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福建南平地区芦柑(Citrus reticulata)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并分析黄龙病对其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南平地区芦柑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采集了健康和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样本,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研究了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变化,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联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略高于健康植株.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中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升高,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与健康植株相比,黄龙病发病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蔷薇属和嗜酸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pH值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反地,康奈斯氏杆菌属和褚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并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时与p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黄龙病菌感染改变了柑橘土壤理化特性,并显著减少根际土壤中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从而导致了芦柑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出现显著变化.与此同时,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可能通过招募固氮和促进植物根际生长的有益细菌来对抗病原菌的侵害.
关键词: 黄龙病 柑橘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差异物种 环境因子


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对水稻的节肥增效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绿色有效措施.在福建灰(黄)泥田多地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该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田间试验分别在福建沙县、顺昌县、浦城县进行,沙县供试水稻为头茬再生稻,顺昌和浦城为单季稻.所有试验均设置 5 个处理:不施肥(CK)、100%常规化肥(100%CF)、80%常规化肥(80%CF)、种植翻压紫云英+80%常规化肥(CMV+80%CF)、稻秸还田+种植翻压紫云英+80%常规化肥(RS+CMV+80%CF).在水稻成熟期,调查产量和产量经济性状,分析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并计算水稻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指数.[结果]与 100%CF处理相比,CMV+80%CF和RS+CMV+80%CF处理三地稻谷平均产量和稻秸平均产量增加不显著,但在沙县稻秸产量显著增加 33.7%和 26.1%.100%CF处理对产量的贡献率较 80%CF处理增加了 2.74 个百分点;CMV+80%CF、RS+CMV+ 80%CF处理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较 80%CF处理分别提高了 7.73%、11.30%,三地RS+CMV+80%CF处理稻谷平均产量比CMV+80%CF处理提高 3.9%.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表现为RS+CMV+80%CF


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周年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体系周年氮素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长期定位试验中菜-菜-稻轮作和菜-菜-菜轮作各季作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2种轮作体系分别采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2种施肥模式,于2020—2022年对各季作物氮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和轮作下各季作物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及其对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轮作周年内菜-菜-稻轮作方式下推荐施肥模式第二季作物(芥菜)和第三季作物(水稻)氮素年均吸收积累量为415.71 kg/hm~2,显著高于习惯施肥模式(381.43kg/hm~2)。第一和第二轮作周年,不同轮作施肥方式下四季豆作物的氮素收获指数为0.61~0.65,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推荐施肥处理水稻作物氮素收获指数分别为0.72和0.73,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处理(0.62和0.62)。通过各季作物氮素吸收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推荐施肥处理能够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率。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79)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47),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56)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36)。因此,推荐施肥处理作物的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习惯施肥,该施肥模式有利于菜-菜-稻轮作方式实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添加武夷岩茶对米粉丝品质、体外消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具有抗消化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功能米粉制品,研究添加武夷岩茶对米粉丝品质、体外消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质构仪和感官评价法测定米粉丝的质构和感官品质,采用GC-MS法检测风味成分,采用FRAP法、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检测米粉丝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武夷岩茶的米粉丝(对照组)相比,添加2.9%~7.0%武夷岩茶的米粉丝断条率无明显变化(P>0.05),添加8.3%武夷岩茶的米粉丝断条率显著增加(P<0.05);添加2.9%~8.3%武夷岩茶的米粉丝硬度、粘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气味和食味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5.7%武夷岩茶的米粉丝保留了岩茶的主要香气物质(香叶醇、2-苯乙醇、苯乙醛、(E)-2-己烯醛),且其米粉丝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余岩茶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7%武夷岩茶的米粉丝中快消化淀粉(RDS)比例下降8.69%,抗性淀粉(RS)比例增加14.34%,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增强(P<0.05),总抗氧化能力是对照组的7.48倍。在米粉丝中添加武夷岩茶能够赋予米粉丝独特风味,显著增强米粉丝的抗消化性和抗氧化活性,提高了米粉丝的营养保健价值。


RseB影响溶藻弧菌感染花鲈的能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RseB基因缺失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能力的影响,评估花鲈感染后的LD50、定殖能力和免疫响应。结果显示,溶藻弧菌野生株LD50为2.013×10~5 cfu/mL,RseB缺失溶藻弧菌LD50为5.526×10~5 cfu/mL,RseB缺失溶藻弧菌毒力下降63.6%;溶藻弧菌主要在花鲈的鳃部、肠道和皮肤定殖,相对野生菌株,RseB缺失溶藻弧菌定殖肠道的空泡化程度更低,鳃组织结构的损坏程度更低;分别对野生株与RseB缺失溶藻弧菌感染的花鲈头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一共有236个,其中包括了122个显著上调的免疫基因和114个显著下调的免疫基因,大部分显著富集在Th1和Th2细胞分化、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特异性免疫通路上,部分基因显著富集在与细胞凋亡相关的通路以及与炎症相关的NF-kappa B信号通路中。结果表明:RseB缺失溶藻弧菌能引起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且毒力明显降低。


常压蒸馏法提取迷迭香精油的工艺筛选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迷迭香精油常压蒸馏工艺的优选方案,试验分别采用不同蒸馏时间、液料比及采样时间对迷迭香鲜叶以水蒸气蒸馏法回流提取,采用顶空进样GC-MS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对,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所有试验重复3次。结果显示,各因素对迷迭香精油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液料比>采样时间>蒸馏时间。最佳理论提取条件为蒸馏时长3.96 h、液料比1.50 mL/g、采样时间13:12,迷迭香精油得率理论预测值约为1.551%。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样时间13:10、液料比1.50 mL/g、蒸馏4 h,迷迭香精油得率最高,为1.543%,与预测值1.551%存在0.52%的相对误差,其中特征性成分相对含量符合国际标准。研究表明,常压蒸馏提取迷迭香精油的优化工艺方案稳定、有效。


长期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茶园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茶园实现“化肥零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养分变化及茶叶产量的影响,为茶园合理高效施用有机肥提供参考。【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年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供试茶树于2006年栽种。试验处理包括不施氮肥对照(CK)、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以及氮投入总量不变条件下以猪粪替代25%(OM25)、50%(OM50)、75%(OM75)、100%(OM100)化肥氮的有机肥替代处理。氮肥每年分3次追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一次性基施。于2018—2019年间定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茶叶产量,同时检测降雨量和地表温度。【结果】施肥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同一养分含量年际间的变异幅度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上升而增加,除铵态氮含量外,NPK与OM25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年际间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二者均低于其他有机肥替代比例处理。OM25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提升了1.42~3.35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硝态氮平均含量的变异系数在有机肥替代处理下超过150%,其含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升高逐渐提高,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CK和NPK处理的土壤钙、镁、锰、铜和锌元素的平均含量显著低于较高的有机肥替代比例处理,OM100处理下土壤有效钙、镁、锰、铜和锌元素的平均含量较最低的CK分别提高了4.12、13.83、2.77、12.32和36.32倍。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表层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随之上升,而铵态氮含量和茶叶的鲜叶产量则呈下降趋势。除铵态氮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取样前7天的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任意阶段的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全有机肥模式不利于茶叶增产和土壤养分的供应,且土壤pH的升高对茶树生长有明显的限制作用,降雨过多和地表温度过高也会加剧养分流失风险。低有机质替代比例可以保证氮素的充足和稳定供应,且不会引起pH明显变化,因此是较为适宜的茶园有机肥替代比例。


三种梨简化棚架栽培树形树冠与产量形成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梨双臂顺行式树形为对照,对单干单主枝、双干双主枝2种改进型简化棚架栽培树形早期树冠与产量形成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梨双臂顺行式树形相比,单干单主枝、双干双主枝2种树形主干增粗较慢、主枝增长较快,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中、小型3类结果枝组数量峰值分别出现于定植后第5年、第3年、第3年,均提早1年以上;定植当年至定植后第5年形成花芽数量更多,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定植后第2至第6年单位面积累计产量分别增加3009.93、2830.18kg/667m2,累计纯收益分别增加23429.44元/667m2与21991.44元/667 m2,加快树冠形成与缩短进入盛产期和回收建园成本时间的作用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