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我国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上海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时间分布、学科、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对我国乡村振兴学术研究现状、前沿与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表明,我国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且涉及学科繁多,产出文献大多发表在社会学类、农业经济类期刊,学者间的合作多数为同一机构的内部合作,跨机构的外部合作较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知识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我国消费水平呈缓慢提升之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缓慢是原因之一.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结合第二次、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厘清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十年来,金山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中有升,但农村内部仍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主要原因是受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基础设施、村庄服务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的目标,需进一步发展村庄经济、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这也为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普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水稻产业发展思考与对策研究

作物研究 2021

摘要:总结上海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优质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主要任务,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聚焦产业关键问题,解决产业主要技术需求,将郊区稻田生态价值融入稻米品牌价值,最终实现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 水稻;产业;发展对策;上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蛹虫草菌糠体外抑菌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21

摘要:研究优化了一种适用于判断食用菌抑菌效果的方法.在5种食用菌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得到蛹虫草抑制大肠杆菌的效果最好.同时进一步采用NKA-II大孔吸附树脂对蛹虫草菌糠提取液进行分离,探究菌糠中的有效抑菌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分中,95%乙醇洗脱组分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可达94.01%.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虫草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蛹虫草菌糠各组分的抑菌效果与虫草素含量呈正相关,虫草素为菌糠中主要抑菌成分之一.

关键词: 食用菌;蛹虫草菌糠;吸附分离;抑菌;虫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水稻叶片磷素含量估算

农业机械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获取水稻叶片磷素含量信息,采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仪获取水稻冠层高光谱影像,并采样检测叶片磷素含量(质量分数)(Leaf phosphorus content,LPC)。分析了水稻LPC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上的光谱特征,使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对磷素敏感的特征波长,通过任意波段组合构建并筛选与磷素高度相关的光谱指数,基于特征波长反射率和光谱指数建立水稻LPC的估算模型,利用最佳模型对高光谱影像进行反演填图,得到LPC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LPC与462~718 nm范围内光谱反射率显著负相关,负相关最大处相关系数达到-0.902; LPC的特征波长为670、706、722、846 nm,基于特征波长、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LPC估算模型精度最高,验证R2达到0.925,RMSE为0.027%;在任意波段组合构建的3种类型的光谱指数中,NDSI(R498,R606)、RSI(R498,R606)和DSI(R498,R586)与LPC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915和0.938;基于3个光谱指数、使用神经网络构建的LPC估算模型精度较高,验证R2为0.885,RMSE为0.029%;对各生育期水稻LPC空间分布的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相一致,说明利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可以实现田间水稻LPC的快速无损监测。

关键词: 无人机 高光谱影像 水稻 叶片磷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S-SPME-GC-MS法分析春生田头菇子实体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春生田头菇具有独特的香味风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春生田头菇子实体菌盖和菌柄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从菌盖和菌柄分别鉴定出48种和47种化合物,其中16种为相同物质,占挥发性物质的20.25%。主要以烷类、酮类、酯类和酸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十甲基环五硅氧烷、2-甲基-3-庚酮、丙位壬内酯、3-羟基扁桃酸乙酯和苯乙酸为菌盖和菌柄共同含有且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对春生田头菇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田头菇中活性物质提供支撑。

关键词: 春生田头菇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杂交粳稻研究与产业发展对策

作物研究 2021

摘要: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发展杂交粳稻对于满足粳米供应,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杂交粳稻研究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因素,概述了上海杂交粳稻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上海杂交粳稻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杂交粳稻;产业;发展对策;上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毒物兴奋效应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以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为表征的双相剂量效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广泛存在。根据测试终点的不同,hormesis可被绘制成倒"U"型或"J"型曲线,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因内稳态受到干扰而引起过度补偿的生物学效应。蚯蚓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对改良土壤结构功能、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均有积极有益影响。同时,蚯蚓作为毒理学研究中的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针对蚯蚓horme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毒物兴奋效应 污染物 蚯蚓 剂量-反应关系 测试终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nDel标记分析中国香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5个香菇菌株重测序,以香菇L808-1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基因组,分析了这些菌株中插入/缺失(In Del)标记位点在香菇基因组10条染色体上的分布,并筛选了插入/缺失碱基数≥15的位点,合成了449对In Del标记引物。经过PCR和电泳检测,其中237对引物条带清晰。最终筛选出107个PIC≥0.3的标记作为核心In Del标记对来自国内的44份香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显示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各自聚为一支,所选香菇菌株间存在明显的群体分层。群体结构分析显示香菇种质资源可分为4个亚群,主成分分析显示香菇菌株之间的位置及距离与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相符。香菇In Del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为香菇核心种质的构建和种质资源育种引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香菇 重测序 InDel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性L-抗坏血酸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氧化还原体系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不同培养时期的斑玉蕈菌丝中添加外源L-抗坏血酸,探究外源L-抗坏血酸对斑玉蕈产量和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氧化还原体系(抗氧化物质、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以工厂化生产的斑玉蕈菌株作为研究材料,将培养时间为40和120 d的菌丝搔菌后,处理组分别添加15 mL 400 mg·L-1L-抗坏血酸(AsA)。空白对照组则添加15 mL蒸馏水。测量斑玉蕈子实体的产量和斑玉蕈恢复期(H-M)、转色期(H-V)、原基期(H-P)和成熟子实体期(H-F)的抗氧化物质、活性氧含量,分析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培养40 d时,外源添加400 mg·L-1 AsA处理组斑玉蕈产量为每瓶104.01 g,比对照组增加10%;培养120 d时,处理组斑玉蕈产量为每瓶278.49 g,比对照组增加5%。外源添加AsA能调控斑玉蕈内源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培养40 d H-V的内源AsA和GSH含量与120 d的H-M内源AsA和GSH含量均显著提高;培养120 d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比40 d高。培养120 d菌丝中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比40 d高。外源添加的AsA在调控40和120 d的作用时期也不一致,其对40 d的子实体在发育后期(H-P和H-F)作用显著,而对120 d的子实体则在发育早期(H-M和H-V)作用显著;其对抗氧化酶的作用时期和活性变化也不同,其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差异最大,即在40 d GPX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在120 d GPX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外源添加AsA能调控斑玉蕈内源AsA的分泌规律,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活性氧累积和脂质过氧化,从而增加子实体产量。

关键词: 斑玉蕈 L-抗坏血酸 氧化还原体系 子实体发育 抗氧化酶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