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基于重测序鉴定SbHKT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

棉花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SbHKT基因棉花HKT-1株系的插入位点序列特征。【方法】对HKT-1株系重测序,本地BlastN比对获得插入位点处的侧翼序列,设计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特异引物验证插入位点的准确性。【结果】获得SbHKT基因插入位点处107 bp的左边界(Left border,LB)端侧翼序列HKT1_LSEQ,122 bp的右边界(Right border,RB)端侧翼序列HKT1_RSEQ;锚定基因组后显示SbHKT基因的插入引发了陆地棉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根据LB和RB端侧翼序列设计PCR特异引物扩增HKT-1株系T-DNA全长,目的条带含有完整的T-DNA骨架序列以及Sb HKT基因序列,证实HKT1_LSEQ和HKT1_RSEQ是同一个插入位点的左右侧翼序列。【结论】基于重测序技术获得了Sb HKT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的侧翼序列,建立了SbHKT基因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

关键词: 陆地棉 重测序 SbHKT 插入位点 侧翼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LPS诱导的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对LPS诱导的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用50 mg/L LPS作用细胞12 h,构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模型。分别用60,80,100 mg/L HYSA作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模型12 h,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p-p38、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LPS处理后12 h, 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p-p38、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HYSA作用后12 h, 80 mg/L HYSA处理组IL-1β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60,80,100 mg/L HYSA处理组TNF-α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HYSA作用后12 h, 60,80,100 mg/L处理组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80,100 mg/L处理组p-p3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由上可知,HYSA可以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及p-p38、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对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最佳质量浓度为80 mg/L。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炎性反应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尔豆魔芋胶的复配胶结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凝胶特性及其作用力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复配胶结合超声处理对鸡血豆腐凝胶特性及其作用力的影响,该文以持水性、凝胶强度和低场核磁性质来评价其品质优劣,并从疏水性、游离巯基含量及蛋白分子间作用力探究其凝胶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添加瓜尔豆魔芋胶的复配胶结合超声处理后,鸡血豆腐持水性提高21. 88% 、凝胶强度由1. 48 N提升至1. 80 N,疏水性显著提高(P<0. 05);低场核磁性质显示鸡血豆腐内部结合水占比90%以上,瓜尔豆魔芋胶的复配胶结合超声处理后T21弛豫时间提前了293. 90 ms,说明鸡血豆腐中的水分子结合性加强;分子作用力结果表明,鸡血豆腐凝胶形成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疏水作用力和二硫键,且二硫键的作用力远大于离子键、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说明影响鸡血凝胶的最主要的作用力是二硫键.该研究可为肉鸡养殖与屠宰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复配胶;超声;凝胶特性;分子间作用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下四个水稻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功能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盐胁迫是制约水稻生长和产量主要逆境之一,研究盐胁迫响应基因对于了解植物耐盐机理和培育耐盐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类受体蛋白激酶RLK(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s)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和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盐胁迫下四个RLK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4个RLK基因在NaCl处理下的表达变化以及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CRISPR/Cas9对4个RLK基因分别进行编辑。【结果】4个RLK基因的转录均受NaCl诱导或抑制,其中Os04g0275100基因和Os07g0541900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Os09g0353200基因主要在叶片中表达;Os01g0852100基因在根、茎、叶、叶鞘中均有表达。通过测序分别筛选到4个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耐盐性实验结果表明四个基因的突变体对NaCl的敏感程度与野生型一致。【结论】鉴定的4个RLK基因的转录受NaCl调控且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突变单个RLK基因不影响水稻的耐盐性。为进一步揭示盐胁迫下RLK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类受体蛋白激酶 盐胁迫 基因编辑 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根结线虫中国分离群体种内变异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上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种类分布以及群体变异情况,基于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图谱及SCAR分子标记技术对2017—2019年从6省19种植物根部组织分离到的40个根结线虫群体进行鉴定,针对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群体分别通过寄主鉴别法进行生理小种鉴别,利用携带Mi抗性基因的番茄进行毒力测试,对2龄幼虫的口针长度和体长进行测量,并对核糖体ITS和线粒体Nad5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根结线虫分离群体经鉴定包括38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和2个象耳豆根结线虫M. erterolobii群体;38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中有35个群体被鉴别为1号生理小种,其余3个群体被鉴别为2号生理小种;发现1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CN19可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番茄上侵染繁殖,为毒性群体,其余群体无法进行侵染和繁殖,为无毒群体。南方根结线虫群体2龄幼虫的口针长度和体长均差异较大,而不同寄主来源分离群体的ITS和Nad5基因序列也存在一定变异。基于ITS和Nad5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所有根结线虫群体归为南方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组成的2个独立分支,但不能确定南方根结线虫不同群体的分子进化与其寄主来源和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根结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种内变异 生理小种 同工酶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用药策略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水稻全生育期使用的农药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和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评估农药使用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对江苏省、江西省单季稻-双季稻种植区的农药使用情况及其在稻米和土壤的残留情况进行长期调查,对减施农药示范区和常规施药对照区的稻米和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稻田土壤进行残留监测,采用膳食暴露评估模型和生态相对风险模型(EcoRR)对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水稻上常规使用的51种农药,有4种在收获的稻米中检出,其中吡蚜酮和己唑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3.00%和28.75%,毒死蜱和戊唑醇检出率为14.29%和7.14%。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表明:稻米中残留的吡蚜酮、己唑醇、毒死蜱和戊唑醇对不同年龄人群的食用安全风险较低,减施农药仍可进一步降低膳食暴露风险。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农药残留的调查表明,有13种农药在土壤中检出,其中三环唑、己唑醇和丙环唑检出率为100%,这与其较长的半衰期、使用频率以及在前茬作物的使用有关。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减施农药能够降低稻田生态环境风险,其中穗期减少吡蚜酮的施用量对稻田生态风险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部分地区可由中等风险转变为低风险或无风险级别。生态风险贡献率分析表明:吡蚜酮的风险贡献率最高,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收获期分别为54.16%~83.68%、19.07%~84.39%和0.00%~82.32%;其次是分蘖期丙草胺、抽穗期苯醚甲环唑和收获期丙环唑的使用,风险贡献率分别为0.00%~71.50%、0.00%~68.95%和1.12%~62.24%,亦是影响稻田生态风险的关键药剂。[结论]减少关键农药品种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其生态环境风险,特别是吡蚜酮、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丙草胺的合理使用,是调控稻田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 农药 膳食暴露风险 生态风险评估 水稻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炎性模型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高效易行的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建立细胞炎性模型。分别采用组织块法、酶消化法和酶消化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绵羊的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等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PS)作用细胞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利用ELISA方法检测IL-8和TNF-α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LR-4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酶消化组织块法是最符合预期的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活力旺盛的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CK-18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β-酪蛋白基因表达呈阳性。10 mg/L LPS处理12 h的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细胞上清液中IL-8和TNF-α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TLR-4蛋白表达量升高,表明细胞炎性模型建立成功。

关键词: 绵羊 乳腺上皮细胞 分离鉴定 炎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y1B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的定点突变及生物活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t毒素的长期应用使其在害虫抗药性等方面存在生态风险,这一现状促使高特异活性和新功能Bt抗虫资源的积极开发。前期研究发现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杀虫蛋白的一个新途径。然而获得的Bt Cry1B抗独特型单链抗体C7与昆虫BBMV结合能力不高,需进一步改造提高。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对C7与稻纵卷叶螟BBMV上的受体氨肽酶N进行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并预测C7与氨肽酶N结合区域的热点残基。利用C7的热点残基构建饱和突变抗体库,并采用固相筛选方法,得到突变体Y124G。BIAcore分析表明Y124G与BBMV的结合能力增加,生物测定发现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活性提高。这为抗体分子改造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新型生物农药创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Cry1B 分子改造 定点突变 杀虫活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叶宽调控基因ZY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宽是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叶宽有助于提高光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利用水稻叶宽突变体,阐明新的水稻叶宽调控相关基因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稻叶宽发育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育种中间材料中发现的窄叶突变体zhaiye1(zy1),与野生型(WT,wild type)相比,zy1出现明显的窄叶表型,株高也出现显著降低,穗型减小,种子呈现开颖畸形。组织观察结果说明,zy1中是由于叶脉数量减少导致窄叶表型的出现。通过计算F2群体的表型分离比,发现窄叶表型显示由2个隐性遗传位点控制。图位克隆最终将突变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1染色体短臂顶端76 kb和第12染色体短臂顶端150 kb的区域内,利用测序和PCR扩增验证最终证明突变基因为Os11g01130和Os12g01120,二者为重复基因,编码一个OsWOX3A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表明,ZY1蛋白与疣粒野生稻中的同源蛋白进化关系最近。ZY1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转录组分析结果说明ZY1突变后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多个信号途径中,同时ZY1可能通过生长素信号途径调控水稻叶宽发育。综上所述,ZY1不仅调控水稻叶宽发育,而且参与水稻株高、穗型、颖壳等多个性状的发育调控。

关键词: 水稻 窄叶 图位克隆 ZY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对桃花叶物候进程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桃开花展叶先后的花叶物候进程,花芽与叶芽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对花叶物候进程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首先连续2年分别评价了99份和257份桃种质花芽叶芽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并调查了盛花期和展叶期,将所试桃材料按花芽需冷量高低分为极低、低、中和高4种类型,系统讨论不同年度不同类型桃花叶物候进程,以及各进程的花芽与叶芽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表现模式.结果 发现,极低和低需冷量桃呈现出先花后叶、花叶同放和先叶后花3种花叶物候进程,同一种质的花叶物候进程会因年度不同而改变,其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表现模式种类复杂且年度间有变动;中和高需冷量桃仅呈现出先花后叶1种花叶物候进程,其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表现模式种类简单且年度间保持不变.桃花叶物候进程与需冷量和需热量差异模式相关,并主要取决于需热量的差异.表现为无论花芽需冷量是等于、小于还是大于叶芽,只要花芽需热量小于叶芽,则为先花后叶;二者需热量相等,则为花叶同放;花芽需热量大于叶芽,则为先叶后花.结果 表明,花芽与叶芽的需热量差异是形成桃多样易变的花叶物候进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桃;花芽;叶芽;需冷量;需热量;花叶物候进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