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猪口腔液检测规模化猪场猪群中PCV2的感染情况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猪口腔液开展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检测,选取豫北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场,评估口腔液在监测猪群PCV2感染状况时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从560头猪只共采集了28份口腔液样品,采样率约为20.0%,而70份血清样品的采样率仅为2.5%;通过PCR检测发现,28份口腔液的PCV2检出率为100.0%(28/28),而血清样品的检出率仅有2.86%(2/70).为确定供试养殖场PCV2流行毒株的基因型,从不同阶段猪群样品中成功获得了6条PCV2的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株与PCV2a、PCV2b、PCV2c、PCV2d和PCV2e的代表性毒株同源性分别约为97.0%、95.4%、93.3%、94.4% 和91.6%;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株和PCV2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可见,供试养殖场流行毒株属于PCV2a基因型.
关键词: 猪 口腔液 圆环病毒2型 疫病监测 遗传进化 基因型


环氟菌胺在小麦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其在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评估.样品中环氟菌胺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表明:在0.02~10 mg/kg添加水平下,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8%~1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63%~14%之间.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环氟菌胺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 mg/kg.环氟菌胺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5~5.1 d.按推荐有效剂量132 g/hm2施药,在30~50 d采收间隔期环氟菌胺的残留量均<0.2 mg/kg.环氟菌胺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是0.002 77 mg,占日允许摄入量(ADI)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叶面喷施多效唑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及结实特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探讨多效唑对紫云英产量及其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紫云英籽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设多效唑喷施浓度0 (CK)、200 mg/L (T_1)、300 mg/L (T_2)、400 mg/L (T_3)、500 mg/L (T_4)、600 mg/L (T_5),喷施溶液量均为750kg/hm~2,在开花前喷施一次。紫云英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调查单位面积株数、分枝数、不同层花序的花序数、结荚数、籽粒数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单荚籽粒数和结实荚果率在不同层花序上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以T_3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第1~6层花序上,T_3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较对照提高34.1%~59.0%,单位面积结荚数提高39.7%~68.4%,单荚籽粒数提高44.3%~53.7%,结实荚果率提高1.84~4.89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紫云英种子产量与其单位面积花序数、一级分枝花序数、单个有效花序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及单荚籽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效唑喷施浓度与紫云英种子产量及以上结实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多效唑喷施浓度373 mg/L最优,种子产量最高。【结论】在紫云英花荚脱落高峰之前(开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促进不同层花序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和单荚籽粒数的增加,尤其对促进第5、6层花序花荚结实成粒的效果显著,进而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


基于TaqMan探针的A型塞尼卡病毒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A型塞尼卡病毒(SVA)检测方法,通过比对我国不同地区SVA流行毒株的VP1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域设计了1组引物和探针,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分析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278拷贝/μL,比常规RT-PCR的灵敏度高100倍.重复性分析显示,所建立方法的批内变异系数为0.3%~1.0%,批间变异系数为0.8%~2.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对16份疑似SVA感染的临床病料检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8份为SVA核酸阳性.提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临床SVA感染的鉴别诊断,为我国SVA的诊断和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塞尼卡病毒 荧光定量RT-PCR 猪水泡病 诊断


新城疫病毒HN蛋白的酵母表达及其活性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制备新城疫病毒(NDV)HN蛋白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将优化的HN基因胞外区插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中,构建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HN,并将其电转入毕赤酵母X-33感受态中,经PCR鉴定得到阳性转化子,甲醇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筛选出目的蛋白表达菌株;通过对诱导剂含量、诱导时间、培养基初始pH值和诱导温度进行优化,研究最佳表达条件;采用镍柱亲和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利用去糖基化酶PNGase F对目的蛋白进行处理,验证其糖基化修饰程度。结果显示,HN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且在28℃条件下,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用0.5%甲醇诱导5 d,蛋白质表达量最高;通过镍柱亲和层析可获得纯度高于90%的重组蛋白;间接ELISA结果表明,重组蛋白活性良好;去糖基化试验验证了重组蛋白存在糖基化修饰。综上,利用毕赤酵母X-33成功表达了HN蛋白,且纯化产物纯度较高、活性良好,具有糖基化修饰。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HN蛋白 毕赤酵母 蛋白质纯化 蛋白质活性


一株塞内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11月,河南南阳地区某养殖场发生了猪水疱病,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塞内卡病毒(SVV)感染.选择SVV检测阳性的临床样品,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成功分离到1株塞内卡病毒,命名为HeNNY-1/2018株,并在PK-15细胞上对该毒株进行了空斑纯化和生长曲线的绘制.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特点,采用RT-PCR技术扩增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分别构建了基于VP1基因和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HeNNY-1/2018在感染后第24小时病毒效价最高为107.6TCID50/m L.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株HeNNY-1/2018与我国广西分离毒株GXHZH-1和美国毒株KS15-01呈现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0%和98.7%.进一步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8年报道的广西地区的毒株处于较近的进化分支,而与我国早年间分离得到的其他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河南地区塞内卡病毒流行状况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下一步研究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1株类NADC30与类JXA1重组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本实验室2017年从临床病料中分离的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分子遗传特征,测定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基因组全长15054 bp,与代表性毒株VR-2332、NADC30、CH-1a、JXA1和QYYZ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4.5% 、93.4% 、84.2% 、83.9% 和82.1%.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与NADC30-like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属于lineage 1.基于GP5和Nsp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GP5蛋白糖基化位点位于34位、44位和51位;在37—45 aa的线性表位区较为保守,在27—30 aa和37—45 aa的线性表位区存在特异的氨基酸位点变异;Nsp2蛋白存在NADC30-lke毒株特征性的131个(323—433位、483位、504—522位)不连续氨基酸的缺失.基因重组分析显示,该毒株以类NADC30为主要亲本、以类JXA1为次要亲本,在Nsp2的氨基端(1340—2082 nt)发生了基因重组.本研究成功绘制了1株NADC30-like毒株的基因组遗传特征,确定了其在Nsp2区域发生了基因重组,提示PRRSV通过基因重组在不断发生遗传演化,开展持续的PRRSV流行及遗传变异监测对于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同源性分析 系统进化树 遗传变异 基因重组


不同施氮量下潮土中小麦秸秆腐解特性及其养分释放和结构变化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秸秆腐解与元素转化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是加速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关键措施.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潮土中小麦秸秆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深入了解秸秆腐解过程与机制,为完善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试验点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土壤类型为潮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设置0(SN0)、180(SN1)和240(SN2)kg/hm23个氮肥用量,进行187天的秸秆包填埋试验,利用超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固态核磁共振(13C-NMR)等方法研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和结构组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小麦秸秆腐解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前两周为快速腐解期,该阶段秸秆平均腐解率为46%,整个玉米季(100天)秸秆平均腐解率为71%;高氮营养环境对前两周的秸秆腐解率无显著影响;从第二周开始,施用氮肥处理加速了秸秆腐解,SN1和SN2处理秸秆腐解率平均高于SN0处理6个百分点,但SN1和S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碳释放率与秸秆腐解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腐解187天后,秸秆氮磷钾养分最终释放率大小顺序为钾(96%~97%)>氮(52%~86%)>磷(29%~45%),其中钾在前两周基本完全释放,而氮、磷释放率在后期有负增长现象.3)纤维素、半纤维素腐解率与秸秆腐解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而木质素则在中后期腐解较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最终腐解率分别为78%~87%、86%~91% 和66%~73%(187天后).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小麦秸秆结构逐渐遭到破坏,表面变得粗糙,断层增多,空洞增大,纤维束变得松散,形成近似网状结构;高氮处理下小麦秸秆表观结构受破坏程度大于不施氮处理.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不同有机碳官能团信号强度分布表现为:烷氧碳(47.02%~60.13%)>烷基碳(11.41%~17.38%)>双烷氧碳(10.79%~13.31%)>甲氧基碳/烷氮碳(7.53%~12.02%)>芳基碳(2.70%~7.18%)>羧基碳(1.07%~2.60%)>酚基碳(0.75%~2.02%);腐解过程中烷基碳、甲氧基碳/烷氮碳、酚基碳和羧基碳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而烷氧碳相对含量显著降低.6)相关分析表明,秸秆残余物所有有机碳官能团均与腐解率、碳释放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有机碳官能团中只有烷氧碳、甲氧基碳/烷氮碳与氮释放率有显著相关性;烷氧碳、双烷氧碳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腐解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羧基碳和甲氧基碳/烷氮碳均与木质素腐解率呈现极高的正相关性.[结论]施用氮肥能够促进小麦秸秆腐解和碳释放,其效果在秸秆还田两周后才能显现出来;在腐解过程中,秸秆残余物中代表易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烷氧碳相对含量随腐解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且占比均高于其它碳官能团,对指示秸秆腐解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固态核磁共振技术更有利于监测秸秆腐解过程中不同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秸秆腐解机制.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潮土 腐解 养分释放 有机组分 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 Fhb1、 Fhb2、 Fhb4、 Fhb5和 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 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 Fhb2、 Fhb4、 Fhb5和 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 Fhb1、 Fhb2、 Fhb4基因和 Fhb1、 Fhb2、 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 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 Fhb1基因。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南部麦区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抗性基因检测


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减量20%化肥配施22.5、30、37.5、45 t·hm~(-2)紫云英(CF_(0.8)G_(22.5)、CF_(0.8)G_(30)、CF_(0.8)G_(37.5)、CF_(0.8)G_(45))及单施化肥(CF)对豫南稻区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减量20%化肥配施22.5~45 t·hm~(-2)紫云英及单施化肥均显著增加土壤Al-P、Fe-P、Ca-P、O-P、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水稻产量。减量2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CF0.8G)较单施化肥提高土壤Fe-P、Al-P、Ca-P含量及组成比例,降低土壤O-P含量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Fe-P为最有效磷源,土壤Al-P、Ca-P为缓效磷源,土壤O-P为非有效磷源。土壤Al-P、Fe-P、Ca-P与水稻产量及土壤无机磷、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减量20%化肥配施紫云英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24.26%~26.01%,较单施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75%~5.38%,以配施30 t·hm~(-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以减量20%化肥配施22.5~30 t·hm~(-2)紫云英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