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制备及筛选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新型的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与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基因组中存在的微卫星资源。结果,从1 000个细菌中,挑出90个阳性克隆,把其中45个进行测序分析,在这些序列中共含有68个微卫星核心序列,有55个含有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核心序列。其中,单一型标记49个,占72%,包括CA重复单元共22个,GT重复单元共18个,其他重复单元为9个;在72%的单一型标记中,完美单一型微卫星标记为44个,占65%。另外,混合型标记共19个,13为完美混合型;在所有微卫星标记中,CA重复类型最普遍,依次为GT、GA等。在68个微卫星标记中,有15个依据引物设计原理设计了引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
《生态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31°19.58′—31°38′N;121°32.08′—122°11.65′E)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优势种时空分布以及与中华鲟幼鱼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共有底栖动物48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均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四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和狭颚绒螯蟹(Eriocheirleptognathus)2种;夏季总生物量在四季中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夏季总栖息密度大于其它3个季节,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基本一致;夏季是底栖动物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较高的时期,也是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停留觅食时期。与2002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虽然底栖动物优势种组成在深水航道工程后基本稳定,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威胁到保护区内中华鲟幼鱼的饵料基础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浸泡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后皮肤黏液抗体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黏液中抗体消长规律,以揭示鳜局部黏膜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浸泡免疫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鳜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211,抗体从开始形成到消失持续21 d;添加佐剂(IMS1312、葡聚糖、莨菪碱、食盐)可以提高鳜皮肤黏液及血清中抗体滴度和相对免疫保护率,其中添加IMS1312组免疫保护率最高,达77.8%,免疫保护与抗体滴度成正相关(R2=0.79,P<0.05);以溶菌酶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在免疫后1周内即抗体未形成时,对鱼体起主要保护作用。此外,通过比较鳜血清与皮肤黏液中的抗体消长规律,发现血清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迟(第14天),抗体持续时间较长(42 d),初步推断鳜皮肤黏膜中可能存在相对独立于全身免疫系统的局部黏膜免疫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须菜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分别采用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营养盐培养液和直接利用养鱼废水培养龙须菜,研究高浓度氮、磷营养盐条件下龙须菜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溶解无机氮浓度10~75μmol/L和溶解无机磷浓度1~15μmol/L范围内,龙须菜的生长状况良好;当溶解无机氮浓度超过100μmol/L或溶解无机磷浓度超过20μmol/L时,龙须菜的生长受到抑制。养殖废水培养龙须菜的实验结果表明,龙须菜在工厂化养殖废水可以维持较好的生长状况。龙须菜可用作大规模养殖废水的净化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囊对虾基因组小卫星的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基因组中小微星序列的分布特征并开发小卫星标记,构建了日本囊对虾随机基因组文库,对其中片段长度为400-1 000bp的3 395个克隆测序,共获得总长度为1 606 711bp的DNA序列。在序列拼接后的2 815个克隆中,筛选到487个小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3.97%。小卫星序列中,以12bp重复单位的序列数量最多(8.62%),总体趋势表现为重复单位越长,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少(R=-0.826,P<0.01)。小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范围以8bp重复单位最广(3.1-47.6),其次是10bp(2.5-44),再次是12bp(2.2-28)。平均拷贝数最高的三种重复类型分别为8bp重复单位(13.45),32bp(9.32)和7bp(9.28)。小卫星序列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分布范围2-48,集中分布在2-30,且表现为拷贝数目越大,其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低的趋势。小卫星序列中,AT含量大于50%的序列占66%小卫星AT含量与相应的序列数目不相关(R=0.063,P<0.05)。小卫星侧翼序列分析表明,随着小卫星GC含量的升高,其两端侧翼序列GC含量表现为不断增大的趋势(R=0.731,P<0.01),小卫星序列的产生与其两端侧翼序列的碱基组成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串联重复序列 小卫星 重复单位 拷贝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血液生化指标判别分析西伯利亚鲟性别及卵巢发育时期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创手术检查的方法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性别和卵巢发育期进行鉴别,根据性别和卵巢发育期将西伯利亚鲟分为性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对4个组的22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雄鱼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随着雌鱼卵巢的发育,血浆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离子(Ca2+)和无机磷(P)水平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糖(GLU)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而血液淀粉酶(AMY)和球蛋白(GLB)水平则是在Ⅴ期出现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筛选,得到CHOL、ALT、GLB和甘油三酯(TRIG)4个参数作为判别雌雄的指标参数,并建立了2个性别判别函数;得到AMY、Ca2+、肌酐(CREA)和GLU4个参数,并建立了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函数。雌雄判别准确率为84%,对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准确率为1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孔雀石绿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欧洲鳗鲡肌肉中的蓄积及消除规律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孔雀石绿及其有毒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鱼体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试验对初始体重为(12.42±2.18)g的欧洲鳗鲡进行0.1 mg.L-1和0.2 mg.L-1浓度(P1和P2组)孔雀石绿药浴24 h,再转移到清水中养殖120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及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在药浴过程中,鳗鲡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平均含量不断升高,P1和P2组分别于药浴12 h和24 h达到最高值(720.5±192.6)μg.kg-1和(1404.8±421.9)μg.kg-1;在清水养殖过程中,孔雀石绿在鳗鲡肌肉中含量波动式下降,并于水浴2160 h(90 d)时两个处理组都低于检测限度。肌肉中所含无色孔雀石绿,在药浴过程以及清水养殖的开始一段时间内不断升高,P1和P2组分别于水浴的72 h和120 h达到最高值(960.1±251.0)μg.kg-1和(1 625.8±183.2)μg.kg-1,然后呈波动式下降,至实验结束(水浴120 d)时两个实验组肌肉中还有一定残留。结果表明,无色孔雀石绿的代谢消除时间较长,可以作为检测的标志物。另外,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在鳗鲡肌肉中的代谢规律相似,只是随药浴浓度升高,肌肉中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含量最高值出现时间有所滞后,以及消除时间相对延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5.8℃,中位数为27.0℃,多数渔场区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22~29℃;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分布偏向高温区,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分布变化一致,温度为17~18℃的海域渔场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最高;不同温度下总渔获量分布呈双峰型,分别为20℃和29℃附近海域;捕捞群体在高温海域(≥24℃)和低温海域(<24℃)有所不同,高温海域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相对较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南方涛动指数具有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
《环境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08-2005-05分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的10个站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溶解无机氮营养盐(NH4+-N、NO3--N、NO2--N)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使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海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均以NO3--N为主,分别占溶解无机氮总量的73.34%和61.45%;上覆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NO3--N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2004-10达到峰值,NH4+-N的季节变化稍有不同;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NO3--N、NH4+-N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从5月份到8月份含量逐渐增加,到10月份达到最大,然后到次年2月份又减少;上覆水和间隙水中NO2--N的含量随养殖进程表现为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NH4+-N、NO3--N和NO2--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扩散通量分别为5.46、-5.04、8.71μmol/(m2.d),NO2--N的扩散释放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关键词: 网箱养殖区 上覆水 间隙水 无机氮 扩散通量 唐岛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