吲哚。所测16SrRNA基因序列经BLAST分析表明,与GeneBank上登录的柱状黄杆菌的16SrRNA序列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达98.2%。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菌株GHS061212与柱状黄杆菌(AY841899)聚为1个分支,且置信度较高,为71.0%。[结论]菌株GHS061212被鉴定为柱状黄杆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斑点叉尾鮰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烂鳃病 柱状黄杆菌 生理生化鉴定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潮中浒苔的抗逆能力和药物灭杀效果初探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8年青岛海域规模较大的绿潮中的藻类——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了抗逆和药物灭杀实验。实验了盐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和70)、温度(15、20、25、30和40℃)、黑暗、酸度(pH1、pH2、pH3、pH4、pH6、pH9和pH10)4个理化环境因子对浒苔的影响;试验了生石灰(100、200、400、800、1600、3200和10000μmol/L)、硫酸铜(5、10、20、40、80、160、320和640μmol/L)、1种含氯消毒剂(15.63,31.25,62.50,125.00,250.00,500.00,1000.00和2000.00μl/L)以及7种除草剂对浒苔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浒苔在7d内能够忍受0~60盐度,只在盐度70条件下,出现约15%的藻体变色现象。15~25℃下7d,浒苔色泽没有明显变化,30℃对浒苔有抑制作用,3d部分藻体变软,外缘部分由绿变黄,10d后有少部分变黄的藻体因色素分解而变白死亡;在40℃下40h部分开始因藻体叶绿素分解而变黄,2d后部分变软,有腐烂的迹象,7d后少量变白死亡,大多数藻体仍然较正常,14d时30%死亡,约40%藻体正常,另30%藻体介于二者之间。完全黑暗中的浒苔48h部分开始变黄,72h加重,7d时几乎全部变黄抑制明显。pH6时浒苔较正常,其余各组均有抑制作用。生石灰10000μmol/L组的浒苔20h后50%因藻体叶绿素分解而变黄,48h后各组浒苔均不同程度地变黄变白。硫酸铜640μmol/L组的浒苔在24h后颜色变浅绿,而后一直到7d时未见进一步变化,该组的硫酸铜已处于过饱和状态。含氯消毒剂对浒苔的24h和48hLC50均为262.39μl/L,其95%置信区间均为216.21~312.06μl/L。浒苔是一种具有极强抗逆能力的海洋植物。

关键词: 浒苔 温度 盐度 pH 消毒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