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采用联合毒力指数法筛选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比例,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毒死蜱与醚菊酯以1∶2(质量比)混配时表现出增效作用,Illumina HiSeqTM X Ten测序获得高质量的二化螟转录组。去离子水处理与毒死蜱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与醚菊酯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毒死蜱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醚菊酯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465、392、1 874、117、25个。对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增效主要涉及的代谢过程进行通路分析,结合维恩交集法进行分析,发现解毒代谢酶可能介导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差异基因的表达量与测序数据匹配。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杀虫剂混配增效机制提供分子基础,为优化杀虫剂混配比例,建立二化螟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茎叶类蔬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系统地了解茎叶类蔬菜收获机关键技术,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从无序收获技术和有序收获技术2方面对国内外茎叶类蔬菜收获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茎叶类蔬菜无序收获技术中,国外集中式蔬菜收获技术已较为成熟,我国相关机型存在通用性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选择式蔬菜收获技术的研究尚始于起步阶段,在工作可靠性和收获效率等方面和集中式收获技术存在明显差距。2)在茎叶类蔬菜有序收获技术中,柔性夹持输送机构和有序铺放梳理装置是有序收获机的关键部件,对低损伤、低扰动柔性夹持输送和有序铺放梳理技术的研究是当前茎叶类蔬菜有序收获技术研究的重点。针对茎叶类蔬菜收获机械作业要求,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优化收获机械结构,研究具备一机兼收功能的通用型茎叶类蔬菜收获机;整合机械系统与电气控制技术,提高收获机具的自动化水平;加强成熟蔬菜有效识别定位和末端执行机构相关研究,提高茎叶类蔬菜选择式收获机工作效率;研究茎叶类蔬菜物理特性,突破低扰动切割技术、可调式低损伤夹持输送技术等有序收获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白色葡萄球菌的发现、分布与致病性
《微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银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rgenteus)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近缘新种,于2015年正式被鉴定、命名.在此之前,银白色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种内的一个远源支系.该物种绝大多数菌株分离自人体,基因组上含有大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源的毒力基因,可导致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的临床感染和食物中毒症状.因为与人类健康相关,银白色葡萄球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被报道.但是由于出现较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难以区分,银白色葡萄球菌的全球分布状况、原始生境和传播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从发现过程、分布、致病性和鉴定方法等方面综述了银白色葡萄球菌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银白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合群 施韦策葡萄球菌 临床感染 食品安全 多位点序列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单株穗数响应氮胁迫遗传位点挖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株穗数(Spike number per plant, SNPP)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单位面积穗数直接相关且对氮素极其敏感。为了鉴定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的遗传位点,促进氮高效或耐低氮的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本研究利用黄淮北片冬麦区132份小麦品种(系)在高、低氮水平共8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及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系数,结合Affymetrix Wheat 55K SNP芯片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4个位点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与单株穗数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20%~17.5%;3个位点在2个环境中与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系数显著关联,可解释11.4%~16.3%表型贡献率。显著关联位点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及分布频率表明,加强AX-108733649-2B、AX-108889870-4A、AX-111667100-5B和AX-111039914-7D位点的选择,对小麦氮高效品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单株穗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和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生—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类)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选取合适的有机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提供依据。共选取5个施肥处理:(1)CK,空白对照;(2)NPK,单施化肥;(3)NPK+SR,化肥+稻草;(4)NPK+M,化肥+商品有机肥;(5)NPK+P,化肥+猪粪。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SR、NPK+M和NPK+P处理均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P<0.05),其中NPK+P处理效果最好。与CK比较,NPK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和活化有机磷微生物的丰度(P<0.05),而NPK+SR、NPK+M和NPK+P处理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NPK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抑制作用。土壤酶的加权平均值(GMea)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评价土壤酶的总体活性。与CK相比,NPK、NPK+SR和NPK+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NPK+P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有所提高;对于土壤单一酶活性,NPK+P处理与CK比较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P<0.05),但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和土壤有机碳与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土壤pH是驱动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提高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以及调节土壤pH变化在提高甘薯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总体来说,化肥配施猪粪在培肥地力和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硫菌唑与抑霉唑混剂对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明丙硫菌唑与抑霉唑混剂对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开发防治稻恶苗病的新药剂,本研究以藤仓镰孢菌为试验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抑霉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藤仓镰孢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抑霉唑配比为1:1时增效系数为1.9778,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5%丙硫菌唑?抑霉唑WS 500倍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防效分别为91.08%、92.85%和89.52%,防效均高于4.23%甲霜?种菌唑ME 1000倍液和12%氟啶?戊?杀螟WS 1000倍液的防效,并且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5%丙硫菌唑?抑霉唑WS对稻恶苗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开发为稻恶苗病防治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3份桃种质在南京地区的需冷量和需热量研究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用不同模型估算南京资源圃103份桃种质花芽和叶芽的需冷量和需热量,筛选花芽和叶芽需冷量和需热量的最佳估算模型,探讨需冷量、需热量与开花展叶的关系。【方法】连续2 a(年)(2018年11月—2019年4月和2019年11月—2020年4月),采用3种需冷量估算模型和2种需热量估算模型对103份桃种质(南京地区)的花芽和叶芽需冷量和需热量进行估算,并对不同年际间、不同模型间、不同种质间、花芽与叶芽间、需冷量与需热量间,以及需冷量和需热量与开花期和展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0~7.2℃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为南京气候区域桃需冷量和需热量估算的最优模型。绝大部分桃种质的花芽和叶芽需冷量基本一致,仅‘帚形山桃’和‘红花山桃’2份种质的叶芽需冷量约为花芽的5倍。桃花芽需热量基本低于叶芽需热量;桃芽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与盛花期和展叶期均存在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低的种质开花展叶早;需冷量和需热量高的种质开花展叶晚。【结论】适宜南京气候区域桃需冷量和需热量估算的模型分别是0~7.2℃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103份桃种质花芽和叶芽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值范围广,分别为151~1 264 h和187~1 108 h,256~391 D·℃和267~498 D·℃;花芽需冷量与叶芽较一致,需热量则基本低于叶芽;需冷量与需热量无相关关系,二者对开花、展叶均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型干扰素产生通路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严重危害仔猪肠道健康的病原之一。用病毒感染复数(MOI)=1.0的PEDV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PEDV能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增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发现Toll样受体3(TLR3)编码基因、视黄醇诱导基因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RIG-I/MDA5)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从感染后2 h、4 h开始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感染后12 h、24 h达到最高值;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从感染后6 h开始显著升高(P<0.05),随后基本保持不变。下游接头蛋白质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质(TRIF)、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3(TRAF3)、IκB激酶ε(IKK-ε)和TANK结合激酶1(TBK1)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4 h出现显著上升(P<0.05),随后IKK-ε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8 h达到最高值,TRIF、TRAF3和TBK1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感染后12 h达到最高值。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早期无显著变化,在感染后24 h达到最高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无法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IFN-β编码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能有效抑制Poly(I:C)(聚肌胞苷酸)诱导的IFN-β产生。结果表明,PEDV能够在感染早期激活TLRs、RLRs介导的I型IFN产生通路中相关受体及接头蛋白质的基因表达,但最终能抑制干扰素产生,并能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有效增殖。
关键词: 天然免疫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小肠上皮细胞 I型干扰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低直链淀粉资源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在水稻外观品质改良的同时提高食味品质,通过对引自IRRI及中国水稻种质资源库的1000多份材料测定直链淀粉含量,并对IRRI资源测定外观品质。研究发现:目前水稻优良食味品种多数外观品质差,且"软米"标准欠缺。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分布十分宽,其中软米范围品种数量少,糯米品种较软米品种多,且分为优质糯稻与劣质糯稻两类。其他类型品种数量最多,直链淀粉含量变异最大,软米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糯稻及较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本试验通过筛选获得12份软米资源,为软米选育提供了多样化资源,并给出了一个软米判定标准。
关键词: 低直链淀粉含量 优质糯稻 酿造糯稻 优良食味水稻 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8个不同品种甘薯茎叶营养与功能成分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品种甘薯茎叶的营养与功能成分组成,本试验系统比较了58个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中的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甘薯茎叶富含粗蛋白(9.35~38.45 g·100 g-1 DW)、粗脂肪(1.36~12.30 g·100 g-1 DW)、总膳食纤维(35.30~45.0 g·100 g-1 DW)、维生素C(1.47~131.64 mg·100 g-1 DW)、β-胡萝卜素(6.75~59.35 mg·100 g-1 DW)及维生素E(0.39~23.30 mg·100 g-1 DW);湛薯01-2品种甘薯茎叶中总酚含量(21.39 g CAE·100 g-1 DW)及抗氧化活性(40.28 g TE·100 g-1 DW)最高。抗氧化活性与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为多酚类物质(R2=0.748)。本研究为甘薯茎叶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