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光质LED光照对草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分支与生物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索LED光源在草菇栽培上的精准化应用,为工厂化草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草菇V23为材料,设置LED光质6个处理:对照白光(CK)、红/蓝=1:1、红/蓝=1:2、红/蓝=2:1、单红光、单蓝光,研究不同光质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红光与蓝光的比为1:1菌丝长势表现为较强,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明显.不同LED光源的光质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很大,从结果可以看出,红蓝光比例为1:2对菌丝的生长有显著(P<0.05)的作用,并且持续保持领先有促进作用,其次是红蓝光比例为1:1,并且LED光源的光质对菌丝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前期,到菌丝后期作用不大.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最大的是红/蓝光的比例分别为1:2和1:1,其分别比CK提高了28.29%和19.97%,呈极显著(P<0.01)差异;同时菌丝分支距离相对较小,分别比CK的菌丝分支距离减少了16.03%和15.13%,整体表现菌丝浓密,且长势相对较强.
关键词: LED光源;光质;草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菌丝分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天蛾越冬幼虫滞育解除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豆天蛾Clanisbilineatatsingtauica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越冬,为探明豆天蛾滞育解除的机制。【方法】本研究设置4个不同温度梯度,在恒湿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处理下豆天蛾滞育持续时间、化蛹及羽化的差异。【结果】温度对豆天蛾滞育解除存在一定影响。随着温度升高,豆天蛾滞育持续时间和蛹期逐渐缩短,在35℃条件下滞育持续时间和蛹期最短,分别为(34.4±0.3)d和(6.7±1.2)d;而化蛹率、蛹重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在25℃时,化蛹率最高为(80.60±0.26)%,在30℃时,蛹重最大为(4.21±0.07)g/头。豆天蛾成虫羽化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25℃条件下,单雌产卵量最大,达到(204±9)粒。本室内条件下,豆天蛾滞育解除的有效积温为1111.1日·度。【结论】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最有利于豆天蛾滞育解除后的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8份紫肉甘薯品种资源花青苷组分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紫肉甘薯中花青苷的组分构成及多样性分布,以来自国内外多家培育单位的68份紫肉甘薯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了6类共计68种花青苷的含量。结果表明,6类花青苷中,矢车菊类和芍药类花青苷的含量较高,分布范围较广,天竺葵类花青苷的含量整体最低,分布范围最狭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花青苷的总含量和矢车菊类、芍药类及矮牵牛类花青苷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8份紫肉甘薯品种资源被聚为6个类群,其中第II类群6类花青苷的含量均较高,第IV类群各类花青苷的含量均较低。68种花青苷在68份紫肉甘薯品种中的检出情况表明,有7种花青苷能够在全部的紫肉甘薯品种中检出,10种只能在少于50份的材料中检出。68种花青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每类花青苷中均有几种花青苷的含量相等或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通过对紫肉甘薯品种资源花青苷组分构成及多样性的分析与评价,筛选出6类花青苷含量较高的紫肉甘薯品种3份,单类花青苷含量较高的品种7份,为优质甘薯的推广和后续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紫肉甘薯 花青苷 保健价值 矢车菊素 芍药素 天竺葵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尾突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耐药致病菌的频繁出现,噬菌体作为新型抗菌手段而成为研究热点。噬菌体尾突蛋白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负责识别宿主受体,而且具有解聚酶或糖苷水解酶的抑菌活性。目前揭示噬菌体尾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进展增多,了解噬菌体尾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明确噬菌体的多样性和生命复制循环过程,更好地应用和开发噬菌体相关抗菌制剂。本文就噬菌体尾突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从尾突蛋白的角度加深对噬菌体的生物学认识。
关键词: 噬菌体 尾突蛋白 耐药性 抗菌蛋白 解聚酶 识别 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卵黄原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草地贪夜蛾生殖关键基因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Vg基因在不同性别、发育阶段及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利用体视镜解剖观察不同日龄雌成虫的卵巢发育进度,分析其与Vg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Vg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5 72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 250 bp,编码1 749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199.23 kD,N端前15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基于鳞翅目昆虫Vg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草地贪夜蛾Vg与斜纹夜蛾S. litura的Vg亲缘关系最近。草地贪夜蛾Vg基因在雌成虫脂肪体中特异性高表达,在雄成虫及雌成虫卵巢和表皮等其他组织中微表达;Vg在幼虫和化蛹初期表达量极低,从化蛹第8天起微弱表达,进入成虫期后表达量迅速上升,于羽化第4天雌成虫中达到表达峰值,随后降低。草地贪夜蛾Vg在卵巢的乳白透明期和卵黄沉积期上调表达,在成熟待产期达到峰值,进入产卵盛期及末期后表达量快速下降,表明草地贪夜蛾Vg在雌成虫期的表达动态与其卵巢发育进度紧密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屎肠球菌噬菌体vB_EfaS_29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随着屎肠球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亟需筛选获得新的、裂解效率高且遗传背景清晰的裂解性噬菌体,丰富噬菌体资源,为噬菌体疗法提供可用的菌株。【目的】从江苏省南京市西岗奶牛场粪便样品中分离出一株裂解性屎肠球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分析基因组学特征。【方法】通过双层平板法对其进行纯化,观察噬菌斑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一步生长曲线、pH耐受性、温度耐受性以及最佳感染复数,对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离并纯化的一株裂解性屎肠球菌噬菌体命名为vBEfaS29,其噬菌斑圆形透亮,外周无晕环。该噬菌体头部呈二十面体,头部直径约52.4 nm,尾长约157.1 nm,为长尾噬菌体科。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最高耐受温度为70℃左右,当pH值在6.0-9.0时其效价稳定。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其潜伏期为10 min,暴发期约为50 min,暴发量为80。基因组全长41 014 bp,GC含量为34.99%,共有6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36个被注释出已知基因,基因组中不含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整合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以裂解酶编码氨基酸为靶标对比,该噬菌体与GenBank上的粪肠球菌噬菌体vBEfaSDELF1相似性大于99%,但是以噬菌体衣壳蛋白编码氨基酸为靶标比对发现,该噬菌体肠球菌与其他噬菌体遗传距离均较远。【结论】分离出一株裂解性屎肠球菌噬菌体,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为噬菌体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根际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及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根际是水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本试验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小麦轮作区水稻非根际和根际区土壤SMBC和SMBN对麦秸还田与氮肥配施的响应规律开展研究。基于盆栽模拟试验,采用根际袋法研究了不施加秸秆+不施加氮肥(CK)、麦秸直接还田(SN0)、麦秸与低量氮肥配施(SN1)、麦秸与高量氮肥配施(SN2) 4种模式下,两种类型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 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和非根际S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3%和48.1%,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分别显著提高95.7%和75.4%。与SMBC不同,与CK相比, 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SMBN含量变化不显著,非根际显著降低19.9%;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土SMB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5%和49.0%。与SN0相比,低量氮肥施用(SN1)显著提高了高砂土根际区和黄泥土非根际区SMBC含量,提高比例约5.1%和11.1%,同时SN1处理也显著提高了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17.3%和9.8%,黄泥土提高36.1%和68.9%;随着施氮量增加,与SN0相比,高量氮肥施用(SN2)显著提高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8.58%和13.5%,黄泥土提高25.6%和232.9%。综合分析认为,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都可以有效提高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从而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于提高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稻田 非根际和根际 微生物量碳氮 麦秸还田 氮肥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与纳米碳对模拟植被缓冲带截留氮、磷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城市非点源污染是城市地表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河岸植被缓冲带(以下简称缓冲带)是截留地表径流污染入河的有效措施。通过模拟实验法,利用土壤、植物(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 L.))、生物炭与纳米碳构建缓冲带,对比不同添加量的生物炭与纳米碳对缓冲带拦截模拟径流入渗速率和模拟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0%(质量分数,下同)生物炭添加量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对T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1.70%、97.50%;添加15%生物炭时累积拦截TN量最高,为322.56 mg。纳米碳由于堵塞土壤孔隙明显降低了模拟径流在基质中的入渗速率,不利于对模拟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缓冲带对模拟径流所携氮、磷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的吸附、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的贮存和促进利用等;添加15%与20%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量,促进植被生长和吸收养分,使得缓冲带植被吸收氮、磷成为模拟径流中氮、磷去除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将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数据参考,对减轻城市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虾生态种养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生态种养 栽插密度 优良食味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空诱变对大葱和洋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太空诱变对大葱和洋葱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经太空诱变的大葱和洋葱种子及未经诱变的种子(对照)为材料,采用实验室与穴盘育苗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空诱变对大葱和洋葱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发芽时间分别较对照提前24 h和12 h,发芽率分别较对照低11.5个和9.0个百分点,穴盘出苗率分别比对照低9.1%和12.4%,芽鲜重、胚根长等萌发时期生长指标比对照有所提高.太空诱变对大葱和洋葱幼苗生长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苗高、假茎粗、幼苗根数、幼苗根长、幼苗根粗、全株鲜重等生长指标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此外,太空诱变增强了大葱和洋葱叶片保护酶的活性,提高了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综上,太空诱变处理能有效影响大葱和洋葱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为葱属蔬菜育种提供新途径和新种质.
关键词: 大葱;洋葱;种子;太空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