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硒对川党参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探索外源喷施硒肥对川党参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采用大田试验,设置0、25、50、100、200 g·hm-2和400 g·hm-2硒肥(以硒元素计)六个处理,观察不同硒肥处理下川党参根茎形态、产量、品质、硒形态和部分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施用外源硒可增加川党参茎粗、产量、多糖和炔苷含量,其中200 g·hm-2硒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川党参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态存在,有机硒占比超过70%,且有机硒比例随着喷硒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硒肥喷施200 g·hm-2时达到最大,为83.6%。外源喷施25~400 g·hm-2硒肥对川党参生长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随着喷施硒肥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不同硒肥处理下川党参根际土壤养分存在差异,其中100 g·hm-2和200 g·hm-2硒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川党参根际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改变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可能是外源硒影响川党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表明,川党参是硒生物强化的良好材料,在川党参蕾期和花期喷施适量硒肥可提高其产量及多糖、炔苷和硒含量,从而达到生产富硒川党参和提产增质的目的,且以喷施100~200 g·hm-2硒肥效果最佳。
关键词: 硒 微量元素 川党参 喷施 多糖 炔苷 硒形态 根际土壤养分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武汉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1981—2016年),探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演变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为黄棕壤培肥以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综合分析了不施肥(CK)、氮磷钾(NPK)、常量有机肥(OM)、氮磷钾+常量有机肥(NPK+OM)和氮磷钾+高量有机肥(NPK+OMM) 5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棕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1)与CK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而NPK处理只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NPK+OMM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OM和NPK+OM处理,3个有机肥处理间的碱解氮、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 OM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高量粪肥投入的NPK+OMM处理,细菌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各施肥处理间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3)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NPK+OM和NPK+OMM处理细菌群落结构更接近。OM处理提高了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的相对丰度。NPK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纲相对丰度。与NPK+OM处理比较,NPK+OMM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厌氧绳菌纲、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4) PLS-PM显示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正调控(路径系数=0.36),而pH表现负调控(路径系数=-0.48);但是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都较小;影响产量的理化指标主要是SOC、碱解氮和有效磷。土壤细菌多样性对产量显示正调控(路径系数=0.42)。【结论】土壤有机碳(SOC)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正调控作用,而pH有负调控作用。与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OM)处理提高了细菌多样性和水稻产量,而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NPK+OMM)会导致细菌多样性和产量降低。


OLR1基因在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谱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1,OLR1)基因在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阐明OLR1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收集3T3-L1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表达量。根据GenBank中小鼠OLR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基因CDS序列,连入pcDNA3.1载体,获得基因过表达载体,并对其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LR1基因在小鼠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升高(P<0.01);测序和双酶切结果表明OLR1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小鼠OLR1基因编码区全长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包含CLECT(C-type lectin-like)保守结构域。
关键词: OLR1基因 前脂肪细胞 表达谱 过表达载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蒜素复配保鲜剂对大口黑鲈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21
摘要:为延长冷藏大口黑鲈的货架期,以新鲜大口黑鲈为材料,研究大蒜素、大蒜素复配茶多酚及葡萄籽提取物处理对冷藏条件(4℃)下贮藏15 d的鲈鱼鱼肉品质的影响,以菌落总数结合鲈鱼鱼肉的汁液流失率、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力和感官评分指标表征大蒜素及其复配保鲜剂对鲈鱼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及大蒜素单独处理相比,复配保鲜剂有更好地保鲜和维持鱼肉品质的能力,能有效减缓脂质氧化,延缓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值、汁液流失率的升高,并保持鱼肉的pH值、感官评分和Ca2+-ATPase活力。大蒜素处理组和复配保鲜剂处理组的挥发性盐基氮值分别在第12天和第15天超过25.9 mmg/100g,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延长了鲈鱼的贮藏货架期3、6 d。大蒜素复配保鲜剂可有效抑制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力的下降,贮藏15 d后对照组酶活力比贮藏初期显著下降了 59.9%,而大蒜素和大蒜素复配保鲜剂组分别下降了 47.6%、38.0% 。大蒜素复配保鲜剂经济环保,对人体无害,可为以天然提取物为水产保鲜剂的开发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大蒜素 茶多酚 葡萄籽提取物 复配 鲈鱼保鲜 货架期


小麦种子颜色测定的色差计法和目测法及对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 *、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 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 *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 *和b */a *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 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关键词: 小麦;种子颜色;目测法;色差计,穗发芽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鄂810416的选育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鄂810416系采用双亲杂交经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已通过湖北省小麦区试。介绍了鄂810416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新品种 鄂810416 选育


添加血耳发酵液的鲜湿热干面研制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鲜热干面的食用品质并实现血耳发酵液的有效利用,本研究以感官评价、蒸煮品质和质构为评价指标,探究了血耳发酵液的浓度,血耳发酵液、食盐、食用碱和谷朊粉添加量对鲜湿热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并利用综合评分法对添加血耳发酵液的鲜湿热干面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鲜湿热干面食用品质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食用碱>食盐>谷朊粉>血耳发酵液,最优的鲜湿热干配方为在100 g面粉中,添加浓度为100%血耳发酵液34 mL、食盐1 g、食用碱0.3 g、谷朊粉2 g,该条件下制得的鲜湿热干面的食用品质最佳,综合评分为81.05,感官评分为86.67分,断条率为0,蒸煮损失率仅为5.13%,蒸煮吸水率为68.31%,且优化后鲜湿热干面的货架期延长1倍。本研究为食用菌功能性主食开发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不同添加剂对畜禽粪便堆肥的保氮效果
《湖南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猪粪、鸡粪、食用菌渣为堆肥原料,按物料鲜重计分别添加5%的过磷酸钙、生物炭和腐殖酸进行堆肥,研究不同添加剂对堆体的温度、pH值以及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的影响,比较不同添加剂在堆肥过程中的保氮效果;同时考察了不同添加剂处理各阶段堆肥样品对萝卜种子的发芽指数(GI)。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均可增加堆肥的全氮含量,提高堆肥对萝卜种子的发芽指数;其中,添加过磷酸钙处理的保氮效果最好,氮素损失率低至20.67%,堆制35 d后发芽指数(GI)达到98%;另外,添加过磷酸钙和腐殖酸对加快堆体腐熟有一定促进作用,堆制28 d时发芽指数已经达到腐熟标准(80%)。综合来看,过磷酸钙是猪粪-鸡粪-菌渣堆肥较为理想的添加剂。


“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
《统计理论与实践 》 2021
摘要:为探索"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相互影响,寻找"互联网+"与精准农业融合发展途径,本文选取湖北省2005—2018年相关指标,构建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与精准农业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97,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两者各要素的投入量不同,对"互联网+"与精准农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基于此,提出完善政策机制,建立"互联网+"与精准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保障"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技术支持;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精准农业作业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农业 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模型


湖北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耦合协调分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1
摘要: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及评估研究项目"期间研发应用的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为评估对象,运用专家组多重相关性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北省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与项目目标体系、环境体系、经济效益体系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与环境体系的耦合度最高,与目标体系的耦合度次之,与经济效益体系的耦合度较为不稳定;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与耦合度类似。建议后续推广中进一步加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对实现化肥减量、稳产和增效的贡献与稳定性的考量,防御减施增效技术可能带来土壤质量退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