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弯孢病病原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玉米弯孢病菌的鉴定、区域发生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等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玉米弯孢叶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引物、dNTPs、Taq酶、Mg~(2+)的用量,并确定每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1.6μL(25 ng/μL)、引物1.4μL(5μmol/L)、dNTPs 0.25μL(2.5 mmol/L)、Taq酶0.4μL(2.5 U/μL)、Mg~(2+)0.8μL(25 mmol/L)、10×Taq Buffer 2μL、dd H2O 13.55μL。在该体系下选用3个玉米弯孢病菌的全基因组DNA,分别对52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16条多态性高、扩增稳定的ISSR引物。玉米弯孢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进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覆膜旱作是节水稻作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需另外考虑覆膜的增温效应和根系层土壤水分布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该文借鉴部分旱地作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原CERES-Rice模型中的积温和土壤温度、蒸发和土壤水分胁迫等模拟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进一步通过2个水稻生长季的田间试验予以验证。试验于2013、2014年在湖北房县进行,共涉及淹水(对照)、覆膜湿润栽培和覆膜旱作共3个水分处理,采用原模型和改进模型分别对2个生长季、2个覆膜处理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及产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原CERES-Rice模型难以准确刻画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经改进后,模拟效果大大改善,可有效反映环境变化(水分、温度)对覆膜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和产量形成,维持生育期与产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覆膜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基本满足要求,其均方根差≤1.54 m~2/m~2、相对均方根差≤27%、建模效率≥0.85;对覆膜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变化过程的模拟也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均方根差和相对均方根差分别小于1 490 kg/hm~2、16%,建模效率则高于0.95。总体而言,经改进后的CERES-Rice模型基本可满足要求,较好地用于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数值方法 覆膜旱作水稻 CERES-Rice模型 水稻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分类中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分类研究从1729年米凯利首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真菌,提出真菌分类检索表而开启。现在真菌分类方法比较多,近年来真菌分类学中引入了多种新兴的科学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真菌分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真菌分类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符合客观实际的自然分类系统的建立[1]。用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来探索真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各级分类阶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的应用越来越多,弥补了传统分类学研究的不足,从而促使人们对真菌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的认识更接近客观实际,为真菌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下面将简要介绍目前应用于真菌分类学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枸杞花色苷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黑枸杞花色苷(black wolfberry anthocyanins,BWA)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受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BWA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连续灌胃30 d后,除空白组外,均给予体积分数56%乙醇溶液16 m L/kg灌胃,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在模型建立12 h后,脱臼处死,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肝组织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显示,BWA可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活性及TNF-α、IL-6水平(P<0.05);降低肝组织中MDA水平(P<0.05),提高SOD活性及GSH水平(P<0.05)。BWA对酒精诱发的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蔗糖合成酶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是蔗糖代谢的关键酶,在植物的代谢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以谷子基因组数据库为平台,借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谷子SiSuS基因家族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谷子的SiSuS基因家族包括9个基因,它们不均匀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该家族氨基酸序列长度为809~1 088 aa,外显子数目为10~16个,大多数蛋白质为弱酸性。谷子SiSuS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个保守基序;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谷子、水稻、高粱SiSuS蛋白聚在一起。
关键词: 谷子 蔗糖合成酶 SiSuS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蛋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蚁象对不同甘薯品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嗅觉反应
《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对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顶空气体采样法收集5个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通过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候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5个甘薯品种茎叶的嗅觉反应。【结果】5种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所差异。7种候选挥发物(罗勒烯、柠檬烯、壬醛、β-石竹烯、葎草烯、法尼烯和乙酸-顺-3-己烯酯)均引起甘薯蚁象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其中,雌虫对柠檬烯、壬醛和β-石竹烯的反应相对值较大;而引起雄虫反应相对值较大的挥发物为罗勒烯、柠檬烯、葎草烯。在趋向行为反应中,柠檬烯和壬醛对甘薯蚁象雄虫的吸引作用高于对照,而雌虫对葎草烯、柠檬烯有极显著的趋向选择。甘薯蚁象成虫对5种茎叶的反应率为40.90%~65.21%,且5个甘薯品种的茎叶挥发物均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结论】甘薯蚁象雌、雄成虫对甘薯植物挥发物具有不同的EAG及趋向行为反应,气味化合物柠檬烯与甘薯蚁象偏爱选择密切相关。
关键词: 甘薯蚁象 寄主植物 甘薯 植物挥发物 EAG反应 嗅觉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最高防效为63.83%,挽回产量14.52%。两种药剂对弯孢叶斑病的最高防效都在60%以上,挽回产量最高达11%,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为29.91%。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玉米 玉米小斑病 南方锈病 弯孢叶斑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的适宜冬前积温,2011-2014年度在河北藁城设置4个播期(10月5日、10日、15日和20日)以形成不同的冬前积温,通过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研究了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晚熟品种冀麦585和金禾9123,中早熟品种衡4399和中麦155)的产量和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前积温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在品种间差异明显。4个品种中,中麦155对冬前积温较敏感,冬前≥0℃积温高于510℃时有利于其高产,且10月10日前播种还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利用率(RUE);金禾9123、冀麦585和衡4399对冬前积温反应较迟钝,冬前≥0℃积温高于338℃时有利于其高产,且10月15日前播种可获得较高的RUE。小麦10月10日播种可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过早和过晚播种对LAI提高不利。10月10日前播种的小麦生育中前期生长速率(CGR)较高,10月15日之后播种的小麦生育后期生长速率较高。晚播(10月15日)后生育中后期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更快的CGR可部分弥补因晚播生长不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因此,在冀中南区,迟钝型品种推荐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敏感型品种为10月5日至10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