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条件下豆天蛾卵的发育情况研究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豆天蛾卵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情况,分别对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以及不同产卵月份所产的豆天蛾卵的孵化率以及卵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度为20℃,湿度为50%时,豆天蛾卵孵化率为92.33%,显著高于湿度为25%和75%的孵化率(P<0.05);平均卵期为9.08 d,显著短于其他湿度条件下的平均卵期(P<0.05)。湿度一定时(50%),温度为30℃时孵化率最高,达97.00%;其次为25℃,孵化率达91.00%。豆天蛾卵在此两种温度下孵化率显著高于除20℃外的其他温度(P<0.05)。35℃下平均卵期最短,为5.32 d;其次为30℃和25℃,分别为5.45 d和5.70 d。此3种温度下的卵期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短于15℃和20℃下的卵期(P<0.05)。湿度、温度一定时,产自4、5、6、7、8月的豆天蛾卵中,6月的卵孵化率最高,达96.67%,显著高于其他4个月份豆天蛾卵的孵化率(P<0.05)。4-8月产的卵平均卵期分别为10.07、7.08、6.80、6.07 d和5.34 d。本研究明确了各因子对豆天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完善了人工养殖豆天蛾技术体系,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干燥联合膨化干燥工艺优化提高银杏脆粒酥脆质地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冷冻干燥联合膨化干燥工艺提高银杏脆粒酥脆质地及微观孔隙结构、力学特性对质地形成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分析了冷冻-气流干燥、气流-冷冻干燥、冷冻-微波干燥、微波-冷冻干燥4种冷冻干燥联合膨化干燥对银杏脆粒质地的影响及优化冷冻-气流干燥工艺,并研究了冷冻-气流干燥过程中银杏微观结构、孔隙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冻-气流干燥促使银杏脆粒获得更高的质构特性值,响应面优化获得最佳的干燥工艺为转换点水分35%,膨化温度98℃,膨化压力0.2 MPa,获得的质构特性值为2.25;与蒸煮银杏样品相比,冷冻干燥促使银杏组织形成均匀孔隙结构,孔隙率增加,弹性模量和黏性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冷冻干燥的银杏样品表现出组织绵软,结构强度不足;进一步的气流膨化干燥瞬间膨化力冲击促使银杏组织出现较大的空洞及水分迁移通道,细胞组织破坏严重,孔隙率继续增加,弹性模量下降,黏性指数增加,这是由于冷冻干燥形成较好的多孔结构,有利于气流膨化干燥时内部水分更易对物料各个部位的膨化动力冲击,促使冷冻-气流干燥银杏脆粒酥脆质地的形成。
关键词: 银杏 冷冻干燥联合膨化干燥 酥脆质地 微观孔隙结构 力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方施肥对水稻生产和经济、环境效益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州市吴中区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推行配方施肥模式是该区实现种植业肥料减量的主要手段.但是,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的制定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保障为侧重,缺少对经济、环保等多方综合性需求的回应.针对该区已沿用4a的水稻配方施肥模式,本研究设置包含配方施肥模式和常规施肥模式的缺素试验,测定水稻养分利用、农田氮磷排放、农户经费收支等指标,分析配方施肥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结果显示,现有配方施肥模式在减少养分投入的条件下仍能够保障水稻产量,且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6.35~28.59个百分点,降低氮流失量36%,减少用于肥料购置的经济投入35%,增加农户净利润2558元?hm-2,实现生产、经济和环境多方效益的兼顾.基于养分利用效率,现有配方施肥模式仍有进一步减少肥料投入的余地.为保障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建议增加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投入,且以4~5a为周期,对配方肥养分配比和配方施肥模式进行调整,构筑生产中的动态物质平衡,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雨强和植被盖度对稻田径流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明径流及养分流失特征对制定农田径流削减策略、降低面源污染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稻田径流和氮素流失对雨强的响应,分别在水稻生育前期(低植被盖度)和后期(高植被盖度)选择3个降雨强度[低雨强(SI),30 mm·h-1;中雨强(MI),60 mm·h-1;高雨强(LI),90 mm·h-1]进行了田间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径流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径流率峰值随雨强增大而增加.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率峰值分别为72.58(SI)、126.45(MI)、234.90(LI)m3·hm-2·h-1(低植被盖度)和41.94(SI)、70.02(MI)、83.30(LI)m3·hm-2·h-1(高植被盖度).径流氮素浓度在初始产流期较高,不同植被盖度和雨强下径流氮素浓度随径流时间的变化均可以用对数函数方程进行描述[Y=a-b×ln(X+c),P<0.01].与浓度表现不同,受径流率影响,径流发生后的前40 min内的氮素流失风险较高,特别是在径流发生后的20~30 min(流失率峰值时间).低植被盖度下氮素流失率更易受降雨强度影响,两种植被盖度下氮素流失率峰值分别为0.07(SI)、0.10(MI)、0.27(LI)kg·hm-2·h-1(低植被盖度)和0.05(SI)、0.04(MI)、0.06(LI)kg·hm-2·h-1(高植被盖度).因此,不同雨强下氮素流失负荷在低植被盖度条件下差异显著,且高降雨强度的氮素流失量(10.02 mg·m-2)显著高于中、低降雨强度,铵态氮(NH+4-N)是稻田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比约41%~52%).氮素流失负荷与径流发生前期(0~20 min)和中期(20~40 min)的径流率及氮素浓度密切相关.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期是稻田氮素流失的高浓度风险期,而径流发生后的20~30 min内氮素流失最快,低植被盖度下径流发生更易受雨强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猪鼻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鼻支原体是猪场感染率极高的一种支原体,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等症状。目前尚未建立标准的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也缺乏标准强毒株。本研究从某猪场发病猪的关节液中分离得到一株支原体,通过PCR检测、菌落形态观察、菌体形态电镜分析、菌株MLST分型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确认其为猪鼻支原体。为评价菌株致病性,将该分离株接种1月龄自然分娩不吃初乳猪(SF-pCD猪),试验猪在感染后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临床症状,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出现部分死亡。剖检结果显示感染组出现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及关节炎,肺部组织病理分析显示为间质增宽,无虾肉样病变。从发病猪的扁桃体、肺、心及关节积液中可再次分离到攻毒株。综上,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猪鼻支原体,人工感染猪后可出现典型的发病症状,猪鼻支原体发病模型的建立为致病机制及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豆1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常规人工杂交育种选育的新品种,母本为中黄13,父本为中3126。2017和2018年分别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9.21%;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苏豆19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41.20%,粗脂肪(干基)含量为20.07%;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00007)。平均生育期109 d,属中熟、高产淮北夏播粒用大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降解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稻麦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的降解效果,在淮河中下游砂姜黑土区,试验测试了"耕翻+旋耕+泡田"(PRP)、"旋耕+泡田"(RP)、"泡田+旋耕"(PR)三种耕作方式下麦秸在45和90 d中的降解率、组分、养分残存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并在显微条件下观察了秸秆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几种还田方式下,麦秸降解率都是先快后慢,到还田45 d时,其降解率达45%~55%,还田90d时最高降解率也不超过58.27%。2)还田时间对麦秸碳(C)、氮(N)、磷(P)、钾(K),微观凹坑径向长度(Lx)、微观凹坑轴向长度(Ly),力学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麦秸组分变化有影响。覆盖还田麦秸C、N、P、木质素、半纤维素随还田时间分别上升至其初始值的1.01~1.33、1.81~3.45、1.15~1.82、1.15~1.39、1.45~2.77倍,而麦秸K、纤维素则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4~0.11、0.77~0.95倍;Lx和Ly随还田时间变化上升至其初始值的5.65~13.60、2.48~9.18倍;麦秸剪切、弯曲及压缩强度随还田时间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7~0.34、0.26~0.58、0.43~0.76倍。3)耕作方式对覆盖还田麦秸N、P、K残存量影响显著(P<0.05),对组分变化有影响。PRP比RP、PR更能促进麦秸N、P、K、纤维素含量下降,提高木质素含量,而半纤维素随耕作方式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PRP是覆盖还田麦秸降解的较佳选择,其有助于还田麦秸力学强度下降,易引起秸秆表面崩解并形成微观凹坑,促进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9系统介导大鼠Inhba基因的编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hopchop网站对大鼠Inhba基因的第二外显子设计sgRNA位点,通过合成sgRNA寡核苷酸、酶切连接构建到px330载体,再转染px330–Inhba–sgRNA载体到大鼠L6细胞,通过T7E1酶切、T载体克隆测序来验证sgRNA编辑Inhba基因的效率.结果表明:转染pX330–Inbha–sgRNA载体后,Inhba基因的编辑区域的PCR产物能被T7E1酶切割预期条带;T载体克隆测序显示,随机选取的20个单克隆中有5个克隆在预期切割位点附近出现不同长度的碱基缺失,估测编辑效率为25%.可见,本研究设计的sgRNA能够有效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Inhba基因进行编辑.
关键词: 大鼠;Inhba基因;CRISPR/Cas9;外显子;sgRNA;基因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BobHLH121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甘蓝bHLH转录因子(BobHLH121)基因,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bHLH转录因子在甘蓝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克隆BobHLH121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预测分析,并构建pCAMBIA1300-FaFKF1-GFP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染烟草表皮细胞,观察荧光信号以确定蛋白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obHLH12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表达量.[结果]BobHLH121基因CDS长度为1367 bp,定位于C06染色体上,其编码31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4.89 kD,理论等电点(pI)为5.42,不稳定系数为52.29,疏水性平均系数为-0.733,说明该蛋白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呈酸性,定位于细胞核.BobHLH12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占30.87%)、延伸链(占9.32%)、β-转角(占2.89%)和无规则卷曲(占56.91%)组成,具有保守的HLH结构域.BobHLH121蛋白与拟南芥(NP_191768.2)、琴叶拟南芥(EFH52923.1)、亚麻荠(XP_01909381.1)、荠菜(XP_023638997.1)、油菜(CDY65446.1)、白菜(XP_009104362.1)和萝卜(XP_018442860.1)等多种植物bHLH蛋白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55.6%、54.8%、52.0%、50.3%、76.4%、73.9%和61.1%.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obHLH121与拟南芥(NP_191768.2)和琴叶拟南芥(EFH52923.1)bHLH蛋白在同一小分支上.BobHLH12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激素应答和光响应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BobHLH121基因在叶片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下同),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低温胁迫6~12 h时BobHLH12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温处理0 h(对照)显著降低,在低温处理24 h时急剧升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时间,低温处理48 h时又显著降低,表明该基因可能在低温胁迫下延迟表达.[结论]BobHLH121基因含有bHLH家族典型的HLH保守结构域序列,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可能参与甘蓝叶片的生长发育调控,且响应低温胁迫,可能在甘蓝耐寒性中发挥调控作用.
关键词: 甘蓝;BobHLH121基因;亚细胞定位;低温胁迫;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