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硫酸钾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薏苡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适合贵州地区种植薏苡的栽培技术,以薏苡14-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硫酸钾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胞间CO_2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胞间CO_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贵州地区种植薏苡时,以施肥量为225kg/hm~2、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较好。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份薏苡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薏苡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薏苡7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株高与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第一分枝节数、穗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且穗分枝数与单株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穗数和百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株高和主茎节数虽然与百粒重无直接关系,但两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对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薏苡性状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只有使他们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选育优质高产薏苡新品种。


贵州烟草马铃薯Y病毒株系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贵州省烟草主产区马铃薯Y病毒(PVY)的主要株系,为制定烟草PVY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对从贵州省24个县(市)48个乡(镇)采集到的254份烟草病毒病疑似样品进行检测,每个乡镇选出一个代表性PVY阳性样品运用生物学方法并依据pl基因和cp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PVY株系。【结果】源于贵州省24个县(市)的48个烟草PVY分离物与已知PVY分离物的p1基因和cp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在84.1%~98.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99.1%。其中与PVYN株系核苷酸相似性最高,达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其次是PVYN∶O株系,核苷酸相似性为97.0%,氨基酸同源性为97.8%。由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17个县(市)的34条PVY分离物属于PVYN∶O株系,7个县(市)的14条PVY分离物属于PVYN株系。【结论】贵州省烟草主产区PVY已具有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且有一定的地域性。


桑树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MaPGIP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是一种特异性结合和抑制真菌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活性的细胞壁结合蛋白。采用RT-PCR从嘉陵40(Morus atropurpurea Roxb.)果实中扩增PGIP基因c DNA,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嘉陵40PGIP开放阅读框全长1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残基,被命名为MaPGIP1。MaPGIP1蛋白分子量37.9 k D,等电点为为6.65,信号肽为N端2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MaPGIP1蛋白的核心区域由9个串联的LRRs基序组成。原核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MaPGIP1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出现,Western blot证实了重组蛋白的特异性,经过Ni-NTA柱纯化和分步透析复性后获得可溶性蛋白,该蛋白能部分抑制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Ciboria shiraiana)PG(Cs PG)活性,其最适pH值为4.5~5.0,最适温度30℃。抑菌试验结果表明,MaPGIP1蛋白在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菌丝侵染油菜叶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桑树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蛋白活性


贵州高原石漠化灌丛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相同海拔高度四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草地土样,以岩石缝玉米种植地为对照,分离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分析各样品中的真菌多样性指数,并进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石漠化样品E和轻度石漠化样品D真菌群落的香浓指数(H)与丰富度指数(S)均明显大于中度石漠化样品C、重度石漠化样品B和对照样品A(P<0.05),而且样品B与样品C的PCR-DGGE图谱相似性较高,样品D与样品E的图谱相似性最大,在系统树状图(UPGMA)中分为2大族群,表明土壤石漠化程度的强弱与真菌群落的复杂度和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在系统发育分析中,12个条带的测定序列聚成了12个分支,揭示灌丛草地土壤的石漠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逐渐演替的过程,不同石漠化程度灌丛草地的土壤真菌存在着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遗传背景的多态性。
关键词: 石漠化程度 灌丛草地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影响 遗传多样性


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贵州省紫云县典型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峰丛洼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石漠化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变化和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有132种植物,隶属于61科110属,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桑科、豆科等物种数最多.潜在石漠化物种丰富度高,种群优势不明显,物种分布比较均匀.强度石漠化阶段物种丰富度急剧减少,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生态优势度显著,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强.


杂交水稻新组合川香优569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川香优569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川香优569亲本特征特性及多年制种经验,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四川野生斑茅居群遗传结构的SRAP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RAP标记分析了12个源于四川境内长江主要支流(岷江、青衣江和沱江)流域野生斑茅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8对SRAP引物共扩增2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3条,占总条带数的74.63%,平均8.5条;研究区域斑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标水平较高(PPB=74.63%、h=0.2278、I=0.3454);研究区域内斑茅居群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2129),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基因流估计值(Nm)为1.8481;按Nei’s遗传距离将12个斑茅居群分为四类,来自同一流域的材料优先聚为一类。通过对斑茅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聚类结果的分析,推测斑茅是一种异花授粉的广布种,说明河流影响斑茅居群间基因的交流。


蚕豆青秸翻压对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蚕豆青秸提高玉米养分利用效益的最佳秸秆翻压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蚕豆青秸作绿肥翻压对土壤养分、化肥利用率、农学效益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探索最佳蚕豆秸秆翻压量。结果表明:蚕豆秸秆翻压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呈显著一元二次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138x2+98.232x+8149.5,相关系数r2=0.9035。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玉米籽粒产量增加17.14%~21.94%,氮肥利用率提高9.5%~10.9%,P2O5利用率提高6.5%~9.2%,K2O利用率提高4.7%~16.1%,农学效益提高118.61%~143.70%;3年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4~7.86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6%~19.33%,土壤速效磷(P)含量增加6.8%~23.81%,速效钾(K)含量增加4.57%~10%。蚕豆秸秆翻压量15 000~22 500 kg/hm2最佳,可以减少20%的化肥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