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基于双指标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香椿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3个不同产地的香椿样品(T1 ~T13)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产地香椿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主要显示为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多酚的特征峰,但在3400~2800和1700~ 1000 cm-1波段范围吸收峰的数目、形状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香椿样品之间的共有峰率在27.78%~84.62%,变异峰率在0~160%.产地相近的T7和T1、T4之间有较高的共有峰率(均为84.62%)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为18.18%);产地相距较远的T5和T8、T10、T12之间有很低的共有峰率(≤31.25%)和很高的变异峰率(≥100%).聚类分析直观地将不同产地香椿样品分为四类,方法相对简便,但精度相对较低.因此,红外指纹图谱结合双指标序列法或聚类分析,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产地香椿的辅助手段,为香椿产地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香椿 红外光谱 双指标序列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耐热性比较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淮麦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16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通过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处理,分析不同冬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籽粒千粒质量、产量及其热感指数,筛选耐热品种,以期为黄淮麦区冬小麦高效生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对照相比,热胁迫降低了灌浆中后期冬小麦旗叶SPAD值,并随灌浆进程推进降幅增大,且SPAD值降幅在不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不同时期旗叶SPAD值与冬小麦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关系均不显著。通过对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综合耐热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周麦18、矮抗58、西农979、平安8号、良星99、郑麦7698。

关键词: 冬小麦 热胁迫 耐热品种 热感指数 千粒质量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穗期高温对玉米子粒灌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玉米穗期高温胁迫对子粒灌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第9片叶完全展开至抽雄期高温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期高温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1.14%和25.40%;2个品种的粒重和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降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减小,活跃灌浆期延长;灌浆前期子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高温对先玉335的影响明显高于对郑单958。高温处理后,2个品种子粒中的生长素、玉米素核苷和赤霉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灌浆初期降低,灌浆后期升高,脱落酸含量表现则相反。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子粒灌浆 酶活性 激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势对淮南公猪背最长肌转录组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去势对猪背最长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去势对肉质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将6头健康公猪分为两组,去势组和非去势组(对照组),在体重达到130 kg时(大约300~315日龄)采集背最长肌样品,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两组猪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在GO和KEGG数据库中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去势和非去势淮南公猪分别获得83 613 018和83 746 508条可用读段,与猪参考基因组(Sscrofa10.2)的比对率分别为73.78%和74.09%.与非去势组相比,去势后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35个,其中上调基因503个,下调基因432个(P<0.05且|log2(Fold Change)|>0.8).其中与肌肉发育相关上/下调最显著的基因分别是胶原蛋白XI型α1(COL11A1)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GTR1),而与脂肪代谢相关上/下调最显著的基因分别是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脂肪特异性磷脂酶A2(PLA2G16).GO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两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胰岛素、脂解、脂肪酸延长等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以及肾上腺素能、心肌收缩、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等肌肉发育相关通路.本研究表明,去势后公猪脂肪沉积能力增强,肌肉发育改变,肉质性状随之改变.SCD-1、激素敏感脂酶(HSL)、葡萄糖转运体4(GLUT4)、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等12个差异表达基因能同时或部分参与激素分泌、脂肪沉积和肌肉发育的调控,这些基因与去势后肉质性状的改变显著相关,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功能验证.

关键词: 淮南猪 肉质 转录组测序 肌肉发育 脂肪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农业生态安全知识图谱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农业生态安全领域研究的历史动态,为我国农业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以CiteSpace为工具,对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在2008-2018年的知识发展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2008-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2012-2014年)、新的快速增长阶段(2015-2018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总体来说,农业生态安全研究以粮食安全为中心,向评价(Evaluation)、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生态危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等方面拓展;TILMAN D、GODFRAY H C J、FOLEY J A、ALTIERI M A、LOBELL D B、FOLKE C、PRETTY J为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贡献;Sustainability、Food Security、Land Use Policy、PloS One等为农业生态安全领域主要的论文产出期刊;中国科学院在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中占据有绝对的中心性;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论文占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检出论文总数的12.9%,居第1位.综上,我国的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数学模型等新技术、新理念,将农业生态安全研究更加细化和精尖化;对领军人物进行重点追踪,把握最新研究前沿,布局未来新兴热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以巩固和加强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 农业生态安全 知识图谱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中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及其价值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净碳汇及其价值,为碳汇生态补偿提供依据,选择了河南省中北部6个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用碳税法计算不同种类植物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及其价值.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投入量,温室作物最大[2 037.88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1 761.36 kg/(hm~2·a)]、粮经作物[1 390.92 kg/(hm~2·a)]、果园[1 226.57 kg/(hm~2·a)]、城镇绿地[350.76 kg/(hm~2·a)]、林地[198.93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量,温室作物最大[16 283.70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菜地[11 135.38 kg/(hm~2·a)]、粮经作物[10 694.70 kg/(hm~2·a)]、果园[5 234.00 kg/(hm~2·a)]、城镇绿地[4 783.94 kg/(hm~2·a)]、林地[4 364.11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温室作物最大[14 245.82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9 374.02 kg/(hm~2·a)]、粮经作物[9 303.78 kg/(hm~2·a)]、城镇绿地[4 433.18 kg/(hm~2·a)]、林地[4 165.00 kg/(hm~2·a)]、果园[4 007.43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价值,温室作物最大[13 120元/(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8 633元/(hm~2·a)]、粮经作物[8 569元/(hm~2·a)]、城镇绿地[4 141元/(hm~2·a)]、林地[3 836元/(hm~2·a)]、果园[3 691元/(hm~2·a)].与林木相比,农作物净碳汇价值更高,建议把农作物净碳汇纳入生态补偿体系,减少农作物碳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农作物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碳投入 碳固定 净碳汇 价值分析 植物种类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HRM技术对皮南牛MSTN基因C313Y位点快速分型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利用高分辨率熔解(HRM)技术建立一种皮南牛MSTN基因C313Y突变的快速分型方法,进而统计MSTN基因C313Y突变在皮南牛群体中的突变频率,以及突变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测量并统计99头皮南牛(母牛)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然后分别利用Sanger测序法和HRM技术对皮南牛MSTN基因C313Y位点进行分型,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突变对体尺和体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皮南牛在3岁之后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均趋于稳定,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尻宽、尻长和体质量分别是(127.88±3.65) cm、(154.10±6.89) cm、(181.48±8.54)cm、(46.19±2.94) cm、(50.52±2.65) cm和(471.34±53.78)kg。Sanger测序法和HRM技术对MSTN基因C313Y位点的分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野生型(GG)、杂合型突变(GA)和纯合型突变(AA)的个体分别占8.08%、70.7%和21.21%。关联分析表明,杂合型突变(GA)和纯合型突变(AA)均能够显著提高皮南牛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其中纯合突变型个体和杂合突变型个体的体质量比野生型个体分别显著提高38.55%和10.32%。成功建立基于HRM的皮南牛MSTN基因C313Y位点快速分型方法,该方法对于快速组建皮南牛MSTN C313Y纯合突变群体,进而有效提高群体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MSTN C313Y 分型 HRM 皮南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发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玉米农艺性状数据快速采集、高效管理与自动分析,也为其他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S与C/S混合开发架构,构建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系统(APP)和玉米农艺性状数据管理系统(Web),APP采用Android技术实现Web api与服务器间的通信,Web采用Entity Framework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为海量农艺性状采集数据集成管理提供一个高效、安全和稳定的平台。【结果】经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在功能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和易用性测试等方面均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性能测试稳定。客户端APP主要以农艺性状数据的实时采集为核心,实现玉米试验材料的快速录入、查询和定位,极大地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客户端APP数据上传至服务端Web,实现了玉米生产过程多点试验任务的实时分发、农艺性状数据的查询与管理、报表中心的生成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自2016年以来,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经过功能完善及版本的不断升级,已在河南省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进行示范应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原阳玉米区试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建议】今后研究中应扩展作物研究种类,在进行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时,重点将图像管理模块和集成无人机遥感平台纳入到玉米农艺性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中。

关键词: 玉米 农艺性状 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 管理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SKU5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在秋眠中的作用

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SKU5基因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表达调控规律和在苜蓿秋眠中的作用,本研究拟检测春、夏、秋季和人工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日照长度下秋眠型和非秋眠型苜蓿叶片中SKU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同一秋眠型苜蓿品种不同时期SKU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和不同时期2种秋眠型苜蓿品种间SKU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以及SKU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苜蓿株高、叶面积、日照长度、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KU5基因的表达受日照长度极显著负调控,受温度极显著正调控;2种苜蓿叶片中SKU5基因的表达受日照长度和温度的调控结果不一致;秋眠型苜蓿叶中SKU5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株高、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随着日照长度的缩短,SKU5基因高表达很可能促进秋眠型苜蓿的秋眠。

关键词: 单铜氧化酶样蛋白SKU5 苜蓿 秋眠性 基因表达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及对无机磷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各形态无机磷的变化及土壤磷素盈亏对无机磷的影响,为潮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以NK(不施磷肥)处理为对照,研究华北地区常见的4种施肥模式(NPK(单施化肥)、SNPK(秸秆还田)、MNPK(有机无机配施)、1.5MNPK(高量有机无机配施))下,土壤表观磷盈亏、累积磷盈亏、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变化,以及土壤磷素盈亏对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25年不施磷肥土壤磷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土壤磷累积亏缺431.8 kg·hm~(-2),4种施磷肥模式(NPK、SNPK、MNPK、1.5MNPK)25年土壤磷分别累积盈余291.2、398.4、1742.4、2 676.9 kg·hm~(-2)。长期不施磷肥,土壤无机磷以Ca_2-P减少最多,减少49.0%。试验前13年上述4种施肥模式土壤Ca_2-P增加1.2—5.4倍,平均增加1.26—5.73 mg·kg~(-1)·a~(-1),后12年单施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Ca_2-P增长速率降低99.2%—112.6%,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土壤Ca_2-P年降低2.0 mg·kg~(-1),以上4种施肥模式土壤Ca_2-P相对含量25年增加1.0%—3.5%;连续25年施用磷肥,土壤Ca_8-P、Al-P、Fe-P分别增加1.4—6.5、1.8—3.3、1.1—2.2倍,平均增加4.69—19.81、1.67—3.10、1.23—2.37 mg·kg~(-1)·a~(-1),其相对含量分别增加8.4%—30.0%、3.3%—4.0%、1.8%—3.3%;Ca_(10)-P和O-P含量长期维持在350—410、100—160 mg·kg~(-1),但其相对含量分别减少11.4%—29.7%、3.1%—8.9%。25年不施磷肥,土壤每亏缺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减少1.2、2.7、1.1、1.5、0.8、7.5 mg·kg-1。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增加3.9—5.0、21.5—21.6、6.5—7.4、4.8—5.6、4.0—7.5、2.4—7.2 mg·kg-1。有机无机配施模式(MNPK、1.5MNPK)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增加1.8—2.8、14.2—16.4、2.5—3.2、1.9—2.6、-0.2—1.2、0.3—1.9 mg·kg-1。【结论】长期施用磷肥能够提高潮土磷盈余量,提高土壤Ca_2-P、Ca_8-P、Al-P、Fe-P含量及其占总无机磷的相对含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提高程度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潮土盈余相同磷量时,土壤无机磷以Ca_8-P增量最多,其次是Al-P、Fe-P;单施化肥土壤Ca_2-P、Ca_8-P、Al-P、Fe-P增加量高于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模式。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潮土 磷素盈亏 无机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