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不同花色紫薇的挥发性物质检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薇是我国著名的夏季观赏花木,具多种花色,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探究不同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物质在组成和含量上的差异,对紫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种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对进行富集提取,通过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在前处理条件优化方面,以质谱鉴定出物质(总物质和高匹配物质)的出峰数和峰面积为指标,筛选得到适用于萃取紫薇花挥发性物质的萃取温度为25℃,萃取头为65μmPDMS/DVB。接着对5种不同花色的紫薇花中的高匹配度和高含量成分进行了讨论,分别从白色、淡粉、粉红、玫红、紫色花色的紫薇中检测出高匹配挥发性物质23、3、14、18和15个,占各自总香气成分的46.38%、47.11%、47.42%、49.18%和47.32%;而高含量成分分别占到各自总香气成分的59.33%、79.35%、58.24%、69.23%和54.83%。同时,不同花色紫薇花的挥发性成分也存在共性和特异性的成分。以高匹配成分为研究对象,4种花色紫薇有2个共有成分(β-石竹烯、十四烷),3种花色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3个(苯乙醛、苯甲醛和顺式-罗勒烯),而2种花色共有挥发性成分有5个(D-柠檬烯和2,4-葵二烯酸甲酯等)。同时,各花色还存在特异性成分,在白色、淡粉、粉红、玫红、紫色花色中的特异性成分数量分别为15、2、9、10和9种。通过探究不同花色紫薇花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为紫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紫薇 不同花色 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m)外膜蛋白H(Omp H)的免疫学活性进行鉴定,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X-73株(U50907.1)设计了两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01株的Omp H,扩增片段为1 348bp(ORF为1 056bp)。扩增的Omp H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AE004439.1(Pm70株)、EF635422.1(C44-1株)、EU016232.1(P52株)、JQ082510.1(XJ121株)、U50907.1(X-73株)、U52200.1(P-1059株)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同源性范围在80.2%~98.4%,氨基酸同源性范围在79.6%~98.5%。扩增了去信号肽的Omp H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Omp H,转化BL21并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表达蛋白约为56ku,与预期分子量的大小相符;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为建立禽Pm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干酪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组合发酵豆酪的加工工艺
《中国乳品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es)的互生作用进行组合发酵制作发酵豆酪,研究黄原胶和琼脂作为稳定剂对发酵豆酪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黏度法优化乳化剂配比,探讨不同浓度乳化剂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高品质的植物蛋白乳酸饮品发酵豆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质量分数为8‰~12‰的稳定剂(W琼脂∶W黄原胶=4∶6),发酵温度为37℃,时间为48 h,接种量为5%。


山区茶业绿色振兴与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及其对策建议
《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区茶业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南方山地传统茶园开发与经营面临水土流失治理、茶园生态保育、多样功能挖掘与深化绿色生产等挑战。通过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结合福建省山地茶园发展实际,提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与绿色发展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其技术对策,主要包括强化山区茶园生态恢复效率、强化山区茶园高优生产效益、强化山区茶园康养生活功能、强化山区茶园"三生"要素耦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发挥,以有助于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山区茶园循环农业经济。


辣木叶黄酮苷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辣木(Moringa Obleifera Lam.)叶片中的黄酮苷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利用MCI凝胶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硅胶柱层析(CC)、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石油醚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LC-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法和DPPH·清除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辣木叶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已鉴定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Ⅳ)。4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化合物Ⅲ的抗氧化活性极显著强于其他三种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地膜覆盖对菠萝生长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设置黑色地膜覆盖和对照(空白)两种处理,研究地膜覆盖对菠萝营养生长、果实品质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处理可促进菠萝D叶生长,增加地下根系干重;单果质量、小果数、果实纵径和横径分别提高了150%、27.96%、72.06%和29.34%;可溶性固形物增加2.55个百分点、维生素C增加37.14%、可溶性糖提高2.46个百分点、可滴定酸降低0.027个百分点,糖酸比提高6.39;提高了菠萝单株生物量,增加单株收获指数0.041;提高了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每公顷增收65 956.65元。菠萝地膜覆盖栽培可提质、增产和增加经济效益。


甘薯病毒病原相关的microRNA的挖掘及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薯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病毒感染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变化,田间自然发病的甘薯表型不一,这可能与病毒感染类型有关。论文旨在鉴定和研究甘薯中与不同甘薯病毒感染相关的micro RNA(mi RNA)。【方法】采用Illumina公司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福建泉州地区同一品种(龙薯9号)、具有不同症状的叶片样本(畸形黄化、疱疹、褪绿矮化和曲叶,样本编号分别为Fj01、Fj02、Fj03和1H)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和分析差异表达mi RNA,并对差异mi RNA和病毒表达进行PCR验证,鉴定基因和病毒在样本中表达情况,分析测序数据的可靠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mi 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探究差异mi RNA与病毒种类的相关性。【结果】通过与病毒数据库的比对,发现Fj01、Fj02、Fj03样本(除1H外)均感染了甘薯常见病毒,如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病毒2号(Sweet potato virus2,SPV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等,但Fj01、Fj02和Fj03这3个样本的症状并不一致,样本之间只在甘薯不常见的病毒种类中有差异,通过PCR验证了SPFMV和SPVC病毒在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与测序数据基本一致。在4个样本中共鉴定出679个已知的mi RNA和1 004个新的mi RNA,通过配对比较分析,其中288个已知的mi RNA和433个新的mi RNA在4个样本之间有差异性表达,并且这些mi RNAs,如mi R-156、mi R-157、mi R-166等家族的成员在4个样本中表达模式各异。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几个差异mi RNAs(如mi R-156、novel-mi R-40和mi R-319m)在各个样本间的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与脱毒苗样本进行比较,检测到3个mi RNA(mi R-160a、mi R-2096和mi R-5387b)在4个症状样本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证明mi RNA的表达与植株的表型有关。通过对mi RNA靶基因的预测与分析,发现这些差异mi RNA的靶基因多数为转录调控因子,编码蛋白多含有ZFP、WD、Myb、SPL等功能区域,这些因子多参与调控植物的基因、代谢通路和抗原识别等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抗逆性,表明这些mi RNA靶基因的功能多样性。【结论】不同病毒感染确实能够引起mi RNA差异表达,并且这些mi RNA通过其靶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抗胁迫性和防御。


福建黄泥田肥力质量特征与最小数据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泥田为福建省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约占水稻土面积的30%。为解析关键限制因子及开展黄泥田肥力质量评价,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改良措施,采用配对采样方法,采集福建省20对典型黄泥田与邻近同一微地貌单元内高产灰泥田表层土壤,分析了两种土壤类型28项属性因子指标差异及其原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构建福建省黄泥田肥力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通过加权指数法分别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差异显著因子构成的重要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与灰泥田相比,黄泥田的有机质含量低19.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低14.8%、29.9%和25.4%,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低17.8%、56.7%和39.3%,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低12.9%、50.6%和30.8%,有效铁、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低25.6%、33.3%和44.1%。黄泥田的物理性黏粒、<0.001 mm黏粒和容重分别较灰泥田高20.8%、25.6%和12.3%,而孔隙度低19.3%。黄泥田过氧化氢酶活性较灰泥田高20.4%,脲酶活性较灰泥田低40.4%。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上述19项有显著差异的因子构成的重要数据集中归纳出累计贡献率达76.22%并能反映黄泥田综合肥力特征的6个主成分,建立了由CEC、全钾、有效磷、有效硼和孔隙度5项因子组成的黄泥田肥力评价最小数据集,相应的黄泥田最小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仅相当于灰泥田的69.5%,通过与重要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相关分析比较,最小数据集可代替重要数据集对福建省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正确评价。
关键词: 黄泥田 土壤属性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茶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