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殖环境中甲基睾丸酮残留量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养殖环境(水体和底泥)中甲基睾丸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分别以二氯甲烷提取水体中的甲基睾丸酮,甲醇提取底泥中的甲基睾丸酮,经旋转蒸发至近干,甲醇定容,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水体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0~25.0μg/L时,回收率为93.3%~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0%~5.5%,检测限为0.5μg/L.底泥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0~250μg/kg时,回收率为88.7%~96.6%,相对标准偏差为2.7%~6.2%,检测限为5.0μg/kg.该方法准确可行,前处理简便,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飞蓟素对四氯化碳致鲫肝(细胞)损伤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水飞蓟素(Silymarin,SM)对鲫(Cyprinus carpio)肝(细胞)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在体外,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构建鲫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飞蓟素(100、300和600μg/mL)对鲫肝细胞进行前处理(CCl4损伤前加药)、后处理(CCl4损伤后加药)和前后处理(CCl4损伤前后均加药),然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内,用含水飞蓟素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鲫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然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GPT、GOT、LDH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提高SOD活性及肝细胞的存活率.体内研究发现,0.5和1.0 g/kg水飞蓟素显著降低CCl4损伤导致的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升高,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效提高肝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或P<0.01);而0.1g/kg的水飞蓟素除了抑制LDH显著升高外,对其他指标均无效果.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水飞蓟素对鲫肝有保护作用,可防治鱼类肝(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CI论文的中国水产科研态势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类统计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2002—2011年Web of Science发布的SCI论文原始数据作为统计源,对中国作者(不含台湾地区,下同)发表的SCI论文从核心作者及机构、期刊及学科分布、国际合作、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热点研究领域5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中国水产学科国际发文量及总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应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核心指标排序,筛选出排名前70位的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对其发文和被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学科领域以海淡水生物学和水产学为主,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海洋学和生物技术有较多的交叉;研究热点分布在生态环境、养殖与饵料、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子免疫机制、污水处理等方面;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国内学者间的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的是以麦康森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和营养生理;另一个是以宋林生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海洋微生物及病害防治。国内机构合作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导合作机构,其主要合作机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水产科技合作次数最多,其次是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刊载中国水产学科论文最多的期刊是《AQUACULTURE》,发表于影响因子2~3区间的文章数量最多(1 761篇),发表文章的总平均影响因子高于该学科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水产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申报以及学术媒体进行专题策划与信息储备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SCI 水产科学 国际论文 核心作者 合作网络 文献计量学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乳酸菌对草鱼的安全性及肠炎病防治的试验效果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3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一种复合乳酸菌拌饲口服后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安全性评价,同时进行了复合乳酸菌对草鱼肠炎病的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复合乳酸菌按2‰、10‰、20‰、30‰、40‰的添加量拌饲投喂草鱼进行肠炎病的预防试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比,试验组攻毒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6.7%、41.7%、41.7%、40.0%、38.3%,预防保护率分别为63.3%、58.3%、58.3%、60.0%、61.7%。草鱼攻毒后投喂添加量分别为2‰、4‰、6‰、8‰、10‰的复合乳酸菌饲料进行肠炎病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3.3%、91.7%、96.7%、95%、95%,治疗保护率分别为6.7%、8.3%、3.3%、5.0%、5.0%。由试验结果可知:(1)试验期内复合乳酸菌对试验草鱼无不良影响,具有安全性。(2)复合乳酸菌对草鱼肠炎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治疗效果不明显,但能推迟肠炎的发病时间和减少试验鱼的死亡数。(3)在草鱼养殖的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使用复合乳酸菌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含量下降,溶氧量和水体透明度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α-淀粉酶基因cDNA及内含子克隆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518个氨基酸,3'UTR 153bp,分子量为57.7KDa,等电点7.6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AMY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MLLIVCSIAFFHSVYG)、8个半胱氨酸位点(Cys46、Cys104、Cys157、Cys176、Cys392、Cys398、Cys464、Cys476)、3个活性催化位点(Asp213、Glu249、Asp314)、4个钙结合位点(Asn118、Arg174、Asp183、His217)、3个氯离子结合位点(Arg211、Asn312、Arg350)和4段保守序列(Ile111—Val116、Val207—Ala215、Phe247—Val251、Val308—Asn315)。pmAMY的氨基酸序列与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同一性最高,为82%;与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hydrothermalis)同一性最低仅为27%;与其他物种的同一性在57%—79%之间。克隆获得大珠母贝pmAMY基因的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846bp、162bp。2个内含子都起始于GT,终止于AG,符合内含子共同剪接位点序列。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mAMY只在肝胰脏中表达。本研究为α-淀粉酶基因的功能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分离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珠母贝 α-淀粉酶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序列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春季主要鱼类的食性特征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类食性分析应用中的可行性,也为海洋鱼类的营养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东海 黄海南部 海洋鱼类 食性特征 小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罗非鱼国内市场消费主要因素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2012年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为144万t,占世界罗非鱼养殖总产量的40%左右。我国60%罗非鱼养殖产量用于加工出口,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完全依赖于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罗非鱼出口量有下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开拓罗非鱼国内消费市场,减少产业国际竞争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为了深入研究罗非鱼国内消费市场、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从消费者、营销、产业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罗非鱼国内市场消费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7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构建家系,建立育种基础群体,估计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G*E).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体重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分别在(0.19±0.09)-(0.43±0.09),(0.27±0.04)-(0.45±0.06),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水平,并且统计检验显著(P<0.05).Z-score检验表明,体重和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在河北黄骅(HBHH)和青岛鳌山(QBAS)两个测试场间差异均不显著.体重和存活性状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07和0.008,表现为低度线性负相关.对于体重和存活性状,HBHH和QBAS场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83±0.04和0.40±0.11.体重性状的G*E效应不显著(K<0.5),但存活性状存在显著的G*E效应(K>0.5).上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体重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多代选择可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体重 存活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