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宁夏春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抗旱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对宁夏春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优质、耐旱春小麦品种,以宁夏灌区的20份春小麦主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不同小麦品种为副区,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穗粒数、有效穗数以及产量显著减少,其平均值分别减少了10.19%、11.01%和39.13%,但宁春39号、宁春50号、宁2038等品种的穗粒数与宁春54号、永08-1等品种的有效穗数并未减少,小麦千粒重、可孕小穗及平均穗长变化不显著。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的容重、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整体有所增加,其平均值分别增加了0.76%、14.17%、11.44%,但硬度、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及最大拉伸阻力因基因型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且最大拉伸阻力变化幅度最大,变幅在-17.72%~46.55%之间,显著增加的品种占比居多,分别是宁春4号、39号、41号、51号、54号、56号、57号、58号、60号、61号、永良15号、永08-1及永3463等13个品种。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出抗旱综合指标值排名靠前的品种有宁春54号、宁春56号、宁春39号与宁春50号等品种,且在干旱胁迫下宁春54号、宁春52号与永良15号均具有较好的产量与品质表现,该群体小麦平均产量为4 031 kg·hm-2,品质指标除稳定时间外均达到国家小麦强筋二级水平;综合抗旱评价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宁春54号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 春小麦 品种 产量 品质 抗旱性评价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伏电站建设对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光伏电站建设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境内2个建成后植被恢复时间分别为1和2年的光伏电站为对象,设置光伏板间(BJ)、光伏板下(BX)和光伏电站外(对照,CK)3个处理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采样,比较不同处理下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植被恢复1年,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为对照样地最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均为光伏电站区显著高于光伏电站外对照样地;植被恢复2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电站建设对植被群落及土壤理化特征产生影响,电站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关键词: 光伏电板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宁夏荒漠草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理石纹是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牛骨骼肌细胞与牛脂肪细胞共同发育形成.通过最大程度模拟体内肉质形成过程中牛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互作效应,建立体外两种细胞共培养体系,探究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因子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牛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利用表型鉴定法和标志基因表达谱鉴定法共同鉴定所分离细胞的纯度和分化潜能,进一步构建牛骨骼肌细胞和牛脂肪细胞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体系以及 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EdU 染色和油红 O染色等方法检测共培养条件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对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牛骨骼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2、CCNE2和CCND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此外,成脂标志基因FABP4和PPAR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另一方面,在Transwell共培养条件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CCND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CNA、CDK1和CCNE2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且成脂标志基因FABP4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PARγ、C/EBPβ和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可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 PCNA、CDK1、CDK2、CCNE2和CCND1以及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C/EBPβ和LPL的表达抑制牛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脂肪细胞 骨骼肌细胞 共培养 细胞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春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构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以宁夏历年选育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植株茎秆形态特征、穗部性状、茎秆强度及抗倒伏指数等25个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明确不同品种性状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出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构建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60个春小麦品种在茎重、茎长和抗倒伏指数表型性状上变异明显;与抗倒伏指数相关性较大的性状是第二节间抗折力、穗重和茎秆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二节间抗折力对抗倒伏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穗重和茎秆强度对抗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不一致,主要由于农艺性状之间相互影响造成;重心高度、穗重、植株鲜重、茎粗、茎秆强度、第二节间抗折力、第二节间茎长等8个性状可作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性鉴定指标。

关键词: 春小麦 抗倒伏 茎秆强度 主成分分析 评价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是苜蓿的高效传粉昆虫之一,为明确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为指导苜蓿切叶蜂的扩繁地选择及引种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当前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点,使用MaxEnt模型评估其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筛选主导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MaxEn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951,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是影响苜蓿切叶蜂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为31.4%。历史气候情景下,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和宁夏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其在全球的总适生区收缩,在中国的总适生区扩张。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高适生区分布随气候变暖逐渐北移,高适生区面积在低强迫时增加,高强迫时减小;在中国的高适生区随气候变暖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等地。【结论】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的适生区较为广泛,未来实现进一步扩繁的可能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可作为选择适宜扩繁地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在引种和本土扩繁时需加强风险评估、有害生物检疫及蜂群管理。

关键词: MaxEnt模型 独居蜂 传粉 引种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高亚麻酸突变体材料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和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胡麻高亚麻酸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引进的13份胡麻高亚麻酸突变体材料为试材,采用实验室考种和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对其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籽粒产量居前3位的是Z-M-865、Z-M-415和Z-M-215,产量分别为3569.07 kg/hm2、3406.10 kg/hm2和3326.74 kg/hm2。Z-M-865的单株结果数、每果粒数、单株产量和主茎分枝数都最高,分别为19.64个/株、8.40粒/果、0.92 g/株和7.29个/株;Z-0-300的株高和工艺长度最高;Z-M-585的千粒重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胡麻籽粒产量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参试材料的亚麻酸含量为46.06%~56.05%,亚麻酸含量大于50%的材料有6份。通过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综合分析,发现突变体材料ZM-865、Z-M-415和Z-M-350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籽粒产量表现较好,含油率高,且亚麻酸含量在50%以上,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

关键词: 胡麻 高亚麻酸 农艺性状 籽粒产量 品质性状 近红外分析技术 宁夏南部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尻链霉菌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和C. plurivorum,以及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拮抗活性、抑菌活性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观察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对平头炭疽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尻链霉菌9-13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3种病原菌平头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C. plurivor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3种大豆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56.67%~87.04%,且抑制活性与发酵液的浓度呈正相关。此外,野尻链霉菌9-13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同样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4.79%~77.80%和46.53%~58.33%。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9种供试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00%。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可以破坏平头炭疽菌菌丝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发酵液处理后平头炭疽菌菌丝表现出膜相关的红色荧光斑点。表明野尻链霉菌9-13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的生防菌株。

关键词: 大豆炭疽病 野尻链霉菌 抑菌机理 生物防治 抗性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生草条件下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果园优势功能草种类型并进行获益评价,选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苜蓿Medicago sativ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长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等4种具备潜在绿肥功能的草种以及自然生草进行果园行间长期生草处理,以清耕模式为对照,对生草试验3年后不同功能草种条件下的果树生长发育及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调查,解析不同生草品种条件对果园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综合影响。不同草种生草对苹果生长发育及病虫害的影响不同,即人工播种长柔毛野豌豆、高羊茅、黑麦草及自然生草均可促进果树生育与果实产量品质的提升,减少蚜虫、叶螨发生量,增加瓢虫、草蛉的种群数量。人工播种苜蓿则会显著抑制果树的生育,并使斑点落叶病发生率提高37.62%。果树生长发育与病虫害及天敌发生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树短枝率与捕食性天敌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2),单株产量与捕食性天敌瓢虫(R2=0.64)及草蛉(R2=0.57)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螨、蚜虫、早期落叶病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0.462<0.77);此外,捕食性天敌草蛉与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瓢虫与叶螨及蚜虫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2>0.62)。综上,果园行间播种长柔毛野豌豆能促进果树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即果树的获益程度最高,具体表现为(相较于清耕):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方面,可使短枝率提高15.91%,单果重提高12.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5.9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54%,可滴定酸含量降低21.43%,使蚜虫发生量降低36.10%,叶螨发生量降低22.46%,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果园的优势功能草种。

关键词: 果园生草 苹果 功能草种 生长发育 产量品质 病虫害 获益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田间防效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生防真菌哈茨木霉M-17研制成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以哈茨木霉M-17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筛选及配方优化,获得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其组成为20%的厚垣孢子粉、68%的凹凸棒土为载体、4%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润湿剂、7%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分散剂、1%抗坏血酸为紫外保护剂。该可湿性粉剂的厚垣孢子含量为3.1×10~8 CFU/g,润湿时间为56.5 s,孢子悬浮率为82.27%,pH为6.79,含水量为2.26%,98%能通过74μm标准筛,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并对马铃薯干腐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0.32%,增产率为19.03%。本研究为将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开发成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哈茨木霉 厚垣孢子 载体 可湿性粉剂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评价育肥滩羊饲粮均衡性及其对生长性能与消化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分析饲粮的均衡性,本试验首先运用CNCPS对7种饲粮进行评价分析,7种饲粮分别为基础原料+柠条、基础原料+黑麦草、基础原料+芦苇草、基础原料+燕麦草、基础原料+稻草、基础原料+稻壳、基础原料+玉米芯(分别对应试验1~7组);然后选择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5月龄滩羊公羊[体重为(28.31±1.49) kg]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分别饲喂7种饲粮,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与生长性能加以验证。结果表明:1)试验5组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含量最高,且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CC)含量最低,说明其碳水化合物(CHO)在瘤胃中拥有较高降解速率与利用率。试验4组快速降解蛋白质(PA)含量最高,说明其粗蛋白质(CP)在瘤胃中拥有较高降解速率,试验7组结合蛋白质(PC)含量最低,说明其CP在瘤胃中具有较高利用率。2)试验7组干物质(DM)、CP与粗脂肪(EE)的消化率较高,干物质采食量(DMI)与平均日增重(ADG)均属各组最大值。综上所述,含有玉米芯的试验7组饲粮具有较优的饲料转化率,对育肥滩羊饲喂效果最优,其次是含有燕麦草的试验4组。这说明通过高程度粉碎处理并与其他优质饲料配合使用,合理配制饲粮,可以有效利用营养成分较差的玉米芯。

关键词: CNCPS 滩羊 消化代谢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