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地点和播期对半糯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育成半糯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和南粳9108及其杂交育成的38个半糯粳稻品系为材料,通过两个地点两个播期的品系比较试验,分析了供试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测定的12个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在品系间的差异均极显著。供试品系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好,10个品系的食味值超过南粳9108,6个品系超过南粳46,晚粳类型的食味值高于中粳类型。地点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峰值黏度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较大的性状是食味值、回复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其次是外观品质、峰值时间和冷胶黏度,对峰值黏度、胶稠度和崩解值的影响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在地点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南京种植相比,泗洪种植时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增加,胶稠度则普遍下降,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多数下降以外,其余特征值多呈上升趋势。泗洪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比南京好,泗洪的食味值平均增加了7.8分。播期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糊化温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胶稠度,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回复值、食味值和峰值时间,崩解值的影响最小。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食味值在播期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大,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和消减值有升有降以外,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峰值时间和回复值普遍上升。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提高。【结论】地点和播期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半糯粳稻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都有显著影响。优质稻米的生产,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类型,并使其在最适气候与栽培条件下灌浆结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娃娃菜(Brassica campestris)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导致娃娃菜采后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以新鲜娃娃菜为试验材料,常温贮藏一定时间至发病后,选取典型软腐病病症叶片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出病原菌的相关种属。结果表明:娃娃菜软腐病病原菌株C-2和C-11菌落呈圆形,乳白色,稍凸起,菌体呈短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可在37℃和含有7%NaCl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可利用柠檬酸盐和明胶,并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甘油、半乳糖、水杨苷、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作为碳源发酵产酸;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C-2和C-11与其他的P.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Pco)菌株形成明显的Pco类群,因此,可以判断该菌株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co亚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娃娃菜软腐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处理方法对水稻种传干尖线虫控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了减少水稻种子繁殖和生产过程传播干尖线虫病风险的方法。【方法】室内试验3种常用杀线剂对离体及种子内干尖线虫的杀灭作用,并通过大田试验评价了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干热处理等种子处理方法对下代百粒种子带虫量的影响。【结果】噻唑膦对离体及种子内干尖线虫杀虫效果均能达到90%以上;温汤浸种、噻唑膦浸种和干热处理均能显著降低下代水稻种子的带虫量,其中温汤浸种和噻唑膦浸种处理种子的植株繁殖种子的百粒虫量均低于1头,干热处理的平均百粒虫量低于10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种子植株繁殖种子的平均百粒虫量(65.22头)。【结论】种子处理是高效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的方法,不同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来防治水稻种传干尖线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菌种对鸡粪原位收集发酵效果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解决中小型养鸡企业中粪污影响鸡健康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不同菌种组合、垫料组成对鸡粪原位收集发酵效果的对比,研究鸡粪原位收集发酵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原位发酵温度的区间在32~60℃。菌可乐组在不同垫料组成的原位收集中表现出发酵效果优于其他菌种组合。固氮效果最好的是A(奋肥菌)试验组。总磷富集程度最好的是C(福农)、E(菌可乐)两组分别达到31.69%和16.09%。总钾富集程度最好的是C(福农)、E(菌可乐)两组分别达到9.88%和12.84%。结果表明在原位收集中菌可乐组总体发酵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IbHKT-lik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高亲和钾转运体HKT基因具有Na+(或K+)单向运输或Na+-K+共转运作用。为了探究甘薯高亲和钾转运体HKT的离子转运情况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克隆得到1个甘薯钾离子转运体IbHKT-lik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基因序列全长为1 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IbHKT-like蛋白有2个TrkH(细菌钾转运系统Trk亚基)保守结构域,10个跨膜片段。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蛋白与旋花科的矮牵牛InHKT6氨基酸序列十分相似,相似度为90.63%。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IbHKT-like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膜,在叶绿体中存在少量分布。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bHKT-like基因的表达受到低温、干旱、高盐及过氧化氢胁迫的诱导,说明IbHKT-like基因可能在甘薯抵御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甘薯 IbHKT-like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6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甘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6在抵御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为解析甘薯耐低温机制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35S::IbMPK6-GFP重组表达载体和对照载体质粒pDMC83转化甘薯愈伤组织,根据载体上特有的GFP序列设计引物对甘薯拟转基因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通过qRT-PCR筛选表达量高的转基因株系。对非转基因植株(WT)和转基因株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恢复处理,观察处理后及恢复后的表型变化;检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生理指标;利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和氮蓝四唑(NBT)染色法观察活性氧的积累情况;分析低温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转录因子基因IbCBF3和下游基因IbCOR27的表达水平。【结果】共获得12株IbMPK6过表达甘薯株系,筛选IbMPK6表达量最高的3个过表达株系(L3、L8和L11)用作低温胁迫分析材料。低温胁迫下WT的Fv/Fm为0.50,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的Fv/Fm分别为0.79、0.79和0.80,与WT呈现极显著差异水平。温度恢复后,转基因植株中Fv/Fm恢复至低温处理前水平,而WT中Fv/Fm仅为0.70,极显著低于转基因植株。低温胁迫下,WT的丙二醛含量为0.05μmol·g-1,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中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0.02、0.04和0.02μmol·g-1,显著低于WT。温度恢复正常后,WT中的丙二醛含量为0.03μmol·g-1,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中的丙二醛含量均为0.01μmol·g-1。DAB和NBT染色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WT叶片与转基因株系叶片相比,染色较深,说明WT比转基因植株积累了更多的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和温度恢复后,转基因植株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均显著低于WT。qRT-PCR结果表明IbCBF3和IbCOR27受低温诱导表达,且在WT和转基因株系之间差异显著。【结论】过表达IbMPK6甘薯植株通过缓解光合系统和膜系统的损伤、减少活性氧的积累,提高了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IbMPK6通过调控低温通路中相关基因IbCBF3和IbCOR27的表达,参与甘薯低温信号转导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效益、磷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磷肥适宜用量及提高水稻产量效益问题,以江苏水稻‘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磷肥用量方法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磷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磷37.5 kg/hm2水稻产量最高,达到了11781.15 kg/hm2。磷肥用量在37.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水稻磷肥利用率、磷肥生理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施磷37.5 kg/hm2磷肥效率均最高。增施磷肥降低了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水稻经济效益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量超过37.5 kg/hm2经济效益下降。综合上述结论拟推荐兴化水稻生产中磷肥适用量为37.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nDel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种质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是危害中国辣椒生产的第一大病毒,创制抗性育种材料、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CMV最有效的方法。以高抗CMV材料PBC688为母本,与感病甜椒材料G29为父本杂交,通过连续自交获得F6代自交系。利用与抗性基因qCmr2.1紧密连锁的3个InDel分子标记,结合人工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对109个株系进行筛选。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携带纯合抗性片段的株系有28个,携带纯合感病片段的株系有65个,携带杂合片段的株系有16个,杂合率为14.7%。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携带qCmr2.1基因的自交系果实较小,首花节位高,花期和成熟期显著晚于感病材料G29。筛选到1份高抗CMV且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H6-223,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21个纯合抗病型对CMV表现为高抗、抗;在14个纯合感病型中,13个株系表现为感病,1个株系表现为中抗;9个杂合型株系的抗病性出现分离,表现为抗、中抗;3个在分子标记间出现重组的自交系中,H6-223表现为高抗,另外2个表现为中抗。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个InDel分子标记可以辅助创制辣椒抗CMV种质,创制的高抗CMV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H6-223可进一步用于辣椒抗CMV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草莓新品种紫金粉玉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金粉玉是由优良红花品系08-1-N-5与早熟大果白花品系09-8-S-9杂交选育出的早熟红花草莓新品种。花色粉红,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质量16.85 g,果面红色、平整。果实风味酸甜,香气佳,全年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0.05%,果实硬度高,为2.17 kg·cm-2。在江苏南京地区,9月上旬定植,11月下旬成熟,抗炭疽病、白粉病和蚜虫等,连续开花结实性强,产量达21.34 t·hm-2,鲜食观赏兼用。适合在长江流域草莓产区及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设施观赏化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水热炭及其改良产物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热炭的酸性特性及材料吸附性质为其稻田回用及氨挥发损失控制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稻田环境损失控制,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通过土柱模拟试验,考察了麦秸水热炭(WHC)及其水洗改良产物(W-WHC)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水热炭及其改良产物稻田回用能够增加水稻产量,低量添加(0.5%)的增产效应高于高量添加(1.5%)处理.低量添加下,WHC和W-WHC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处理(CKU)增加17.16%和20.20%.结果同时表明,除W-WHC低量添加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与对照相当,水热炭及其改良产物添加均能够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其中,WHC低量添加和W-WHC高量添加处理的稻田氨挥发损失显著低于CKU处理,NH3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1.01%和17.40%.阶段氨挥发损失结果分析表明,水热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控制效应主要集中在蘖肥期和穗肥期,水热炭添加后蘖肥期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变化和穗肥期田面水p H的改变是秸秆水热炭添加后稻田氨挥发控制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说明,适宜用量下小麦秸秆碳化还田可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是一种适于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