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FecB基因在9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英文)
《遗传学报 》 200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绵羊 BMPR-IB 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 PCR-RFLP 方法通过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以及陶赛特×中国美利奴羊和萨福克×中国美利奴羊杂交后代共 615 只个体的 FecB基因多态性,以及 BMPR-IB 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体尺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IB 基因在不同品种(系)绵羊中共有 3 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 BB 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 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1%、30%和 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研究,发现 BB 和 B+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 2.8 和 2.3,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P<0.01)。在 90 日龄时,BB 和 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 18.6±3.70 kg 和 18.0±3.31 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 kg,P<0.05);此外,90 日龄时,BB 和 B+基因型群体比++基因型群体胸围、胸宽较大(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 日龄时消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群体的第一胎产羔数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BMPR-IB 基因为影响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首次证明该基因对后代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具有加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方法与技术及在大豆上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植物基因组研究已经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的新阶段,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已转向对多基因的高通量、大规模和批量分析,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相继建立。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文概述了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反向遗传学方法等及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主要技术如表达序列标签(EST)、基因表达连续分析法(SAGE)、cDNA微阵列、Tilling技术、RNA干涉技术(RNAi)等及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基因组研究相关的数据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ghrelin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和发育性变化(英文)
《遗传学报 》 200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2、30、60、90和120日龄的雄性哈萨克羊和新疆细毛羊各6只(无120日龄的哈萨克羊),测体重后屠宰,采下丘脑、垂体、心脏、肝脏、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背最长肌,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ghrelin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及其在皱胃中的发育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品种内各生长时期的体重差异显著(P<0.05)。雄性哈萨克羊和新疆细毛羊的体重在2日龄时无显著差异(P>0.05),30~90日龄间,前者的体重极显著高于后者(P<0.01);(2)所检测的各组织中都有ghrelinmRNA分布,但主要在皱胃中表达,其表达量远高于其他组织(P<0.05);(3)两品种绵羊皱胃ghrelin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模式基本相似,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其中雄性哈萨克羊的表达量在2~60日龄间持续上升,60日龄后趋于水平;雄性新疆细毛羊的表达量在2~90日龄间持续上升,90日龄后趋于水平。研究还发现雄性哈萨克羊皱胃ghrelin基因的表达量在2~90日龄间极显著高于新疆细毛羊(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肉羊18号染色体上与后臀肌发育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新疆肉羊18号染色体与后臀肌发育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试图找到与新疆肉羊后臀肌性状发达相关基因,为肉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线索。运用PCR-SSCP、PCR-RFLP方法,对陶赛特和萨福克两个肉羊品种群体及其与本地细毛羊杂交1代和2代群体Callipyge(CLPG)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18号染色体内的DLK1和GTL2间的103 849 bp处没有发现PCR-RFLP多态性,表明新疆肉羊后臀肌过度发育与CLPG基因无关。随后,实验进一步对18号染色体Meg3.9位点158 520处进行PCR-SSCP分析,发现扩增片段存在着多态性;Meg3.9扩增片段多态性位点在肉羊群体中的基因型有AA、AB和AC,以AA型为主。其中AA、AB基因型与新疆肉羊后臀肌肉发达的表型无关,AC基因型与新疆肉羊后臀肌肉发达的表型相关。在陶赛特与本地细毛羊杂交1代群体中,AC基因型的屠体重和屠宰率与AA、AB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但3种基因型的各月龄体重没有差异(P>0.0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引起新疆肉用绵羊后臀肌过度发育的性状不是CLPG基因内9571-268.3位点突变导致,可能还存在其他基因或与其连锁的多个QTL的共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鲜食加工型白糯玉米石糯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糯4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2000年以自选自交系F308为母本,自选自交系F304为父本杂交组配育成的白粒糯玉米单交种,果穗美观,粘、甜、香,适宜鲜食或真空包装加工。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疆大豆复种现状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从麦收后光热资源的生态条件、复种大豆的种植区域、复种主要应用的大豆品种(系)、种植规模、产量情况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北疆大豆复种的现状,提出复种大豆要重视前茬小麦的管理,合理促控,适时早收,进而从复播大豆的生育特点、品种选择、播种前后的准备及田间管理等方面详细阐明了复种大豆的高效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