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斜带石斑鱼口服PELA-OmpK微球疫苗的示踪及免疫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聚DL-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DL-polylactide–co–polyethylene glycol,PELA),包裹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Vh)重组外膜蛋白OmpK后,制备成PELA-OmpK微球。微球粒径小于10μm,且94%粒径小于5μm,平均粒径为2.8μm。蛋白包裹率达79.4%。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口灌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RITC)荧光素标记的OmpK-PELA微球后,第1天在其后肠观察到大量红色荧光微球,第3天荧光微球数量明显减少,第7天荧光微球基本消失。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口服PELA-OmpK组在斜带石斑鱼后肠组织黏膜层可见较强的棕黄色阳性着色。口服PELA-OmpK组血清抗体效价(峰值210)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溶液组(峰值24)与对照组(P<0.05),低于注射组(峰值212)(P<0.05);口服PELA-OmpK组的黏液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组(P<0.05)。初次免疫30d后用活菌攻击,口服PELA-OmpK组的相对保护率(62.5%)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组(12.5%)(P<0.05);低于注射组(87.5%)(P<0.05)。结论为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PELA作为鱼类口服疫苗的投递载体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对饲料中磷的营养需求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配制6个磷水平(0.32%、0.58%、0.83%、1.09%、1.35%和1.59%)的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花[初始体质量为(7.97±0.07)g]8周,探讨饲料磷水平对花生长、饲料利用、骨组织无机物含量、血清磷的影响,确定花对饲料磷的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磷水平从0.32%上升到0.83%时,增重、饲料效率随之而提高,但超过此水平后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折线模型分析饲料磷水平与相对增重率之间的关系,花获得最大增重时饲料磷的最低需求为0.91%。(2)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的矿物组成受到饲料磷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二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饲料磷水平与脊椎骨灰分率的关系,花脊椎骨达到最大矿化时饲料磷为1.17%。(3)血清磷水平随饲料磷的增加而升高,饲料磷对血清钙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体增重、磷存留率、骨灰分含量、血清磷浓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花对饲料磷的需要量为0.91%~1.1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 Var.liui)与有益菌协同净化养殖废水趋势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集约化养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由于其排出废水中含有机N(P)等营养物而对近岸海域造成严重污染。本试验在集约化对虾养殖池排水沟中进行,分别向排水沟废水中投入有益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及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形成"菌+菌"的细菌组和"藻+菌"的混合组,比较研究16 h内排水沟废水中各营养盐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06:00到22:00的时间里,随着水温的低—高—低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弱—强—弱变化,投放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组NH4-N,NO3-N,PO4-P等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大幅下降,在14:00达到相对低值之后又小幅上升的过程;细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组则只对NO2-N和CODMn有较好降解效果。同时发现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在黑暗条件下仍然可以吸收无机N和无机P等营养盐;但对水中NO2-N和有机质的降解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 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 对虾养殖废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繁殖鮸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春季繁殖的鮸(Miichthysmiiuy)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2.5~29.0℃时,全长、肛前长、体高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9069%、4.6815%、3.5532%和11.9672%。49日龄鮸稚鱼个体间生长差异中以体高差异最小,最大与最小相差1.625倍,体质量差异最大,最重与最轻相差2.231倍,进入鮸稚鱼期后容易出现相互间残杀。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Y=2.6669+0.2354x-0.0096x2+0.0003x3,R2=0.979;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Y=0.1755e0.1266x,R2=0.961;全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Y=9.3852-4.1574x+0.4698x2-0.0029x3,R2=0.999。孵化后2.5d开始开口摄食,实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春季繁殖仔鱼8日龄前摄食率为70%~80%,饱食率低于5%;9日龄以后的仔鱼摄食率达到90%~100%,饱食率仍仅有5%~10%;35日龄鮸稚鱼摄食率达100%,饱食率10%~20%。春季繁殖的鮸仔鱼卵黄囊吸收耗尽所用时间较自然繁殖的秋季提早1~2d,而油球吸收完毕时间则晚1~2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栅格局部细分的带约束条件的不规则三角网生成算法
《测绘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数学形态学和局部细分的方法生成非凸壳三角网,再通过边界搜索和迭代处理,逐步添补三角网边缘三角形,最终得到具凸壳的Delaunay三角网。在此基础上,加入内部和外部的边界条件,生成具有复杂边界的带约束条件的Delaunay三角网。
关键词: Delaunay三角网 数学形态学 约束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和利用极大地扩展了DNA分子标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探索生物性状遗传本质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产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了微卫星克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水产生物微卫星序列的主要来源,并对微卫星标记与其他DNA分子标记在使用范围、难易程度等方面做了比较;其次探讨了微卫星标记在遗传连锁图谱的制备、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种质鉴定与亲权分析、品种培育等6个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还对几种DNA分子标记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多态性程度、重复性与可比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阐述了微卫星和其他DNA分子标记应用于水产生物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微卫星标记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水产生物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精子的超微结构。哲罗鱼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部分线粒体彼此融合,形成复合线粒体。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的近核段有许多囊泡包围着轴丝,远核段则无此结构。尾部有对称排列的波纹状侧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脂肪酶海洋嗜冷菌的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高技术通讯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东海的深海底泥中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的海洋细菌 EastSeaG5-141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氧菌,短杆状,0.9~1.3μm×1.5~3.8μm,无鞭毛,无芽孢,无色素,菌落光滑不透明,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甲基红实验阴性,氧化葡萄糖产酸,可耐受10%的 NaCl。此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8%,最高生长温度为35℃,在0℃也能生长,是典型的嗜冷菌。菌株脂肪酸种类为 C_(17∶1)(28.2%),C_(18∶1)9_c(49.7%),辅酶 Q-8是其主要的异戊烯醌类,DNA中 G+C 含量为45.2mol%。以16SrRNA 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株 EastSeaG5—1415与 Psychrobacter glacincola 在同一分支,二者的序列相似性为97.6%,DNA 杂交显示与 P.glacincola 最为相近,达到87%。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将其鉴定为嗜冷杆菌 P.glacincola。同时对其所产脂肪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所产碱性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在5℃时仍有较高酶活,酶活达到23%,最适 pH 值为9,属低温碱性脂肪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分子标记辅助镜鲤家系构建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微卫星标记辅助进行镜鲤(Cyprinus carpio L.)家系的建立及选育,通过对亲本遗传结构及遗传差异的分析,预测产生优良家系的最佳配组。用2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评估松浦镜鲤亲本群体的遗传潜力,结果显示,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达到0.5627,处于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备进一步繁育筛选优良群体的潜质。用x2检验和遗传偏离指数(d)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在16个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这可能跟长期的人工选择有关。依据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连续2年共建立1对1亲本的繁育家系70个,用网箱分别养殖,2月龄家系体长均值为7.24~10.60cm,体质量均值为14.02~40.63g,方差分析显示家系间体长、体质量差异均极显著;对其中4个家系1龄鱼种生长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也表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较大,近交系数(Fst)达到0.1537,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3056~0.4077之间,保持中度多态水平。由子代家系的生长和遗传结构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微卫星在辅助家系建立尤其是亲本选配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所获得的家系差异较大,具备进一步选育优良家系的潜力,从而证实了用此方法对现有镜鲤种质进行遗传改良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