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漠斑牙鲆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过66d的控温、控光和加强营养等生殖调控措施,漠斑牙鲆雌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69%,雄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85%,总计产卵8090ml,其中未受精卵6175ml,受精卵1915ml,受精率为24%。孵化水温18℃,盐度27~29,pH8.0~8.2,受精卵50h后孵化出仔鱼;共孵化出初孵仔鱼112.0×104尾,孵化率为58.5%。仔稚鱼培育水温为19~20℃,幼鱼培育水温为20~22℃,经过90d的培育,苗种全长达30mm。18个培育池120m3水体,共培育出全长大于30mm的鱼苗30余万尾,总成活率为26.8%;单位出苗量为1562.5尾/m2;幼鱼白化率小于3%。试验结果表明,用"控温+控光+营养"调控法进行漠斑牙鲆苗种工厂化繁育可行并且是成功的。

关键词: 漠斑牙鲆 工厂化苗种繁育 亲鱼培育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沿岸不同区域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海洋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5月对东海沿岸9个区域贝类的监测结果,探讨分析了调查海域的6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评价标准评价了监测海域贝类的石油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的9个海域的6种受测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布范围1.28~37.6mg/kg(湿重),平均含量10.78mg/kg,总体上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15.0mg/kg);6种贝类体内种间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布从大到小依次是:牡蛎>毛蚶>四角蛤蜊>文蛤>贻贝>泥蚶,其中牡蛎平均含量达到15.62mg/kg,超出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从区域分布看,长江口和江苏如东沿岸海域的牡蛎石油烃的平均污染指数较高,分别为1.91和1.19,受到重度污染。

关键词: 东海沿岸 石油烃 贝类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罗非鱼的微卫星分子鉴定和遗传结构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77对微卫星引物对奥利亚(Oreochromis aureus)、尼罗(O.niloticus)和橙色莫桑比克(O.mossambicu)3种罗非鱼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17个微卫星鉴定位点,其中奥利亚罗非鱼的特异位点6个(UNH636、UNH117、UNH172、UNH738、UNH878和UNH896);尼罗罗非鱼的特异位点5个(UNH913、UNH907、UNH222、UNH980和UNH880)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特异位点6个(UNH876、UNH899、UNH853、UNH932、UNH933和UNH773),任意一个位点可在其中一种罗非鱼中扩增出其它两种罗非鱼不具有的条带,从而将这种罗非鱼与其它两种区分开来。利用这17个位点检测三种罗非鱼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14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8.35个,数据经Popgen32计算和MEGA4软件作图,进行聚类分析,确立了三种罗非鱼的亲缘关系。结果奥利亚、尼罗和橙色莫桑比克三种罗非鱼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941、0.5490和0.258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089、0.7230和0.260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869、0.7149和0.1643。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显示奥利亚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群体的亲缘关系近。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 微卫星 种质鉴定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合细菌养猪效果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光合细菌的养猪效果。[方法]以饲喂基础饲料组为对照组,以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20%、30%的液态光合细菌为试验组,考察不同处理对猪增重及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仔猪增重按对照组、10%液态光合细菌添加组、20%液态光合细菌添加组和30%液态光合细菌添加组的顺序递增,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猪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6.12%,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73.32%和81.92%。[结论]在猪日粮中添加光合细菌可以显著提高猪增重,改善猪肉品质。

关键词: 光合细菌 体增重 猪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通过物种多样性、累积优势度曲线等群落水平指标和相似性检验分析(ANOSIM),对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主要优势种的差异,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港主要由潮汐影响的淡水和低盐水组成,北支由中、高盐水组成.春季,北港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北支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多,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夏季,北港和北支的多样性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由火腿许水蚤、虫肢歪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构成河口和近岸群落.秋季,北港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且两个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则由小拟哲水蚤、针刺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等组成.冬季,两个水域种数和多样性均较低,群落差别在四季中最小,均以中华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温度和盐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温度是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由径流和外海水之间的消长引起的盐度变化是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变化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盐度 温度 长江河口 浮游动物 群落 优势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通用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其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进行大规模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群体的杂种鉴定以及家系中的亲子鉴定提供了基础。[方法]将已发表的25对虾夷扇贝的微卫星引物在栉孔扇贝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并利用筛选出的通用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杂种鉴定。[结果]通过PCR扩增,筛选出6对引物获得扩增产物,其中2对表现为多态性。将这6对具有属间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其中引物P13F449和KMY134的扩增产物中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来自父母本群体的特有条带,从而确定了杂交子代的杂种身份。[结论]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间通用微卫星引物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引物可以直接用于属间杂种的鉴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SSR 通用引物 杂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太湖秀丽白虾的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湖泊及河流中,南北均产。在太湖的虾类组成中,秀丽白虾占50%以上。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太湖秀丽白虾的繁衍、生存受到了很大威胁,白虾种质资源保护及

关键词: 太湖秀丽白虾 野生种群 养殖种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贺江水域野生鲮鱼体表寄生虫典型海弯水虱的种群动态

动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广东贺江暴发了由等足类寄生虫引起的严重的鱼类外寄生虫病,给当地网箱养殖和野生鱼类资源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虫体的口器、触角、腹肢等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等足目(Isopoda)、扇肢亚目(Flabellifera)、纺锤水虱科(Aegidae)、海弯水虱属(Alitropus)的典型海弯水虱(Alitropus typus)。为了弄清典型海弯水虱对贺江内野生鱼类资源的危害及其种群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作者从2006年5月份到2007年4月份,用刺网定时定点捕获野生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检查典型海弯水虱的寄生状况。结果发现:典型海弯水虱对鲮鱼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均从2006年5月份开始上升,至7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于次年的2月份达到最低点,从3月份开始有所回升。典型海弯水虱种群在不同月份及不同体长鲮鱼中均为聚集性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着平均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典型海弯水虱种群在鲮鱼中的感染参数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宿主的体长无明显的相关性。周年种群结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典型海弯水虱1年只繁殖1次,繁殖受水温的影响,6、7月份是其繁殖高峰期。

关键词: 典型海弯水虱 鲮鱼 贺江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鱼体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与分布特征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及香港地区的养殖池塘3种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鲫鱼和罗非鱼)体内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方法于2005年11月在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采集草鱼、鲫鱼、罗非鱼,鱼肉样品经冻干处理,索氏抽提,氧化铝-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鲫鱼、草鱼、罗非鱼体内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含量分别高达16.10、19.81和11.03 mg/kg(体重,干重);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丁辛酯(BOP)在3种鱼类体内的含量在3~10 mg/kg之间。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含量最低(0.54 mg/kg)。香港地区鲫鱼、草鱼、罗非鱼体内DEHP含量高达35.97、37.98、26.12 mg/kg,而DMP和DEP含量较低。结论养殖鱼类受PAEs的污染情况随地域的不同有较大差异,来自香港地区的养殖鱼类样品中6种PAEs含量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样品。

关键词: 水产养殖,鱼 邻苯二甲酸酯 水污染,化学性 珠江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网络分析

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浮游动物、植食性浮游动物、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该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能量流动分析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90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9.4%,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9.8%,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9.6%。经生态网络分析,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57%,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3%,生态系统特征参数: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率(FCI)和系统聚合度(A)值分别为2.672、0.25、0.315,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发育时期。该研究为首次利用Ecopath模型分析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旨在为富营养化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型围隔海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通道模型 生态网络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