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正交法L9(34)在不含脂肪酸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稀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C22:6n-3,DHA),采用宝应湖野生黄鳝群体进行投喂饲养,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增重率和增长率的第一限制因子为C18:3n-3,其次是C18:2n-6和EPA+DHA;影响肥满度的主要因子是C18:2n-6;对肝体指数产生一定影响的是EPA+DHA;对成活率没有产生影响。血清溶菌酶(LSZ)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显著地增加了黄鳝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由此得到黄鳝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8:2n-6、C18:3n-3和EPA+DHA的最佳含量分别为1.30%、1.55%和0.25%。

关键词: 黄鳝 不饱和脂肪酸 溶菌酶 吞噬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山深水港水域鱼卵仔鱼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5、8月和2003~2005年间5月和8月分别对洋山港航道水域20个定点测站进行的鱼卵仔鱼调查资料,着重就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和种类组成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洋山港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关系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隶属6目19科25种,另有2种未定种。种类数以2005年最高,2004年与2003年持平。2003年和2005年鱼卵仔鱼的种类数比工程前期的2001年有所减少,2004年则与之持平。鱼卵仔鱼的数量年际变化较大,2003年和2005年鱼卵数量均低于2001年,2004年则要高于2001年;仔鱼数量上,2003~2005年均明显低于2001年。从区域分布看,航道区鱼卵仔鱼数量密度最高,其次为港口区,大桥区的数量密度最低。港口航道的开挖建设,其疏浚后海底地形的改变会导致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泥沙回淤,加上抛泥作业产生的悬浮物对鱼类特别是游泳能力较弱的仔、稚幼鱼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施工造成局部地区的流场和生态有较大改变,使得某些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亲鱼群体逃离或生殖能力下降,代之以适应能力较强的种群,最终导致优势种群结构的改变较明显。随着工程建设进度的开展,影响程度逐渐趋缓。

关键词: 洋山港 鱼卵仔鱼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环境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营养评价与安全性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天然生长的南极磷虾肌肉中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肉(干样)中粗蛋白含量64·44%,粗脂肪含量5·14%,粗灰分含量10·90%,无氮浸出物含量19·52%;18种氨基酸总量为57·16%,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5·88%,占氨基酸总量的45·2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4·94,其构成比例符合FAD/WHO的标准;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3·06%,占氨基酸总量的35·98%;矿物质含量丰富;铅、汞、镉、砷几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低于相关食品卫生标准限量。综合分析认为,南极磷虾是一种食用安全、营养价值较高的虾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营养评价 安全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浮游植物分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浮游植物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物种丰富,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68属132种,硅藻门的物种最多(37属93种),其次为绿藻(17属20种),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相对较少;物种群落结构多样,有近海低盐性、外海高盐性、河口半咸水性和淡水性四大类群,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305.28×104ind/m3,平水期(5、11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2月),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对物种之间细胞丰度分配比例和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起关键性支配作用。长江径流、外海水系季节性消长直接影响到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变化,浮游植物河口生态特征明显。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丰度分布 长江口 中华鲟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珠富集法制备翘嘴红鲌微卫星分子标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与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开发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基因组微卫星资源。结果表明,从1400个菌落中筛选出613个阳性克隆,占38.31%。将288个进行测序,得到262个(94.44%)含有微卫星序列的克隆,其中含有微卫星座位280个。完美型204个,占72.86%;非完美型49个,占17.5%;复合型27个,占9.64%。设计获得243对微卫星引物,合成50对经PCR筛选,结果30对引物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12对具有多态性。

关键词: 翘嘴红鲌 微卫星 磁珠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尼罗罗非鱼差异位点的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33对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能有效扩增的微卫星引物,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进行PCR扩增,结果有32对引物能获得稳定的特异性条带,占总数的97.0%,其中15个微卫星位点具多态性,表明大部分尼罗罗非鱼的微卫星位点存在于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中。用具多态性的15个微卫星位点,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30尾个体进行扩增分析,结果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大小在113~232bp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308,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48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248,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132,表明所选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群结构比较合理。本研究还对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间特异位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有7个位点(UNH899、UNH208、UNH853、UNH876、UNH222、UNH933、UNH773)可有效区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可作为罗非鱼种质鉴定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ATO在制备抗静电PET单体EG中的分散性

纺织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乙二醇(EG)为分散介质,研究分散方法、分散剂种类、分散剂浓度、分散液pH值和球磨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在EG中分散性的影响。用TEM和分散液的吸光度对各工艺条件下的分散情况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球磨分散方法,选择硅烷偶联剂KH570为分散剂,分散剂对ATO的质量分数为1.5%,分散液pH值为8.5,球磨时间为36 h的工艺条件,ATO在EG中的分散效果最佳,为制备分散性能优良的纳米复合抗静电纤维提供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 纳米ATO 乙二醇 分散性 抗静电PE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849和0.002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158,高于D-l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

关键词: 铜鱼 圆口铜鱼 线粒体D-loop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高水平铜对草鱼生长、肝胰脏和肌肉中铜铁锌含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饲料中铜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胰脏和肌肉中铜铁锌含量的影响,为饲料中铜的安全添加提供理论依据。用铜含量分别为9.38(对照),28.17,46.21,80.07,208.54,439.50,679.72,873.37,1 365.42mg/kg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25.57±0.47)g的草鱼56 d,每14 d取样1次。结果表明:饲料铜含量对草鱼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鱼体水分、鱼体粗脂肪和鱼体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铜含量≥873.37 mg/kg时,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铜含量的升高,草鱼肌肉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其含量为1.52~1.65 mg/kg),铁含量显著升高,锌含量则仅在14 d时显著降低;肝胰脏铜含量显著升高,56 d时,在铜含量1 365.42 mg/kg的试验组达到22.97 mg/kg;肝胰脏铁含量14 d时显著升高,但在56 d时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肝胰脏锌含量在14 d时显著降低,而在56 d时,饲料铜含量≥439.50 mg/kg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草鱼肝胰脏和肌肉中铜含量均低于我国水产品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铜的限量。

关键词: 草鱼 肝胰脏 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RGO资料的MTSAT海温产品误差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ARGO浮标的表层海温测量值分析了MTSAT卫星的海温反演误差。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73℃,均方根误差为0.885℃,满足应用需要;海温反演异常点多分布在30°N以北的高纬区域。为了确保海温产品数据的可靠性,需要通过数据误差控制技术来检测和控制海表温度反演的异常值,影像边缘和高纬地区的区域数据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 MTSAT ARGO 海表温度 误差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