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核因子I/A(NFIA)依赖其N末端的DNA结合结构域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复制

中国兽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目前仍无有效防控策略,因此探究宿主内源性蛋白拮抗PRRSV的分子机理意义重大。前期试验发现核因子I/A(nuclear factor I/A,NFIA)可以有效抑制PRRSV复制,故本试验以非洲绿猴胚胎肾细胞Marc-145细胞为模型,对NFIA抑制PRRSV复制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构建NFIA的N末端DNA结合结构域缺失质粒pcDNA3.1-Flag-ΔN和C末端转录激活结构域缺失质粒pcDNA3.1-Flag-ΔC并分别转染Marc-145细胞,24 h后感染PRRSV,48 h后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试验方法分别检测病毒N蛋白的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ΔC仍能有效降低PRRSV的RNA水平和N蛋白水平,但ΔN则不再能降低PRRSV的RNA水平和N蛋白水平,这表明NFIA的N末端结构域是抑制病毒的关键。其次,对NFIA全长质粒pcDNA3.1-Flag-WT进行N末端结构域内不同功能位点的双碱基突变,分别破坏掉NFIA的促腺病毒复制功能(Mut1,YR86~87WL)、DNA结合功能(Mut2,LR119~120VD)和二聚化功能(Mut3,LF135~136VD),将突变质粒分别转染Marc-145细胞,24 h后感染PRRSV,48 h后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ut2和Mut3不再能降低PRRSV的RNA水平和N蛋白水平,说明N端结构域的DNA结合功能位点和二聚化功能位点是NFIA抑制PRRSV复制的关键。结果表明,核因子I/A(NFIA)主要依赖其DNA结合结构域的二聚化与DNA结合功能来抑制PRRSV复制。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NFIA DNA结合/二聚化结构域 位点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施矮壮素和多效唑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结实性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时期喷施矮壮素和多效唑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结实的影响,明确有利于增产的最佳喷施时期,为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提供有效的化控途径.[方法]选取紫云英品种'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分别于越冬后期、返青期、现蕾期、初花期和始花后5天在叶面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浓度均为400 mg/kg),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于盛花期,调查株高、茎粗、分枝数、SPAD值、单株重等生长指标,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考察记载花数、荚数、籽粒数、结荚率和荚果结实率等结实性指标.[结果]现蕾期叶面喷施矮壮素和多效唑均可有效抑制植株株高,提高分枝数、SPAD值和单株重,多效唑喷施效果好于矮壮素.与喷清水对照相比,现蕾期喷施矮壮素的紫云英花数、荚数、籽粒数、结荚率和荚果结实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6.32%、21.45%、15.94%、2.38个百分点和0.94个百分点,而其在越冬后期和返青期喷施却显著降低各指标;现蕾期喷施多效唑的紫云英花数、荚数、籽粒数、结荚率和荚果结实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1.69%、43.41%、29.49%、4.76个百分点和2.14个百分点,在越冬后期喷施显著降低花数和荚果结实率.矮壮素和多效唑均在现蕾期喷施的种子产量最高,两者较对照分别增产15.95% 和29.88%.[结论]在紫云英现蕾期,叶面喷施植物延缓剂多效唑和矮壮素,均可显著促进花期花荚发育,减少花荚脱落,促进花荚结实成粒,最终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多效唑效果好于矮壮素.

关键词: 紫云英 矮壮素 多效唑 结实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2015年停止推广国审农作物品种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审定品种退出机制构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是我国品种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回顾了我国审定品种退出制度的发展,从数量分布、审定时间分布、品种使用年限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从品种退出角度,为品种管理与利用机构提供系统、完整的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我国在品种退出相关政策上逐步改进;截至目前,停止推广品种发布于2008—2015年,共计11批991个,涉及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和马铃薯等7种农作物;停止推广品种在农作物种类、品种数量上分布不均,最多的是稻品种(占总退出品种数的31.58%),年退出品种数最多的是2012年(257个),最少的是2011年(21个);品种使用年限在不同农作物间、相同农作物间的差别均较大,2008—2015年所有停止推广品种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2 a,2009—2015年所有停止推广品种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0 a.

关键词: 农作物 国审品种 品种退出 数量分布 使用年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块尺度污染农田土壤铅、镉和砷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土壤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铅冶炼污染区田块尺度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意义,在某冶炼厂附近一面积为4800 m2的农田用网格法采集120个0~20 cm土样,测定样品镉、铅和砷含量。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存在砷、镉和铅的积累。从平均污染指数来看,以镉的积累程度最大,铅次之、砷最小。土壤全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84 mg kg-1,镉含量处于1.10~2.27 mg kg-1之间的样品占97.50%。从重金属空间分布上看,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是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含量较高,中间区域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镉和铅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根据土壤铅含量计算稳定铅时所用普通过磷酸钙的用量范围为0.312~0.419 kg m-2,平均值为0.367 kg m-2。根据其他研究者得到的土壤全镉含量与小麦籽粒镉含量的相关方程计算,不同方程得到的小麦籽粒镉含量结果有很大差异,较可信的小麦籽粒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95~0.814 mg kg-1。采样区中部为小麦籽粒镉含量较低且铅稳定剂需要量较低区域。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田块尺度下土壤镉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且土壤镉含量的空间变异导致小麦籽粒镉含量可能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污染 空间分布 稳定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环曲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牛环曲病毒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牛环曲病毒的保守区域S基因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环曲病毒的RT-PCR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仅牛环曲病毒阳性模板扩增得到698 bp大小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牛环曲病毒S基因序列(登录号:MG957145.1)的同源性为97%。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含量为1.36×10~4 copies/μL。利用该方法对采集自河南省部分地区的16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环曲病毒的检出率为9.15%(15/164)。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牛环曲病毒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牛环曲病毒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牛环曲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S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鼠源多抗的ELISA鉴定

现代食品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制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本试验采用琥珀酸酣法在DC分子上引入羧基基团,然后采用改进碳二亚胺法(EDC)将其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经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其偶联效果,以30μg/只的剂量(人工抗原)免疫4只BALB/c小鼠,并对所获鼠源多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偶联效果良好,免疫的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12800,且均有抑制效果,其中4号小鼠产生的多抗血清效果最佳,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4.75ng/mL,与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4%、3.8%、3.0%,与其他兽药及载体蛋白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3%,特异性良好。本试验成功合成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强力霉素 人工抗原 多抗血清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的选育研究

中药材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红花新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多份红花种质资源中优选出试验材料ZHH03,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高产示范,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物候期、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评价,最终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红花新品种。结果:豫红花1号在2015~2017年河南省红花区域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305.14 kg/hm~2,籽实平均产量3 442.11 kg/hm~2,分别比对照卫红花地方品种增产15.16%和18.04%,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2016~2017年河南省红花生产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为298.84 kg/hm~2,籽实平均产量为3 305.66 kg/hm~2,分别比对照卫红花地方品种增产17.82%和21.65%;在2016~2017年河南红花道地产区10亩(约6 667 m~2)高产示范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为324.30 kg/hm~2,籽实平均产量为3 395.10 kg/hm~2。种子含油量为35.0%,其药材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要求。结论:药油两用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特点,于2018年1月通过河南省中药材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审定,是河南省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红花中药材新品种。

关键词: 药油两用 豫红花1号 选育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萌芽过程中芝麻主要成分的动态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芝麻萌芽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分别测定芝麻脂肪酸、氨基酸和木脂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芝麻脂肪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萌芽时间延长,粗蛋白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粗脂肪含量从萌芽初期的58. 5%下降到96 h时的27. 2%;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萌芽6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45. 30%和0. 79%;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酸性氨基酸含量增加,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碱性氨基酸含量减少;芝麻林素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芝麻素含量在萌芽初期缓慢上升后逐渐下降;萌芽过程中,芝麻脂肪的酸价、过氧化值持续升高。上述变化规律可以为萌芽芝麻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关键词: 芝麻 萌芽 芝麻素 芝麻林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IbSSI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及瞬时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S)在植物支链淀粉的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要负责支链的延伸.前期我们从甘薯中克隆到IbSSI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发现该基因在甘薯中的表达受到外源蔗糖的诱导以及昼夜节律的调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到IbSSI基因1 811 bp的启动子序列.PlantCARE在线分析表明IbSSI启动子序列富含TATA-box和CAAT-box两个基本元件,还含有与昼夜节律、光照、蔗糖、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将IbSSI基因全长启动子及其6个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分别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CaMV 35S启动子并在本生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GUS染色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片段的启动子驱动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US)表达的能力有所差异,其中-200 bp~-369 bp区段以及-1 015 bp~-1 304 bp区段可能存在着增强转录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揭示了IbSSI基因受外源蔗糖诱导表达及昼夜节律调控的原因,并为进一步阐明IbSSI基因在甘薯淀粉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 IbSSI基因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瞬时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