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三峡库首鱼类分布格局的水声学探测评估(英文)

生态科学 2008 CSCD

摘要:2007年4月19-24日,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三峡水库库首区域的鱼类分布格局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坝前至巫山干流江段鱼类分布不均匀,密度范围为0.718~37.46ind./1000m3,均值为3.117 ind./1000m3;鱼类主要分布的区域为支流河口及码头等位置,其中船闸通道位置密度最高;垂直分布上鱼类主要分布在30~60m的水层。分析认为,三峡库首区域鱼类的分布可能与浮游生物的丰富度有关。另外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探测中鱼类个体目标强度的分布及信号过滤,以便下一步水声学探测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三峡 水声学探测 鱼类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动物分类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关键词: 鳅科 沙鳅亚科 薄鳅属 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固定化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YS-80-122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对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YS-80-122进行固定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固定化条件为pH7·0,戊二醛终浓度0·2%,吸附时间50min,酶载体比例40mg/g,交联时间16h,交联温度10℃,固定化酶酶活回收可达47·52%。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30℃,最适作用pH分别为9·0和10·0,相比游离酶,固定化酶可在更宽的温度和pH范围内发挥高活性,且其温度和pH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室温下经冷冻干燥的固定化酶贮存90d后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贮藏半衰期约为190d。以酪蛋白为底物,重复使用7次后酶活仍保留有79·2%,操作半衰期约为21次使用率。

关键词: 海洋低温碱性蛋白酶 固定化 壳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最近几年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囊膜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基因、细胞因子受体基因、潜伏相关基因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机制的基因等。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致病 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酶法利用海产品下脚料制取活性胶原肽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含胶原成分的海产品下脚料为原料,经脱除杂蛋白、脂肪后,用海洋碱性蛋白酶水解,以Feton法检测水解产物的羟自由基清除率,提取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胶原肽。通过温度T(℃),pH值,酶料比([E]∶[S]),料水比([S]∶[W]),时间(min)单因素实验,选取合理水平,做L18(37)正交实验,最终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5℃、酶料比1∶150、pH8·0、料水比1∶4、反应30min,所得胶原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60·42%。与同浓度Vc、谷胱甘肽(GSH)相比,均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着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海产品下脚料 胶原肽 抗氧化 Vc GS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捕捞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占优势.1999年的大中型鱼类的生物量仅为1960年的6%,而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头足类生物量上升了2.7倍,渔获物的营养级则从1960年的3.2降低到1999年的2.98,体现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的特点,目前的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数据预测了降低捕捞压力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本研究证实了可以使用Ecosim模型预测捕捞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 北部湾 Ecosim动态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捕捞的生态系统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鱼β-actin基因近端和远端启动子的鉴定及其启动活性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保真PCR技术获得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长为1.3 kb的β-肌动蛋白(β-actin)近端启动调控序列(TA,1.3 kb)。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组步移技术(Genome walker)获得5′侧翼上游序列1.7 kb,再根据所获的近端启动子序列和上游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全长为3.0 kb的唐鱼β-actin基因远端启动调控序列(TLA,3.0 kb)。此1.3 kb和3.0 kb启动调控序列均包含3个转录活性元件:CAAT Box(-89~-85),CArG Box(-59~-49),TATA Box(-26~-20)。利用启动子分析软件TRANSFAC 6.0分析,结果显示启动调控序列(-105~1261)中含有E-Box、NF-Y、Sp1等多个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远端启动调控序列(-1719~1261)中还含有更多的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将这两个序列分别定向克隆到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LA-DsRed和pTA-DsRed,并分别注射到唐鱼受精卵中,结果显示转pTLA-DsRed基因唐鱼的阳性率较转pTA-DsRed的高,且所发出的红色荧光的强度也比后者的强。采用RT-PCR检测孵化后第15天的转基因唐鱼中RFP的mRNA,结果显示转pTLA-DsRed基因唐鱼中RFP mRNA的表达量比转pTA-DsRed基因唐鱼高35.7%。结果表明两种长度的启动调控序列均能有效驱使外源基因在唐鱼体内表达,且长度为3.0 kb的启动子序列具有更强的驱动活性。

关键词: 唐鱼 β-肌动蛋白启动子 红色荧光蛋白 显微注射 表达 转录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分离及初步鉴定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SDS-PAGE电泳,从提取液的倍数、提取时间、Triton X-100的浓度、SDS的有无等4个方面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栉孔扇贝精子膜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是:将精液150g离心去除精原细胞,0·1mol/L PBS缓冲液清洗两次,0·1mol/L Tris-HCl缓冲液清洗两次,3000g离心10min(4℃)得精子悬液;然后向精子悬液中加入3倍体积含1%Triton X-100和0.1%SDS的膜蛋白提取液中冰浴振摇1·5h;4℃,50000g离心15min,收集上清精子膜蛋白溶液。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出22种膜蛋白,分子量在23~156kDa之间,PAS染色检测出糖蛋白有13种,苏丹黑B染色检测出脂蛋白有12种,其中既为糖蛋白又为脂蛋白的有8种。此研究结果可为以后进一步分离纯化栉孔扇贝的精子膜蛋白,研究其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精子膜蛋白 糖蛋白 脂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其启动子活性的初步检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保真PCR技术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因组中分离了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EF026001)。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包括长为1643bpβ-actin基因5'端侧翼区的启动调控区和90bp的部分转录区序列。启动调控区包括一段长为108bpβ-actin基因上游调控序列、β-actin基因不翻译的第1个外显子和第1个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中含有与转录活性密切相关的作用元件:CAAT box,TATA box和CArG box,分别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92、-29和-62处。将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启动调控区定向克隆到不含启动子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pDsRed2-1中,构建了重组荧光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EcoRⅠ线性化后,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射到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的受精卵中,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基因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在唐鱼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以及普通解剖镜下均可观察到红色荧光,说明本实验分离到的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具有有效的驱动功能。

关键词: 罗非鱼 β-肌动蛋白启动子 红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 显微注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中4种同工酶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吉富罗非鱼肌肉、肠、肝、胰、胃不同组织中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酶同工酶组成。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的这4种同工酶均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EST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低,EST-1在肠中表达较高,胰、肝组织中均由6种EST同工酶谱带组成;LDH-5在肌肉组织中含量较高;SOD在肝、肌肉组织中表达较高;肠、肝蛋白酶活性较高,由5种同工酶谱带组成,胰蛋白酶含有一种同工酶。该研究为杂交鱼类的酶工程、生化遗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吉富罗非鱼这一优良养殖品种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同工酶 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