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双歧杆菌肽聚糖结构及分子量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双歧杆菌细胞壁中分离纯化肽聚糖,研究其化学成分、结构和分子量分析。经氨基酸、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析和肽聚糖的溶解实验鉴定,所提取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经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分析,所提取肽聚糖的结构与已知的肽聚糖的结构相吻合,其糖链结构为由D型吡喃糖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组成;经SDS-PAGE和多种染色方法结合,分析经溶菌酶水解后的肽聚糖,其分子量的分布呈弥散状,范围在97.6kD到14.4kD之间。

关键词: 双歧杆菌 肽聚糖 结构 分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添加不同剂量维生素C(分别为0、0.5、1、2、4 g/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2个月,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 g/kg,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其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内脏比指数以及肝体指数等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前5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的活力(P<0.05),第6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为2g/kg以上时,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活力(P<0.05);试验前3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后30 d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证明,维生素C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关键词: 维生素C 大口黑鲈 生长 溶菌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仿刺参地理种群遗传变异的微卫星DNA分析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烟台群体、威海群体、大连群体的3个野生群各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9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获得了59个等位基因。评估了9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5129~0.8794之间。结果表明:3个野生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6416、0.6595、0.5824,平均杂合度期望值分别为0.7641、0.7161、0.7364;在Hardy-Weinberg平衡条件下,进行了P检验,发现3个群体均有位点发生了显著偏离;对3个群体进行了配对Fst值计算,发现3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弱。从变异贡献率来看,95.68%的变异来自个体之间,4.32%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经过聚类分析,发现威海群体和大连群体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烟台群体与前两群体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 仿刺参 地理群体 遗传变异 微卫星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和接种密度下亚心形扁藻增殖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变温和水浴恒温的条件下。用3种接种密度培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以研究其增殖形式。结果表明,较高接种密度时,扁藻密度始终较高且较早进入平稳期;接种密度相同,恒温下较早进入平稳期。但就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而言,变温培养时更高;低密度接种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而中等接种密度下的比生长速率最稳定;培养时的比生长速率较高,且比较稳定;增殖模型所反映的和观测结果一致。随着接种密度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增加而瞬时增殖速度下降。模型也反映出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变温培养的环境容量大于恒温培养;恒温时的微藻瞬时增长速度要大于变温时。就(N_t)/(N_0)而言,在变温下培养扁藻,各处理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恒温培养时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低密度接种时,变温和恒温条件下的(N_t)/(N_0)具有显著差异,而在中密度接种和高密度接种时,两种温度条件下的(N_t)/(N_0)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温度 接种密度 比生长速率 增殖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色鲍对底泥悬浮物胁迫的生理响应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底泥悬浮物(100、200、300、400 mg/L)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icolor的急性毒性以及对其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分别在处理后24、48、72、96 h从杂色鲍足部取血,测定其血清中NO含量和NOS、SOD、CAT活性,并记录了24、48、72、96 h时杂色鲍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处理后96 h内,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杂色鲍均未出现死亡,但300 mg/L和400 mg/L试验组鲍的活性明显下降;用悬浮物处理后,杂色鲍血清中NO含量及NOS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NOS活性的最大值出现的较NO最大值早;试验组SOD活性和CAT活性在24 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底泥悬浮物浓度对杂色鲍的生理生化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 底泥悬浮物 杂色鲍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典型出血性败血症死亡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脾脏组织分离到1株致病性病原菌。依Koch法则建立室内感染模型,一次感染试验和回归感染试验的试验组均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情况下相同的症状,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病原菌半数致死浓度为1.17×107cfu/mL。对从自然发病和一次感染试验的病鱼体内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形态和VITEK全自动细菌生理生化表型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

关键词: 施氏鲟 出血性败血症 病原 分离鉴定 嗜水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相关遗传标记的筛选与克隆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快速生长的第6代群体同一养殖池中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两个极端群体、海捕的中国对虾对照群体,进行生长相关遗传标记的筛选。采用240个RAPD引物,共产生标记数2156个。筛选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65个,其中正相关标记55个,负相关标记10个。依据这些标记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筛选出9个特异性标记,其中正相关标记7个,负相关标记两个。对这些特异性标记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6个完整的DNA序列(Genebank注册号DQ185932-DQ185937),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测得DNA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已注册序列的相似性较低,未能找到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根据每一序列重新设计引物,已有两个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

关键词: 中国对虾 RAPD标记 生长性状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制剂对虾池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BIOLOG方法和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分析比较施用芽孢杆菌制剂的虾池和没有施用任何有益菌的虾池在养殖后期不同空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了芽孢杆菌的虾池,芽孢杆菌在虾池表泥和底泥形成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属,表泥和底泥总异养细菌数量增加而水体总异养细菌数量降低,水体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以及底泥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虾池水体、表泥和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这说明,芽孢杆菌可通过改善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结构,来改善整个虾池的水质环境。

关键词: 芽孢杆菌 BIOLOG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致病性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的特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从哈维氏弧菌EcGY020401株和SpGY020601株培养物中提取其胞外产物,并对胞外产物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株哈维氏弧菌的胞外产物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对鲫鱼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7.1g蛋白/g鱼体重;均具有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而无脲酶和明胶酶活性;除EcGY020401株胞外产物对斜带石斑(Epinephelus coioides)红细胞有较强溶血作用外,对小鼠、鲫、人O型血等红细胞的溶血性都较弱或无;对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都具有细胞毒性。此外,经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对Sp-GY020601株的胞外产物中蛋白酶进行了初步提纯,SDS-PAGE分析得一分子量约为38Kda的蛋白酶,该蛋白酶对鲫鱼有致死毒性,半致死剂量为3.3g蛋白/g鱼体重。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胞外产物 溶血作用 细胞毒性 致病性 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核分裂;第一次卵裂结束时DCB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分裂球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DCB的去向与第一次卵裂时基本一致。6-DMAP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从而使雌核四倍化。对担轮幼虫染色体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6.25%的四倍体幼虫。本研究还对灭活的异源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倍性、核物质分离紊乱及多精附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异精雌核发育 四倍体 细胞学 荧光显微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