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砂壤质潮土定位试验30年的肥效演变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建立于1980年的砂壤质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30年的肥效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玉米历年产量顺序基本趋势为NPK>NP>N>CK;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均高于相对应的化肥,且稳产性好。单施化肥前3年,氮肥养分效率明显,磷、钾肥效果不明显,3年后氮效下降,而磷、钾效上升;磷肥连续施用有明显的残效迭加效应,比一次足量施用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且小麦的磷肥肥效高于玉米;砂壤质潮土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配施有机肥后肥效明显下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肥效随N、P、K配合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长期施用有明显的后效。养分供应不协调会引起作物缺素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以致减产。

关键词: 砂壤质潮土 定位试验 肥效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基于自适应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福建省划分为3个稻区,共选取17个样点和9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首先,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B2、A1B三种方案和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了研究区域两个时段(1961—1990年,2021—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然后,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模型,模拟分析了福建省各稻区在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并认为这是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的结果;接着,以调整后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作为CERES-Rice模型新的输入,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次进行模拟试验,最后得出未来经过自适应调整后的水稻产量、稳产性以及全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A2、B2、A1B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经自适应调整后,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提高了15.9%、18.0%和19.2%,后季稻依次提高了9.2%、7.4%和7.4%;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依次提高了21.2%、20.5%和18.9%,后季稻依次提高了14.7%、14.8%和7.2%。考虑自适应调整后,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的水稻模拟产量在A2、B2、A1B情景下,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增产4.9%、5.0%和2.9%,其中长汀在A2与B2情景下可改种双季稻。在综合考虑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福建省水稻模拟总产表现为增产,在A2、B2与A1B情景下较之当前依次增加5.9%、5.2%和5.1%。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中,将水稻生产的自适应能力考虑在内,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可以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排放情景 区域气候模式 福建省 水稻生产 自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肉鸡宰后蛋白质的降解及滋味前体物质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S-PAGE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研究了雪山鸡、817肉鸡和苏北土鸡在屠宰后成熟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和滋味前体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雪山鸡肉样的35 000和37 000处蛋白质条带的颜色深于817肉鸡和苏北土鸡。3种鸡肉样品中的总蛋白质溶解度均在宰后2.0 h时达到最小值。3种鸡肉样品中的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和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均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雪山鸡和苏北土鸡肉样品中的重要呈味物质肌苷酸(IMP)含量均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2种鸡肉中的IMP含量均显著高于817肉鸡的鸡肉(P<0.05)。

关键词: 肉鸡 宰后成熟 蛋白质 滋味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arc-145细胞无血清培养驯化、代谢分析及PRRSV增殖能力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逐步降低培养液中血清用量的方法对Marc-145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驯化并考察其生长代谢、增殖PRRSV(猪繁殖及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能力。结果表明,通过在细胞对数生长期更换低浓度血清的培养液或传代操作,Marc-145细胞可完全适应含5%新生牛血清的营养条件,经3次传代后,Marc-145细胞可营正常贴壁生长。然而在1%新生牛血清的营养条件下,初次培养于该条件的Marc-145细胞伪足不伸展,贴壁时间明显延长。经过在该1%血清浓度下10次传代后,Marc-145细胞可贴壁生长,维持较高的存活率,但贴壁较松。由此Marc-145细胞进一步驯化适应无血清悬浮培养条件,筛选获得能够在无血清条件下悬浮生长的Marc-145细胞,且生长状态良好。比较在不同血清浓度及不同培养方式下生长的Marc-145细胞增殖PRRSV的能力,无血清条件下悬浮生长的Marc-145细胞对PRRSV的增殖性能没有改变。

关键词: Marc-145细胞 驯化培养 无血清培养 PRRS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超矮秆突变体SSH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超矮秆突变体超矮1号及其近等基因系M104(正常株高)为材料提取棉花总RNA,以M104为促减物(Dirver),超矮1号为被测物(Tester),利用SSH法建立差异表达cDNA文库;分别以超矮1号和M104的cDNA为探针进行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克隆,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建立差异表达cD-NA文库共获得2 530个克隆,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共筛选到668个差异表达克隆,测序后得到539个质量合格的EST序列,共得到122个Unigene,有36个重叠群,86个单拷贝序列,平均长度1 319.26 bp。这些EST所涉及的基因,主要是与代谢和次生代谢调节、转录调控、生物合成、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有关联。SSH文库的构建为陆地棉超矮秆突变形成的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陆地棉 超矮杆突变体 抑制消减杂交 cDNA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授粉功能缺失突变体及其野生型柱头差异蛋白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水平分析甘蓝型油菜野生型和授粉功能缺失突变体的柱头差异蛋白。【方法】运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甘蓝型油菜柱头授粉功能缺失的突变体FS-M1及其野生型(宁油10号)柱头差异蛋白的表达,结合质谱(MALDI-TOF-TOF/MS)分析与蛋白质数据检索技术,鉴定甘蓝型油菜野生型柱头上调表达蛋白的性质和功能。【结果】获得了甘蓝型油菜野生型柱头显著上调且可鉴定的蛋白有33个,包括抗胁迫/防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水解、蛋白折叠、氨基酸和氮代谢、核苷酸代谢等7类功能蛋白。【结论】甘蓝型油菜野生型柱头中上调表达蛋白功能广泛,这些表达蛋白可能与甘蓝型油菜柱头授粉功能的调控有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柱头 双向电泳 质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良型通风防虫大棚温湿度变化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常规塑料大棚两侧通风窗较窄,导致棚内通风不良,病害严重,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本试验在8.00 m宽普通钢架大棚的基础上,通过加大两侧通风口高度、增开两端通风窗、将大门与通风窗覆盖20目防虫网,对钢架大棚结构进行了改进,同时研究了改良型通风防虫大棚在高温季节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12年5月晴天气候条件下改良型通风防虫大棚内温度比普通大棚降低了7.5℃,相对湿度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与普通大棚相比,改良型通风防虫大棚内番茄生长旺盛,病虫害大幅减少,品质好,每株果实数增加了22.2%,单果重增加了16.7%,产量提高了43.6%。

关键词: 大棚 番茄 温度 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展湖南设施蔬菜栽培的思考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摘要:湖南需要发展设施蔬菜栽培。湖南特有的气候、土地、水资源条件,对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具有有利和不利的双面影响。分析了设施蔬菜栽培在湖南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即通过建立和推广适合湖南实际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加快设施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土地流转和经营模式,构建和运行协调高效的蔬菜产销体系,促进湖南设施蔬菜栽培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设施蔬菜栽培 现状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藻堆肥中养分及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和优化开放环境中脱水藻泥堆肥化处理工艺,以滇池打捞的蓝藻藻泥为原料,采用室外堆肥方法,研究米糠、麦麸、酒糟作为填充剂对蓝藻堆体的养分含量、发芽指数和微囊藻毒素(MCs)含量的影响,并对这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堆肥结束后,碳素损失率为23.2%~36.2%,氮素损失率为40.7%~56.9%,总磷、总钾和灰分含量均增加;堆肥结束后,各处理的总养分含量(N+P2O5+K2O)均能满足有机肥料标准,堆肥50 d后各处理发芽指数都超过80%,MC-RR低于检测底限10μg/kg,MC-LR的降解率也达到90%以上。综合各类指标,麦麸作为填充剂的效果最好。堆肥过程中MC-RR含量和MC-LR含量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堆体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磷、总钾、总养分含量以及灰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蓝藻 堆肥 藻毒素 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色中脉(BMR)饲用高粱品比试验报告

中国乳业 2012

摘要:对引进的15个褐色中脉(BMR)杂交高粱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考察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生育性状。结果表明:BigKahuma高粱亩产鲜重比对照组(大力士)增加782.22kg,干重比对照组高292.46kg;SS2高丹草亩产鲜重比对照组(新苏2号)增加618.66kg,干重比对照组高38.63kg;PACF8421高丹草亩产鲜重比对照组(JUMBO)高1820kg,干重比对照组高207.37kg。证明上述品种适宜在南京地区作为青贮加以利用。

关键词: 褐色中脉(BMR) 高粱 品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