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棉花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挖掘有效的分子标记和基因,以高产稳产品种冀丰914为母本、优质自交系冀丰817为父本,构建F2、F3群体,结合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对单铃质量(BW)、衣分(LP)、子指(SI)和果枝数(FBN)4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结果发现,冀丰914的4个性状均大于冀丰817,子代的4个性状呈正态分布。子指与单铃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共定位到50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布于22条染色体,包括8个BW相关QTL、20个LP相关QTL、15个SI相关QTL和7个FBN相关QTL,单个位点最大贡献率(PVE)为12.96%,qBW-A11-1和qLP-A6-1能够在2个世代中重复定位到(稳定QTL)。在主效(PVE≥10%)或稳定QTL位点内注释到41个基因,主要参与植物细胞壁形成、纤维素生物合成过程等途径;根据转录组信息,编码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2类蛋白的GhirD03G005440.1基因在TM-1中的表达量高于Hai 7124,该基因位于主效QTL qSI-D3-1内,可能参与棉花子指性状的调控。为进一步探索棉花高稳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更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研究
《中国药房 》 2021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种质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型,并探讨其种质、叶片颜色与化学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以P4峰为参照,绘制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同一GC-MS法测定紫苏叶挥发性成分;采用Qualitative Navigator(B.08.00)软件分析并与NIST 17标准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分析各色谱峰对应的化合物;采用Origin 2018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批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共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13~1.00。从30批不同种质紫苏叶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批样品可聚为三大类,其中SCY-1、YNT-9、YNX-17、YN-28为一类,以榄香素(PP-e)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PP-e型;GS-4、GS-7、GS-11、GS-19、HBA-14、HBA-20、GZZ-8、LN-39、GSL-27、GSQ-32、GSQ-33、GST-31、YNW-12、LN-38为一类,除LN-38外均以紫苏酮(PK)含量最高,为PK型[LN-38中芹菜脑(PP-a)含量高于紫苏酮,为PP-a型];HBS-2、HBS-3、HBS-6、HBS-15、HBS-16、HBS-24、HBS-25、GX-26、SXS-30、SCC-36、RB-37、SC-29为一类,以紫苏醛(PA)含量较高,为PA型;不同种质紫苏叶颜色特征结果显示,叶片颜色两面绿的白苏均为PK型,而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大多为PA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结论:紫苏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型与其叶片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叶片单面或两面紫的紫苏叶大多为PA型;叶片颜色为两面绿的野生紫苏、耳齿紫苏、白苏均不属于PA型,其中白苏均为PK型;耳齿紫苏多为PP-e型。
关键词: 紫苏叶 气质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化学型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色脆嫩金针菇菌株'冀金12'的选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为解决农艺设施栽培黄色金针菇商品性差、菌种退化、新品种缺乏等问题,以栽培和野生菌株为杂交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亲本制备、双单杂交子构建、出菇试验初筛、木质素含量复筛、杂交子分子鉴定等步骤,选育出一株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宜北方农艺设施栽培的黄色金针菇新菌株‘冀金12’.经适时采收后,该菌株菌盖呈金黄色、颜色亮丽,菌柄纤细基部不黏连、平均直径在0.25 cm左右,菌柄颜色为黄白色且不易褐变;测定菌柄的平均木质素含量不高于2.50×103(A280 nm)/kg,显著低于传统品种的木质素含量(3.05×103(A280 nm)/kg).单潮单袋平均出菇产量可达288±3.2 g,显著高于亲本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玉米自交系氮利用效率相关性状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不同玉米自交系间氮效率差异特征,筛选优异的氮高效种质,改良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为玉米氮高效育种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以平均产量和氮效率为评价指标并结合抽雄期、散粉期、成熟期、株高、穗位等二级性状,对25份目前在黄淮海应用的核心种质和自育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氮利用效率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效率在2种不同的氮处理条件下与散粉-吐丝间隔期、平均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即3个性状可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材料氮效率高低的指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散粉-吐丝间隔期、平均产量及株高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将高氮条件与低氮条件下的平均产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株高和散粉-吐丝间隔期等二级性状,鉴定出郑58、WK858和9058这3个玉米自交系材料可在氮高效育种中作为供体亲本来改良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丰富了氮高效种质资源,评价了不同玉米材料的氮素利用效率,揭示了不同材料对氮素的反应程度,为氮高效育种提供材料以及自交系的选育和合理的利用肥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微生物菌剂防控设施菜田土壤磷素面源污染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设施菜田累积磷含量过高易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探究在减量施肥的背景下,增施功能微生物制剂在降低磷素淋溶风险、提升磷肥利用效率、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潜能。试验设置常规施肥量(T1)、单纯减量25%施肥(T2)、减量25%施肥并施入功能微生物菌剂(T3)、不施磷(CK)4个处理。结果表明,T3土壤重单季磷素盈余量、耕层速效磷含量、耕层氯化钙磷含量较T1分别显著降低了38.24%、15.59%、35.22%;并且处理T3提高了作物地上部总磷吸收量,较T1、T2处理分别增长了8.81%和20.69%;在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方面,与T1、T2处理相比,T3的肥料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分别显著提升了40.13%和6.43%、98.41%和67.02%、41.83%和57.12%;此外,T3还可提高番茄产量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值,较处理T1、T2分别增产5.22%、6.43%,产值分别增加18 467.17、20 923.70元/hm2。与常规施肥和单纯减量25%施肥相比,减量25%施磷并增施功能菌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累积磷含量和淋溶风险,防控农业面源污染,节约肥料投入,显著提升磷肥利用率,而且能促进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尚佳选择。
关键词: 功能微生物菌剂 土壤累积磷 磷肥利用率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设施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方式对马铃薯营养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马铃薯是中国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着"营养之王"的称号。不同加工方式对马铃薯的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为了进一步系统的了解不同加工方式对马铃薯营养物质的变化,为马铃薯的加工升级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马铃薯的营养物质,以及炒、蒸、微波和煮制等几种常见的加工方式对马铃薯营养成分的影响,为马铃薯产品开发以及工业化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梨新品种'冀锦'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锦’是从以‘金二十世纪’为母本,80-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300 g,果面绿黄色,阳面着红晕,果皮较薄。果肉白色,肉质细松脆,石细胞少,风味酸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在河北省8月上中旬成熟,适应性强,7年生树产量34.5 t·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