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明胶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成7组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50,100,200,500,1 000 mg/kg,考察不同维生素E添加量对幼鲟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确定施氏鲟幼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幼鲟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200 mg/kg时,这些指标达到最高水平,随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其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有显著降低(P<0.05),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鲟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随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当添加量≥100 mg/kg时,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当添加量≥200 mg/kg时,肌肉中维生素E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幼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 mg/kg时,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施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南黄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6年9月南黄海浮游生物网(孔径为70,160,505μm)采集样品内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2006年秋季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比较分析三个特征水域(黄海近岸、黄海中部及黄海和东海交汇区)的浮游生物生物量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三种网采浮游生物粒级范围主要包括100 pg/个~70 ng/个的浮游植物和70 ng/个~62 mg/个的浮游动物。Sheldon型生物量谱为近似连续的波动曲线,标准型生物量谱为线型。总测区的标准生物量谱斜率和截距为-0.74和18.64,各个特征水域,黄海中部为-0.67和15.60、黄海近岸为-0.64和14.34、黄海、东海交汇区为-0.73和18.03。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对标准生物量谱的特征参数具有较显著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麻醉与化学麻醉对施氏鲟幼鱼麻醉效果的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全浓度为4.70mg/L。麻醉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在3min内失去平衡,7min内完全麻醉,并可在3min内恢复的化学麻醉浓度最低为MS-222100mg/L,丁香油50mg/L、直流电电压12V。麻醉时间与麻醉剂浓度和直流电电压均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在适宜的直流电压(24V)下,不同水温之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100mg/L,丁香油为50mg/L)下,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温呈直线负相关,而恢复时间与水温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麻醉鲟,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其中电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极短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生理麻醉机制。
关键词: 施氏鲟 直流电 MS-222 丁香油 温度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微卫星标记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相关分析
《遗传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7个鲤鱼微卫星标记,对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自交F2代的92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得到162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数2~6个,片段长度100~444bp,有效等位基因数1.3069~4.2288,杂合度0.2361~0.7677,位点多态信息含量0.5368。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GLM程序对47个微卫星标记与鲤鱼体重、体长和体高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LJ695、HLJ716、HLJ739、HLJ759、HLJ774、K16与体重、体长和体高相关,HLJ776与体高相关。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3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幼鱼对烟酸的需要量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g,试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mg.kg-1,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试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①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草鱼幼鱼的存活率,对草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32.2mg.kg-1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②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mg.kg-1时,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mg.kg-1组;③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16.6mg.kg-1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mg.kg-1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烟酸的最低需求量为25.5mg.k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对中国对虾幼虾麻醉效果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麻醉中国对虾幼虾寻求一种好的方法。[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丁香酚对中国对虾的麻醉效果、麻醉后对虾离水操作的可行性及温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水温为24℃、丁香酚浓度为50~400 mg/L时,幼虾可被有效麻醉;且在50~400 mg/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对虾麻醉所需的时间缩短,而复苏所需的时间不断增加;丁香酚浓度低于200 mg/L时,麻醉对虾的复苏率可达100%;而用400 mg/L的药液麻醉对虾时,对虾的复苏率仅有66.67%。对苏醒后的对虾继续观察3 d,各试验组的对虾存活率均为100%。同种剂量的药液,其麻醉效果随着水温(18~27℃)的升高而增强。[结论]丁香酚是中国对虾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4个采样地点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2项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12个形态性状均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揭示了多元分析中多个自变量与依变量的真实关系。全甲宽、甲长、体高、第1侧齿间距、第2侧齿间距、大螯不动指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0.8826,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已经找到;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全甲宽(X1)、甲长(X2)、体高(X4)、第一侧齿间距(X5)、大螯不动指长(X7)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为三疣梭子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在盐度35(含35)以上的海水中全部漂浮于水表层,在盐度30和对照组31的水体中大部分胚胎浮在水上层。受精卵卵径随孵化盐度降低而减小。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点带石斑鱼受精卵经21—26h可孵化成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在15—50范围内都能孵出仔鱼,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合盐度范围为26.7—41.1。最适孵化盐度范围在30.5—32.5之间。盐度对卵黄囊仔鱼可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卵黄囊容积和全长的变化,高盐度(≥45)下胚后仔鱼卵黄囊容积、全长和体高显著减小(P<0.05),油球径不因盐度不同而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霉素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与合理用药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在水温14~16℃的条件下,用50mg/kg体重的剂量,对大菱鲆口灌土霉素3d,每天两次。用紫外吸收法测定土霉素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土霉素在各组织中最高残留量和消除速率不一。给药后36h,土霉素在各组织中的含量达到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下降,第840h时,土霉素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已经降到较低水平;40d后,土霉素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已低于100μg/kg(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NY5070),所以,建议临床休药期为40d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敌百虫残留量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通过对敌百虫在气相色谱进样口定量裂解产物三氯乙醛的检测,建立了水产品中敌百虫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石油醚去除脂肪等杂质,乙醚反萃,过无水硫酸钠柱去除水分,乙醚经浓缩后用丙酮定容,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平均回收率为84.6%~91.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4%~13.0%,最低检测限为0.5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