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生物复合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金属离子/簇和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在催化、传感、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和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金属有机骨架具有超大孔容、高比表面积、多样性结构组成等优势,使其可作为固定载体保护生物活性物质免受外界不良微环境的影响,包括高温、高压、有机溶剂等,从而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抗逆性。文中从金属有机骨架作为保护层提高不同种类生物活性物质抗逆性的角度进行了综述,并贯穿介绍了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生物复合物的合成策略,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生物复合物的实际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规律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种植制度对该地区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方法】以四川省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镰刀菌烯醇(fusarenone20X,4ANIV)等5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为主的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玉米-小麦套作、水稻-小麦轮作及水稻-再生稻等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结果】(1)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种类以NIV为主,NIV含量显著高于3ADON、15ADON及4ANIV(P<0.05),但与DON没有显著差异(P>0.05);(2)小麦样品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3ADON+15ADON+NIV+4ANIV,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样品(P<0.05);(3)绵阳、德阳和资阳小麦中tirchothecenes含量不仅显著高于当地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而且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的小麦、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4)种植制度对2019年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影响显著,水稻-小麦轮作方式下的小麦样品中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小麦套作方式下小麦样品(P<0.05),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会显著增加再生稻中trichothecenes含量(P<0.05)。【结论】四川省小麦、玉米和水稻主要毒素污染种类为NIV毒素;通过适当调整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制度,如减少水稻-小麦轮作或再生稻种植面积,将有助于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RIL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粒型QTL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粒型是与产量直接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挖掘新的水稻粒型相关基因,对揭示水稻粒型调控的遗传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水稻粒型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以极端粒型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以及杂交构建的18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亲本和RIL株系进行深度测序.统计186个RIL基因型数据,利用滑动窗法(SNP/InDel数目为15),将窗口内SNP/InDel信息转换成窗口的基因型,预测染色体上的重组断点构建RIL群体的BinMap遗传图谱,结合2年的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的表型数据,运用QTL IciMapping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RIL群体的4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构建了一张包含12 32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各染色体Bin标记数为763-1 367个,标记间平均物理距离为30.26 kb.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4个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近正态连续分布,且2年间的变化趋势相似,符合QTL作图要求.2018年对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40个粒型QTL,其中,粒长12个,粒宽9个,粒厚8个,千粒重11个,2019年对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进行QTL分析,检测到56个籽粒相关的QTL,粒长15个,粒宽11个,粒厚13个,千粒重17个.分析定位到的96个粒型QTL位点,连续2年都能检测到的QTL位点有11个,其中7个为已克隆的粒型基因位点,4个为未知的新位点,分别分布于第1、3、4、5染色体上,分别为粒长qGL-1-2和qGL5-2、粒厚qGT-3-2、粒宽 qGW-4-1.[结论]构建了一张包含12 328个Bin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解析大粒粳稻资源的粒型基因,获得了 qGW-4-1、qGL5-2、qGT-3-2、qGL-1-2等4个新的粒型QTL,可用于后续粒型调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研究.
关键词: 水稻;Bin图谱;粒型;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氏杆菌糖酵解酶的黏附作用研究
《微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氏杆菌(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疫病(巴氏杆菌病),同时也引起人类感染发病。【目的】研究巴氏杆菌糖酵解酶对宿主细胞(兔肾细胞)和两种常见分子[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Plg)]的黏附作用。【方法】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糖酵解酶进行表达并纯化及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菌体表面蛋白定位检测、黏附与黏附抑制等实验探究巴氏杆菌糖酵解酶的黏附作用。【结果】菌体表面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除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外的7个糖酵解酶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表面存在。这7个糖酵解酶均能黏附兔肾细胞,但仅有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多克隆抗体能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宿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ar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9个糖酵解酶均能结合宿主Fn和Plg。招募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磷酸葡萄糖异构酶、醛缩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抗体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结合Fn和Plg都有抑制作用,磷酸果糖激酶、丙糖磷酸异构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激酶抗体仅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结合Fn或Plg有抑制作用。【结论】多杀性巴氏杆菌糖酵解酶成员葡萄糖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醛缩酶、丙糖磷酸异构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在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宿主细胞或分子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的完成将加深巴氏杆菌病分子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标识筛选、新型疫苗创制和药物靶标筛选等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巴氏杆菌 糖酵解酶 黏附 纤维连接蛋白 血浆纤维溶解酶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鉴别RHDV与RHDV2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操作简便、易于判定的鉴别检测兔出血症病毒(RHDV)与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选择RHDV与RHDV2 VP60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保守区域设计了3对引物,经荧光定量PCR扩增比较,筛选出1对引物,对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RHDV与RHDV2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且基于RHDV较RHDV2扩增产物熔解曲线Tm值高1.57℃~2.74℃,能够达到鉴别检测的目的。特异性试验显示,该方法仅对RHDV和RHDV2检测为阳性,对猪瘟兔化弱毒、兔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魏氏梭菌、波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特异性强。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对RHDV与RHDV2 VP60基因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101拷贝/μL,敏感性高;重复性试验显示,RHDV VP60基因质粒标准品批内和批间Cp值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91、3.60,Tm值最大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72、0.48;RHDV2 VP60基因质粒标准品批内和批间Cp值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90、3.93,Tm值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29、0.17,均小于5%,重复性好。采集RHDV AV34株感染病死兔的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心肌组织、内皮组织、口鼻粘液、肌肉组织、肛门排泄物、尿液等组织样品,进行病毒组织分布与排毒的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样品均为阳性,表明病毒在体内分布广泛,病毒可通过口鼻分泌物及粪尿排泄物排出。利用该方法检测临床肝组织样品,结果显示,RHDV AV34标准株阳性肝组织与14份RHDV临床肝组织样品、RHDV2分离株SC2020/04感染样品均为阳性,而常规RT-PCR方法对其中1份RHDV临床肝组织样品检测为阴性,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3.3%。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够鉴别检测RHDV与RHDV2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开展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兔出血症病毒2型 荧光定量RT-PCR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粉剂的制备及抗逆性与稳定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养殖业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我国正在全力推进"减抗、限抗、禁抗"战略。新型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当前养殖业的重要需求。噬菌体因其能有效裂解细菌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噬菌体作为活体微生物,在保存和使用时存在稳定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目的】制备噬菌体粉剂,提高噬菌体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为噬菌体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大肠杆菌噬菌体BpEP4,采用嵌段式聚醚F-68包被噬菌体,然后负载于脱脂米糠制得噬菌体粉剂,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粉剂的噬菌体效价,研究其耐高温性能、pH稳定性与常温保存稳定性。【结果】噬菌体粉剂可以在100℃保持噬菌体的活性,pH耐受范围为2.0-12.0。常温下保存3个月噬菌体效价无明显降低。【结论】粉剂显著提高了噬菌体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预冷及不同流通方式对上海青货架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真空预冷及不同流通方式对上海青(Brassica rapa L. ssp. chinensis)货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青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真空预冷(以不进行预冷为对照)后在常温((20±1)℃)或低温((4±1)℃)条件下流通,然后进行常温((20±1)℃)模拟货架,测定流通和货架期间上海青外观品质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真空预冷可以维持上海青良好的货架品质,与常温流通相比,低温流通可以明显减缓上海青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酸含量的下降,抑制亚硝酸盐的积累。结论:真空预冷及低温流通可以更有效地保持上海青在流通和货架期间的品质,抑制亚硝酸盐的积累,从而延长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麦35高产高效增密减氮途径及其碳氮代谢调控机制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增密减氮栽培途径的可行性及其碳氮代谢调控机制,于2019-2020年以徐麦35为材料,设置不同密肥组合,研究增密减氮对产量和氮效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施氮量,徐麦35的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PFP)、氮素生理效率(PE)、氮收获指数(NHI)均显著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碳氮比(C/N)与产量、NAE、PFP、PE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240×104·hm-2~300×104·hm-2、施氮量180 kg·hm-2时产量可达到8 500 kg·hm-2以上,高于180×104·hm-2和270 kg·hm-2密肥组合下的产量水平。同时,NAE、PFP、氮肥吸收效率(RE)、和PE分别提高了62.1%~67.9%、57.6%~59.1%、5.1%~14.4%和41.6%~59.4%。返青期施用控释肥(A1)较拔节期施用尿素(A2)的氮肥吸收效率平均提高了6.8%,有利于实现江苏淮北麦区节本增效绿色轻简化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猪瘟病毒亲核结构蛋白p10可溶性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亲核结构蛋白p10, IPTG诱导可表达可溶性重组蛋白p10,分子量约为30 ku。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获得重组蛋白p10,且重组蛋白可与ASF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将纯化后的p10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分离血清并分析其反应特异性。ELISA检测结果表明,使用重组蛋白p10包被时,所得兔抗血清的效价可达1∶204 800;使用ASFV病毒裂解物包被,所得兔抗血清的效价可达1∶400;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同时与原核表达和ASFV全病毒蛋白反应。IFA检测结果进一步印证多克隆抗体能与ASFV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该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和特异性。综上所述,重组p10蛋白和多克隆抗体可为后续建立针对ASFV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亲核结构蛋白p10 可溶性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家兔呼吸道致病菌多重PCR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家兔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rodetella bronchiseptica)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rcsA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flaA基因,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能同时扩增4种家兔呼吸道致病菌核酸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4种家兔呼吸道致病菌的核酸,而对兔出血症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奇异变形杆菌与肠炎沙门菌无特异性扩增条带,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2.5×10-1,2.5×100,2.5×10-2,2.5×10-2μg/L。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并且特异地鉴别4种细菌病原的单独或混合感染,与单一PCR检测方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的建立为家兔呼吸道疾病临床鉴别诊断和4种细菌病原的分离鉴定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兔呼吸道疾病 多重PCR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