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显示鸭绿江茴鱼为黑龙江茴鱼同物异名
《动物分类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测序获得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和黑龙江茴鱼T.grubii共26尾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以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北极茴鱼指名亚种T.a.arcticus和欧洲茴鱼T.thymallus作外群,构建了茴鱼属部分种分子系统发育树,以探讨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分类地位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4个地理种群(呼玛河、甘河、牡丹江、松花江)间的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仅为0·007~0·015,处于黑龙江茴鱼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范围之内(0·004~0·015),明显小于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46~0·062)。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茴鱼属部分种系统发育树表明,鸭绿江茴鱼未构成独立的单系群,也未与北极茴鱼T.a.arcticus形成亚种关系,而是聚到黑龙江茴鱼种群内部,共同构为一个单系群。研究表明,鸭绿江茴鱼T.a.yaluensis并非有效种,应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的同物异名,可视为黑龙江茴鱼的一个地理生态种群。
关键词: 茴鱼属 鸭绿江茴鱼 黑龙江茴鱼 物种有效性 线粒体控制区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池塘养殖适宜性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项目着重于池塘养殖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以河南省池塘养殖适宜性评价为例,利用GIS技术建立综合评价该地区池塘养殖适宜性的数量化方法。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咨询水产养殖学专家及当地养殖专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选取池塘蓄水能力、与水源的距离、土壤保水性、坡度倾斜率、土壤酸碱度、养殖经验、养殖技术人员、养殖劳动力、渔民家庭占农民家庭比重、商品鱼基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批发市场数量等13个评价因子,将之分成4个子模型,分别是水的获得能力子模型、土地自然条件子模型、知识及基础设施投入子模型、市场子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研究区域分成了1750×1150共2012500个栅格,每个栅格作为1个基本的评价单元;将13个因子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分别构造各自新的空间信息,生成单因子评价层;应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确定因子对池塘养殖适宜性的贡献率,即权重,构建池塘养殖适宜性子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对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运算,得出该省适合池塘养殖发展的4类地区的分布,即非常适宜区域、适宜区域、勉强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为池塘养殖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V_C对草鱼生长、肌肉品质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维生素C(VC,以VC磷酸酯为VC源)添加量分别为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300mg/kg饲料的配合饲料,喂养体质量(42.4±5.0)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60d,以不添加VC的基础饲料饲喂组为对照,探讨VC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能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当VC添加量为150~200mg/kg时,草鱼生长性能最佳;随VC添加量增加,肌肉失水率、肌纤维直径和肌原纤维耐折力呈增加趋势;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和肝脏VC含量随V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VC添加量为150mg/kg及以上水平时,各实验组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VC添加量达到300mg/kg后血清溶菌酶(LSZ)活性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C能促进草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适宜的VC添加量为150mg/kg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球藻与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进行的第5天内,NH4+-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率为32·94%,NO2--N降低率为10·29%,PO34--P降低率为36·02%。小球藻+芽孢杆菌组NH4+-N含量平均为0·277mg/L,日均积累速率0·0135mg/L·d,而对照组为0·0472mg/L·d;NO2--N平均含量为0·334mg/L,日均积累速率为0·0617mg/L·d。小球藻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也向水体释放有机物,从而引起水体COD的上升。
关键词: 小球藻 芽孢杆菌 水质调控 对虾养殖 菌-藻联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因子的影响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凡纳滨对虾(0.68±0.14)g放养在15个80cm×80cm×100cm水池中,分别投喂添加0.0、0.5、1.0、2.0和4.0 g.kg-1植物提取物的饲料,检测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第29天:第2组的特殊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第2、3组的存活率与第5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组间的相对增重率和日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第58天:第2组的日生长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第2、3组的饲料系数分别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第2、3组的蛋白质效率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第4组的存活率提高显著(P<0.05),第2和3组提高极显著(P<0.01);相对增重率和特殊生长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第2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3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活性和第2、3组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次取样,植物提取物可明显提高蛋白酶活性。表明植物提取物可以改善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消化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和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naus vannamei 生长 消化酶 免疫因子 植物提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养殖水域叶绿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117.0 mgC/m~2·d,平均值为76.6±41.9 mg C/m~2·d。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温、营养盐数据得知,水温和溶解性无机氮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颗粒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对半滑舌鳎仔、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长16.61±2.33 mm的半滑舌鳎仔鱼(孵化后第20天)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25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和0.1%的胰蛋白酶配制3组微颗粒饲料,同时,以活饵料(卤虫)作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消化酶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胰蛋白酶组的仔、稚鱼体重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是低于活饵料组(P<0.05),添加胰蛋白酶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的结果显示.活饵料纽明显地高于微颗粒饲料组(P<0.05),但是3个微颗粒饲料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碱性磷酸酶以外,不同饵料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没有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可以显著地提高半滑舌鳎仔、稚鱼的生长,对于体内消化酶的影响却不显著,其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镉在养殖对虾体内蓄积及其毒性的对比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富含镉的鱿鱼膏作为有机镉的添加原料、CdCl2作为无机镉的添加剂,对比研究了镉的不同形态——无机镉和有机镉在对虾体内的蓄积规律及其毒性。结果表明,有机镉和无机镉在对虾体内有相似的蓄积规律,主要蓄积于虾头脏中,在对虾各组织中的镉含量与养殖时间及饲料中镉浓度都呈正相关,相同浓度的两种形态的镉在对虾3种组织中的蓄积趋势基本相似。但同时间点,无机镉实验组在对虾的3种组织中的蓄积量要高于同浓度有机镉实验组。有机镉实验组比无机镉实验组的死亡率略高。此实验旨在为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安全生产、保护食用者的健康安全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L-肉碱对斑节对虾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平均体重为(8.25±1.18)g的池塘养殖斑节对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泥池(100 cm×100 cm×100 cm)养虾60尾,分别投喂添加0、50、100和200 mg/kg L-肉碱的配合饲料4周。在实验的第0、1、2、3、4周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随机取样,测定肌肉中的肌苷酸含量,研究L-肉碱对斑节对虾肌肉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1周后,实验组对虾肌肉肌苷酸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50 mg/kg的实验组肌苷酸含量比对照组高27.39%(P<0.05);2周后50 mg/kg的实验组比对照组高15.85%(P<0.05),随着肉碱添加浓度升高对虾肌肉中肌苷酸含量呈下降趋势;3、4周后,实验组肌苷酸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野生斑节对虾相比,池塘养殖对虾肌苷酸含量均比野生的低,但使用实验配制的饲料养殖4周后的对照组则与其有接近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轻盐高湿青鱼制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细菌学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鲜活、加工和冷藏过程中的轻盐高湿青鱼制品品质及细菌种群消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达加工厂、处理和盐渍过程鱼体温度低于15℃,干燥过程鱼体温度约20℃;鲜鱼、花椒和食盐的菌落总数分别为1.8×103、1.5×103、4.0×102CFU/g;盐渍后鱼肉菌数略为上升,达到4.3×104CFU/g,干燥后菌数下降到3.9×103CFU/g,5℃冷藏过程中菌数不断上升。但TVBN变化不显著,初期腐败(第22天)时,感官仍可接受,TVBN为16.27±0.47mg/100g,菌落总数为1.51×107CFU/g。冷藏过程从产品中分离到314株菌,冷藏开始(第0天)时优势菌群为摩氏杆菌属(26.8%)、嗜冷杆菌属(22.4%)、葡萄球菌属(22.0%),并检出一定比例的棒状杆菌属(12.2%)。冷藏过程中菌相逐渐变得单一,摩氏杆菌属和嗜冷杆菌属下降趋势明显,并逐渐消失,而葡萄球菌属呈上升趋势,第0、3、10、22天时,比例分别为22.0%、71.8%、90.5%和97.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