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建鲤自交及与黄河鲤正反杂交子代的生长比较和通径分析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建鲤、黄河鲤为亲本,建立了建鲤自交JL(建鲤♀×建鲤♂)、正交JH(建鲤♀×黄河鲤♂)、反交HJ(黄河鲤♀×建鲤♂)3个试验组合,PIT标记后在养殖157、398、598d时测定生长参数。结果表明:(1)157、398d时增重率均为HJ>JH>JL,HJ与JL差异显著(P<0.05);598d时JL>JH>HJ,子代差异不显著(P>0.05)。(2)体长、体重的变异系数在157、398d时HJ>JH>JL,598d时JL>HJ>JH。体长的变异系数小于体重的变异系数。(3)肥满度随养殖时间增加而增长,JL的肥满度最高并与JH、HJ差异显著;(4)雌、雄鱼生长差异显著,雌鱼生长始终快于JL;雄鱼仅在157d时有优势,398、598d时杂种优势衰退。(5)在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上,398d时子代均以体长的决定系数占主导;598d时HJ(♀)、JL(♀)中体高的决定系数占主导,JL(♂)、HJ(♂)、JH(♀)中体长的决定系数占主导,JH(♂)中体长、体高对体重的决定系数差异很小。(6)养殖时间对体重的差异显著性、绝对增重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体长、绝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体重变异系数、生长指标及肥满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鱼的不同交配组合和不同性别对上述生长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
关键词: 建鲤 子代 生长参数 杂交优势 PIT标记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西北部夏季潮锋的观测和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2004年逐年6月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和同期NASA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SST资料,对南黄海西北部夏季潮锋的不连续分布现象做了分析;并通过三维潮流数值模式计算Simpson-Hunter参数(以下简称S-H参数)分布,对不连续分布的形成机制做了讨论。层化季节南黄海西北部的苏北浅滩-海州湾外侧和山东半岛东部的成山头-石岛外海存在显著潮锋现象,而在两海域之间、青岛以东的山东半岛南部121°~122°E的近岸海域无显著潮锋持续存在;较高分辨率的潮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潮锋的不连续性分布主要是由潮混合和地形的共同作用而形成。潮锋不连续处海域潮混合较弱,层化现象更为显著。南黄海西北部底层锋形态较为显著,位于通过潮流模式计算的Simpson-Hunter参数1.8~2.4之间,与2.2等值线分布较为一致;表层锋则在海州湾外侧和石岛沿岸海域较为明显。潮锋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对该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叶绿素a、中华哲水蚤、鳀鱼卵子等的数量分布都在潮锋显著的苏北浅滩-海州湾外侧和成山头-石岛外海海域形成较为密集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标记探讨凤鲚3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特征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凤鲚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采用凤鲚长江(21尾)、闽江(22尾)和珠江(22尾)群体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3群体cytb基因片断607 bp的一致序列。序列有102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6.8%,其中68个为简约位点。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A+T)含量为57.6%,大于(G+C)的含量42.4%。核苷酸多态性以闽江群体最高,其它两群体较低。自然选择检验显示3群体内部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自然选择作用。在所获得的65个序列中,共检测到34种单倍型。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3%~1.2%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8%~10.8%之间。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为10.8%,长江群体与闽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10.6%,而珠江和闽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8%。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0.25%,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5%,提示群体间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提示长江群体和闽江以及珠江群体间的分化可能已达亚种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山湾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分布变化特征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12月和2006年3、6、9月,乳山湾滩涂底质环境调查中的16个站点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AVS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水平变化范围分别为:春季16·46~230·62mg/kg(干重,下同)、夏季33·65~568·48mg/kg、秋季23·49~350·69mg/kg、冬季15·77~190·96mg/kg,平均值分别为92·82、208·65、177·27和82·87mg/kg。对养殖区与非养殖区AVS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区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在深度为0~20cm之间,AVS含量基本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还就近几年乳山湾东流区表层底质中的AVS含量作了年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VS含量年际变化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冷藏过程细菌种群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570株菌,其中80.5%为革兰氏阴性菌,13.6%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36.5%)、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14.2%)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15.3%),同时检出了一定比例的不动杆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气单胞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变得单一,适应低温环境下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不断增加,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阴性菌的比例分别达到86.4%、88.9%、100.0%;假单胞菌增殖显著,比例分别达到80.7%、68.1%、60.0%,可确认其为0~10℃贮藏罗非鱼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的种类变化趋势显示,优势顺序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P.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中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52.1%、53.1%、59.3%,可确认其为最优势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煮滴定法测定海蜇产品中的明矾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矾可改善海蜇产品品质,但会导致铝离子残留,因此需对海蜇产品中明矾含量进行监测,以保障其食用安全。本研究选用EDTA滴定法测定海蜇产品中明矾含量,采用酸溶液代替水溶液处理样品,分析酸的种类、浓度和煮沸时间对测定结果和过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6mol/L高氯酸溶液沸煮6min后,样品过滤速度快,本方法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现行标准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结果一致。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达98.91%,相对标准偏差为1.69%,检出限为0.05%。海蜇样品经高氯酸溶液浸提加热处理明显改善提取效果,加快实验速度,提高灵敏度和精确度,为海蜇产品中明矾的测定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石油烃的方法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目前我国海洋生物中石油烃检测方法(GB17378.6-1998)基础上,对方法中的皂化温度和时间、萃取剂和溶剂的选择以及萃取过程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将海洋生物样品于38℃烘箱中经NaOH皂化10 h,能确保样品皂化完全且不受室温限制;用石油醚(30~50℃)代替氟里昂萃取,其效果更佳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蒸干后的残留物用石油醚(60~90℃)溶解,去水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26 mg/kg,比目前采用的国标方法高3倍多;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7.7%,加标回收率结果在88.5%~108.9%之间,适合于水产品中石油烃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罗氏沼虾3个群体:缅甸群体(AA)、浙江养殖群体(BB)和广西养殖群体(CC)及其6个杂交组合子一代5月龄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并对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BB♀×AA♂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腹长和体重上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CC♀×BB♂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在头胸甲长指标上表现出杂种劣势外,5月龄的杂交子一代在4个生长指标中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0.11%~10.18%)。不同杂交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AA♀×CC♂杂交组合子一代4个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杂交组合子一代,体重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3个指标的平均杂种优势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繁群体后代间在4个生长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杂种子一代与该组合的自繁后代相比较,只有缅甸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其杂种子一代的体长指标在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6个杂交子一代的体重指标差异不显著,其他3个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CC♂杂交子一代体长与自繁(CC♀×CC♂)后代的体长存在显著差异;在头胸甲长、腹长和体长3个指标中,CC♀×BB♂杂交子一代与AA♀×BB♂杂交子一代和AA♀×CC♂杂交子一代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CC♀×BB♂杂交子一代在3个指标中的平均值均低于这两个杂交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恒温(29±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管区、体节数目、心脏形态变化为主要分期依据;8—22期主要以四肢、背甲、腹甲变化为分期依据。同时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头宽、眼径、背甲长和背甲宽等器官生长数据进行了测量统计,发现头宽、眼径、背甲长、背甲宽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卵壳外观变化,通过对照各期的胚胎发育状况与卵壳外观变化发现,第1期胚胎时,卵壳中部开始出现白色受精斑;第5—7期时,受精斑绕卵短径一周成环状;第20—21期时受精斑在卵长径的增长停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其空间分布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量(SDA)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并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SDR)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和小黄鱼组成,以鳀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鳀占75.0%,小黄鱼占25.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10594站位(34°59.9′N,122°29.9′E)、12694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明显而统一的高峰段。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量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1%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2%,发光鲷12.5%,鳀8.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量较高。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