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蒙古红鲌肥胖基因cDNA的克隆与组织表达特异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已知的人和鼠o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从蒙古红脂肪组织RNA中扩增到ob基因片段,获得ob基因编码区438bp的序列。与人和其他动物比较,蒙古红与人、猪和鼠ob基因核苷酸编码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9%、84.0%和99.1%,蒙古红ob基因编码的蛋白leptin氨基酸序列与人、猪和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0.8%、78.8%和95.9%;运用RT-PCR技术分析ob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ob基因在脂肪和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大,在心脏、脾脏、肌肉、脑、卵巢中表达量减少,在肾脏中微量表达,而在精巢和肠道组织中不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盐度胁迫对军曹鱼稚鱼渗透压调节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环境盐度急性胁迫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鳃Na+-K+ATPase(NKA)活性及血清渗透压、Na+、K+和Cl-离子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稚鱼从盐度37中直接转移至盐度0、5、15、25、37(对照)和45的水体中,12h后仅盐度0处理出现死亡(死亡率100%).各处理鳃NKA活性和血清渗透压在最初3h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变化平稳.试验结束时(12h),NKA活性与盐度梯度呈“U”型分布,盐度5处理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盐度15处理活性最低,而各处理的血清渗透压大小(293~399mOsmol·kg-1)与盐度呈正相关;在3~12h内稚鱼血清Na+和Cl-浓度随盐度升高而升高,但增幅较小,血清K+浓度则与盐度呈负相关;12h稚鱼的等渗点为328.2mOsm·kg-1,相当于盐度11.48,而Na+、K+和Cl-等离子点分别为155.2、6.16和137.1mmol·L-1,分别相当于盐度10.68、20.44及8.41.军曹鱼在生理上具有广盐性鱼类的“低渗环境高NKA活性”特征,有较强及迅速的渗透压和离子调节与平衡能力.
关键词: 盐度 胁迫 军曹鱼 Na+-K+ATP酶 离子和渗透压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卵黄蛋白原基因片段克隆、表达及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黄蛋白原基因片段的克隆和表达,建立了剑尾鱼卵黄蛋白原蛋白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底(Fundulus heteroclitus)卵黄蛋白原mR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出1段1118 bp的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其他鱼类卵黄蛋白原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其中与底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同源性分别达87.4%和96.7%。在对该片段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可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PCR改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预期得到258个氨基酸的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经热诱导后,SDS-PAGE分析有29 kD的表达蛋白产生,与预期相符。以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雌激素(β-雌二醇)对剑尾鱼诱导后,用重组蛋白抗血清作一抗,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血清能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特异结合,可应用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检测。卵黄蛋白原是环境雌激素研究中较为特异、灵敏的生物标志物,剑尾鱼卵黄蛋白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剑尾鱼环境监测应用提供良好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水体氮、磷含量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8月~2005年5月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海水营养盐(NH4+-N、NO3--N、NO2--N和PO34-P)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讨论了其含量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种新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唐岛湾的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含量随养殖进程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受网箱养殖活动和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调控;养殖区N/P值的年平均值为46.45,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缺磷,春、秋、冬季都以磷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春季尤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除春季达到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外,其他季节均处于贫营养水平,表明该养殖区的营养水平较低,水质质量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的氮、磷排泄及其与温度、壳长之间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天然饵料条件下的室内流水法,测定并计算了栉孔扇贝氮、磷排泄物的排泄量及温度和壳长对其的影响,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并对栉孔扇贝排泄物中各种形态的N、P含量与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扇贝排泄物中VDTN、VPTN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4.94~248.28μg.(h.ind)-1、1.47~84.08μg.(h.ind)-1,VDTP、VPTP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007~42.54μg.(h.ind)-1、0.916~17.78μg.(h.ind)-1。DTN、PTN占总氮排泄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7.2%、22.8%,其中氨氮占50.8%;DTP、PTP占总磷排泄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5.6%、24.4%。各形态N、P排泄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溶解、颗粒态N、P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项式曲线描述,而与壳长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关系描述。溶解、颗粒态N、P均随温度和壳长的增加呈加速增大的趋势,它们与温度和壳长之间的关系均可用对数曲线加以定量描述,其交互作用模型分别为:VDTN=131.13Lnt+217.95LnL-617.65,VPTN=67.41Lnt+54.07LnL-242.37,VDTP=8.67Lnt+65.82LnL-112.15和VPTP=11.73Lnt+11.14LnL-43.74,经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淡水驯化技术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漠斑牙鲆的淡水驯化技术。初孵仔鱼在盐度为5的水中最多存活5d,5d以后全部死亡。30日龄稚鱼在4h10min淡水组全部死亡,对淡水的耐受力较低,而盐度为5~25的各组72h的存活率都在95.00%以上。90日龄幼鱼经缓慢淡水驯化9d后存活率可达98%以上,对漠斑牙鲆幼鱼进行淡水驯化的最佳年龄为90日龄。淡水驯化影响幼鱼初期的摄食,以后则逐渐趋于正常;急性淡水驯化对幼鱼的伤害比缓慢淡水驯化大;漠斑牙鲆对低盐的耐受力随生长和发育逐渐增加,年龄是影响幼鱼对低盐度耐受力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甲氰菊酯残留的ELISA快速检测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甲氰菊酯的残留,应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EDC)法将甲氰菊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了甲氰菊酯的人工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抗原经紫外扫描和聚丙烯酰胺电泳验证构建成功,用此抗原免疫试验兔子,获得了甲氰菊酯的多克隆抗体。经检测,抗体对甲氰菊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产品中甲氰菊酯残留的间接ELISA检测法。理想的甲氰菊酯-OVA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1.6mg/L,酶标二抗(羊抗兔IgG-HRP)的稀释度为1∶1000,多抗的稀释度为1∶3200,最适检测范围为20~200μg/kg,在实际样品检测时的最低检出限为20μg/kg,接近或达到气相色谱法的测定水平,但检测速度大大提高,可在3h内完成近百个样品的分析,适合甲氰菊酯的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舟山2个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鸭绿江口和莱州湾2个群体形态较为接近。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7.0%,其中海州湾最低,为80.0%;莱州湾最高为92%。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0.8%,其中海州湾最低,为72.0%;鸭绿江口最高,为96%。并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16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到了4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态比例参数。3种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群体三疣梭子蟹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所有的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需要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将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区分开。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野生群体 形态学差异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