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鲚属两种群的形态变异及综合判别(英文)
《湖泊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量了代表刀鲚种群和湖鲚种群形态特征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群的形态差异主要是受额部有鳞部最前缘到背鳍起点的距离所影响的;所有25个形态参数数据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100%;利用挑选后的9项参数判别分析,表明两种群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1是95%-100%,P2是95.2%-100%,综合判别率为97.5%.对各形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各参数的差异系数,根据Mayr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仍然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还没有上升到亚种水平.
关键词: 刀鲚(coiliaectenes) 湖鲚(coiliaectenes)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框架分析 多元分析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螺旋藻研究
《海洋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啤酒废水养殖极大螺旋藻 (Spirulinamaxima) ,研究了废水成分、氮源、藻密度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对藻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曝气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 ,相对生长率与CFTRI培养基的几乎一致 ,蛋白质含量第6天最高 ,为0.2886g/g干质量 ,小于CFTRI培养基养殖的。实验确定曝气处理废水养藻的最佳条件是用NaOH调废水pH、藻初始密度取53.8mg/L、光照在1000~10000lx范围 ,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钠或曝气8h/d。经PSB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 ,蛋白质为0.4825g/g干质量 ,与CFTRI培养基养殖的相近。用光合细菌 (PSB)处理的废水养藻应控制废水pH为7.0且废水与PSB的体积比为3:1。
关键词: 啤酒废水 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 培养


咸海卡拉白鱼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chalcoidesaralensis)进行全人工繁殖,对受精卵各阶段发育形态进行观察。该鱼受精卵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微粘性,卵粒白色透明,直径(1.32±0.04)mm。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视泡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胚动期、心脏搏动、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22~24℃时,受精卵经56h45min孵化出仔鱼。胚胎发育所需积温1232~1344h·℃。孵化第1天仔鱼沉卧水底,体色为白色,全长(4.51±0.08)mm;第4天仔鱼平游,开始摄食蛋黄和单细胞藻类;第6天鱼体卵黄囊消失,食轮虫或丰年虫幼体;第10天仔鱼全长(7.60~9.80)mm时下塘,仔鱼摄食浮游生物;第15天仔鱼全长(9.10~11.3)mm摄食人工饲料。


黑龙江镜鲤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纯化镜鲤体组织的高分子量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Sau3A Ⅰ部分消化后,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并回收9—23kb的DNA片段。以λDASHⅡ为克隆载体,与9—23kb的DNA片段进行连接和包装,构建了镜鲤的基因组DNA文库。随机选取5个独立的噬菌斑,提取DNA后用EcoR Ⅰ与BamH Ⅰ进行酶切分析,证明克隆插入率为100%。经测定,该文库的滴度是108pfu/mL,根据公式N=ln(1-P)/In(1-f),99%的镜鲤基因组包含在该基因组文库中。以鲤IGF-Ⅱ基因探针对该基因组文库进行Southem杂交,筛选到相关的阳性克隆,证明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镜鲤基因组DNA文库。


南海北部金线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 1 997~ 1 999年期间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生物学资料 ,应用 Fi SAT 软件进行金线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用 EL EFAN 技术拟合的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 =33.0 8cm ,k=0 .30 a-1 及 t0 =- 0 .86 a,用 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为 M=0 .6 8,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陆架区和北部湾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 2 .0 7和 2 .0 2。运用 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该群体的最适捕捞死亡系数为 F=2 .4 ,最适开捕年龄和体长分别为 1 .8a和 1 6 .5cm。研究表明 ,目前该群体已处捕捞过度状态 ,尤以捕捞幼鱼的问题较为突出。为可持续利用金线鱼资源 ,建议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小可捕规格应为体长 1 6 .5 cm。
关键词: 金线鱼 生长 死亡 最适开捕体长 ELEFAN技术 南海北部


黄渤海中国对虾6个地理群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分化
《高技术通讯 》 200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渤海水域6个地理群(包括辽东湾、渤海湾、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渔场及朝鲜半岛西海岸群)的中国对虾共11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的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200~2500BP),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TFPGA以及ARLEQUIN软件中的AMOV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多态位点为25.00%~34.38%,SHANNON信息指数(H0)为0.1476~0.1852,并按朝鲜半岛西海岸-乳山湾-海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洋岛渔场群顺序呈递减趋势;有超过3/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无论是遗传分化指数GST、UPGMA聚类分析还是AMOVA群体间遗传分化ΦST分析等,均证实中国对虾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即除RSB和HZB两群间的遗传分化很弱外(GST=0.032、ΦST=0.0255),其余任意两群间的遗传分化达中等(GST、ΦST值均为0.05~0.15)或大的水平(GST、ΦST值均为0.15~0.25).


转基因鲤鲫杂交(F_1)回交三倍体子代红细胞大小与DNA含量测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转基因鲤鲫杂交 (F1)回交三倍体子代鱼进行了红细胞及其核大小的测量和DNA含量的测定 ,结果为 :采用血涂片法测量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红细胞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二倍体红鲫鱼的 1.4 3倍和 1.5 7倍 ,接近三倍体的理论预期值 1.5倍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鲤鲫杂交子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进行相对DNA含量测定 ,结果为 :在所测的 12尾鱼中 ,有 9尾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DNA含量是对照鱼的 1.5倍 ,占总鱼数的75 % ,在 2~ 3倍体之间非常接近三倍体 (非整倍三倍体 )的鱼有 3尾 ,占总鱼数的 2 5 % ,本结果与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产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EUPHAUSUA SUPERBA)商业性开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生产至今,南极磷虾总的渔获量已超过600万T,其中的90%以上来自于大西洋海区西侧的SCOTIA海域,2001/2002年南极磷虾产量为11.87万T,生产国家为日本、波兰、韩国、乌克兰和美国等.2000年提出有意从事南极磷虾生产的国家有俄罗斯、南非、英国、乌拉圭和阿根廷等.本研究着重介绍南极磷虾资源状况、作业渔场、生产利用等,对我国今后开发利用南极磷虾提出一些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