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外源钙离子对高温胁迫下草莓幼苗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添加外源钙离子后高温胁迫下草莓幼苗叶片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本试验以'红颜'草莓幼苗为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昼/夜25 ℃/17 ℃ 16 h/8 h)每株喷施20 mL蒸馏水、对照每株喷施20 mL的8 mmol/L CaCl2溶液、高温(昼/夜42 ℃/34 ℃ 16 h/8 h)每株喷施20 mL蒸馏水、高温每株喷施20 mL的8 mmol/L CaCl2溶液,在高温胁迫第3天时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与高温喷施蒸馏水处理组相比,高温喷施外源钙离子处理组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452个,其中1 504个上调表达,948个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在细胞组成中,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细胞部分和细胞器;在分子功能中显著富集的条目是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显著富集的生物过程为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刺激应答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有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MAPK植物信号传导途径-植物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添加外源钙离子会使一些编码钙离子感受蛋白、WRKY转录因子、MYB转录因子、热激转录因子和热激转录蛋白的基因响应高温胁迫而发生差异表达,这为探究Ca2+信号在草莓幼苗应对高温胁迫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关键词: 草莓幼苗 CaCl2 高温胁迫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微化笋膳食纤维改善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作用机制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纳微化笋膳食纤维(nanosized bamboo dietary fiber,NBDF)对凝固型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影响,采用多元复合纳微化改性对笋膳食纤维进行降解,研究不同粒径NBDF的乳润湿性,解析乳润湿性最优的NBDF对酸乳货架期乳清析出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笋膳食纤维经超声-压热-酶解改性后形貌由块状转变为丝状,经高能机械球磨后微纤丝断裂形成纳米团簇状;NBDF的乳润湿性随粒径减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粒径10~30μm的微纤丝与乳体系间润湿性最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添加9 g/L NBDF(粒径10~30μm)可提高凝固型酸乳凝胶的振荡稳定性,且经28 d货架期后的凝固型酸乳乳清析出率为5.84%,仅为未添加NBDF组的57.87%,这与NBDF能有效提高乳体系的束缚水比例(提高41.4%)、改善酪蛋白凝胶网络结构,并提高其涂布性使发酵酸乳形成细小、均匀的乳清孔隙通道有关.

关键词: 竹笋 纳米膳食纤维 酸乳 乳清析出 凝胶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处理对广叶绣球菌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植物乳植杆菌发酵及植物乳植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对广叶绣球菌冻干粉挥发性成分构成和风味的影响,本文采用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和感官评价分析对不同处理的绣球菌冻干粉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组样品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物质;未发酵的对照组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1-辛烯-3-醇[(47.53±2.09)%];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组中酯类、醛类、醇类含量均较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正十二烷[(10.39±0.38)%];混菌发酵组中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2,3-二甲基-5-乙基吡嗪[(26.76±1.46)%]。通过ROAV分析,对样品风味有贡献的成分共26种(ROAV≥0.1),其中关键风味成分有9种(ROAV≥1)。3组样品共有的关键风味成分为2-甲基丁醛、1-辛烯-3-醇,赋予了3组样品共有的蘑菇与真菌霉味气味特征;1-庚烯-3-酮为对照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金属味特征;丁酸己酯、5-甲基-2-呋喃甲醇和苯乙醇为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果香味、花香味和焦糖味气味特征;2,6-二乙基吡嗪、2,5-二乙基吡嗪和2,3-二乙基-5-甲基吡嗪为混菌发酵组特有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赋予样品坚果气味特征。感官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个发酵处理组的气味差异较大,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果香味、焦糖味和蘑菇味都较均衡,且保留了部分食用菌的蘑菇气味特征,而混菌发酵组则以坚果味和焦糖味为主,气味单调;2个发酵处理组均起到较好的脱腥效果,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亦表明1-庚烯-3-酮、壬醛、E-2-辛烯醛等腥味特征成分在发酵处理后的样品中均未检出。由此可知,植物乳植杆菌发酵及植物乳植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均可显著改变绣球菌冻干粉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构成及其气味特征,具有脱腥增香效果。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植物乳植杆菌 酿酒酵母 发酵 挥发性成分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葛藤不同添加量对肉兔养分表观消化率、胃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葛藤在肉兔饲粮中的应用效果,开展葛藤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选取35±2 日龄体重(0.88±0.13 kg)相近的断奶伊拉兔肉兔2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15%、25%、35%葛藤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于正试期第36天开始进行为期7 d的消化代谢试验,分析肉兔养分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后测定分析肉兔盲肠消化酶活性及胃肠道的变化.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不同量的葛藤:1)提高了各处理组肉兔对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木质素、粗脂肪和半乳糖醛酸的表观消化率,35%葛藤组表观消化率最高,显著高于15%葛藤组与对照组(P<0.05).2)提高了肉兔盲肠中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活性,15%葛藤组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对肉兔胃及小肠的相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盲肠相对长度和重量、胃相对重量与小肠相对重量,25%与35%葛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提高了肉兔空肠、回肠与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V/C)和黏膜层厚度,降低了隐窝深度值,35%葛藤组肉兔回肠、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回肠的隐窝深度低于对照组,空肠、回肠的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生长肉兔饲粮中最适宜的葛藤添加量为35%.

关键词: 伊拉兔 葛藤 养分表观消化率 胃肠道发育 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 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贮藏 感官品质 代谢组学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季节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自交系重金属Pb、Cd积累差异及分子检测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合污染下,玉米根系、茎叶和籽粒中Pb、Cd含量的积累差异;同时对供试材料Zm HMA2 In Del位点进行Pb、Cd积累差异分子检测,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重金属Pb、Cd在不同材料间的积累结果,筛选甜玉米重金属低积累自交系。【结果】无论是单一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重金属Pb、Cd的积累规律均表现为根系>茎叶>籽粒;在复合污染下,玉米不同组织对重金属Pb、Cd的积累无明显竞争与协同效应,表明玉米Pb、Cd的积累机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鉴定,获得籽粒Pb低积累玉米自交系2份,籽粒Cd低积累玉米自交系3份,仅有一份材料闽甜系X901表现出籽粒Pb、Cd均低积累。利用In Del位点(In Del2307)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有4份存在该位点,含有该位点的材料中根系、茎叶和籽粒Cd含量平均值较其他材料平均值分别低1.801、0.64、0.131 mg·kg-1。【结论】In Del2307位点能将不同玉米自交系按Cd累积量进行区分,对甜玉米Cd含量的区分具有特异性标记。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Pb、Cd含量积累结果,筛选出自交系闽甜系X901为Pb、Cd低积累材料。

关键词: 重金属 Pb污染 Cd污染 甜玉米 积累特征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橼枝条成熟度和留叶对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香橼扦插繁殖技术,以香橼当年生春梢(成熟枝,表皮已变成褐色,木质化较高)和夏梢(嫩枝,表皮尚未变成褐色,半木质化)为试验材料,留叶(留顶端2叶且横向剪半)与不留叶插穗经ABT生根粉1 000 mg/L浸泡处理(浸泡至插穗中部3 h)后进行扦插,以不留叶春梢枝清水浸泡后扦插为对照,扦插30 d后统计茎粗、生根株数、死亡株数、发芽株数和长二级侧根株数,测定各处理已生根插穗的新芽数、新叶数、最长芽长、根层数、根总数、最长根长和二级侧根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枝条成熟和留叶对香橼插穗生根和成活有促进作用,采用嫩枝而没有留叶时生根剂不能提高生根率,生根剂+成熟枝条+留2个半叶最有利于香橼枝条不定根的萌发,并且枝条越粗对插穗生根和新梢萌发越有利。

关键词: 香橼 扦插 生根 枝条成熟度 留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钻叶紫菀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是一级恶性入侵植物,其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严重影响本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根据收集的钻叶紫菀分布点和环境变量,预测目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钻叶紫菀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推测环境变量对钻叶紫菀适生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钻叶紫菀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大区的低海拔区域,其中高适生区的分布范围为21°~40°N,主要位于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东南地区和安徽东北地区等。影响钻叶紫菀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为最干旱月份降水量、最湿润月份降水量、10月平均温度、3月最高温度、8月最低温度和6月太阳辐射量。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条件下,钻叶紫菀的低、中和高适生区面积占比将分别增加3.54%、4.80%、5.73%和3.29%。整体而言,未来气候变化有利于钻叶紫菀适生区的扩张。到21世纪中叶,钻叶紫菀的高适生区呈现向高海拔地区和中高纬度(具体为由南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钻叶紫菀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广,建议加强适生区的果蔬、苗木等农产品调运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钻叶紫菀的进一步扩散。

关键词: 钻叶紫菀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入侵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构建与技术实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农-牧-菌 循环农业 体系构建 主要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