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腌制前清洗消毒对咸蛋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研究清洗消毒对咸蛋游离氨基酸的影响.方法 新鲜鸭蛋壳表面分别采用3 g/m3甲醛清洗消毒60 min和2 g/m3臭氧清洗消毒60 min, 以不清洗消毒作对照, 包泥法制得的咸蛋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游离氨基酸, 比较各组咸蛋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差异、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味道强度值差异.结果 咸蛋游离氨基酸种类无显著变化, 甲醛和臭氧清洗消毒对氨基酸相对含量有一定影响, 苯丙氨酸含量为5.75%~5.79%, 较对照组5.60%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 甲醛组赖氨酸含量显著降低0.04 mg/g (P<0.05), 减弱了咸蛋风味, 臭氧组苯丙氨酸含量显著降低0.04 mg/g (P<0.05), 减少了蛋腥味.结论 甲醛和臭氧应用于鸭蛋清洗消毒后腌制咸蛋具有可行性, 综合考虑清洗对咸蛋风味的影响, 臭氧对风味的不利影响小于甲醛, 同时可减轻蛋腥味, 优选采用 2 g/m3的臭氧清洗消毒腌制前的鸭蛋60 min.


茶树MYC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特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髓细胞增生蛋白(myelocytomatosisproteins,MYCs)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蛋白质结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运用qRT–PCR技术研究MYC基因家族成员在茶树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茶树MYC为不稳定蛋白、亲水蛋白、非分泌蛋白、非跨膜蛋白,均呈酸性;MYC基因家族6个成员都定位于细胞核中;基因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均含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motif分布相似的成员,其三级结构也相似;茶树MYC基因和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更近;茶树MYC家族基因启动子均主要含有光信号、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等3个顺式作用元件.qRT–PCR分析显示,MYC家族成员主要在茶树的根和种子中表达,可能在茶树对硒吸收累积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关键词: 茶树;髓细胞增生蛋白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硒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以湖北省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例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21
摘要: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1科技创新助推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培育1.1品种创新型模式带动产业发展武陵山区道地药材紫油厚朴是湖北省重要的大宗道地药材,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自2014年起连续多年被作为湖北省主推技术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进行推广。目前,


不同配比基质对白术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术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壤土和椰糠配比分别为1∶0(T1处理)、2∶1(T2处理)、1∶1(T3处理)、1∶2(T4处理)和0∶1(T5处理)的混合基质对白术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白术幼苗生长的栽培基质,为白术幼苗高效优质繁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基质中壤土比例的增加,白术幼苗的叶长、叶宽、株高和鲜质量基本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基质处理间白术幼苗叶长宽比差异不显著,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叶长宽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基质处理对白术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T2处理下白术幼苗叶片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其它基质处理。不同基质处理下白术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存在一定差异。T1处理的白术幼苗CAT和POD活性较大,MDA和SP含量较高,遭受的逆境胁迫较强。T3处理的白术幼苗CAT、POD和SOD活性较小,MDA、SP和SS含量较低,遭受的逆境胁迫较小。综合来看,壤土和椰糠混合基质的育苗效果明显优于纯壤土和纯椰糠基质,并以T3处理的混合基质育苗效果最佳,可用于白术种苗的高效繁育和工业化生产。


中华圆田螺和铜锈环棱螺的主要风味物质差异性分析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田螺科选用种类(业内一般选用环棱螺属种类,俗称螺蛳)是决定"螺蛳粉"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同属田螺科的铜锈环棱螺与中华圆田螺煮熟后风味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2种软体部分及中华圆田螺肌肉与内脏团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鉴定。从铜锈环棱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肌肉及中华圆田螺内脏团中分别鉴定出67种、80种、67种、82种挥发性成分。通过计算各种组分的香味活度值,发现β-紫罗酮、异戊醛、正辛醛、己醛、壬醛是2种螺共有的风味活性物质,正庚醛是铜锈环棱螺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而月桂醛和1-辛烯-3-醇是中华圆田螺中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2种淡水螺中的风味物质组成和关键的风味活性物质大体相似,中华圆田螺有可能替代或者部分替代铜锈环棱螺成为螺狮粉高汤原料。中华圆田螺的内脏团中风味物质的种类数以及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肌肉,且内脏团中存在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螺蛳粉高汤"烹制过程中内脏团可能对整体风味产生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中华圆田螺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风味物质


湖北省夏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筛选与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湖北省密植宜机收夏玉米品种,选用市面上常用的23个玉米品种,设置4 000、5 000、6 000株·(667 m2)-13个密度,通过宜机收相关性状(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倒伏率、茎腐病病株率、产量、穗粒数、苞叶层数等)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其耐密植宜机收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11个单项指标在每个密度下均可以转换成鉴定玉米宜机收潜力的3个相互独立综合指标;在4 000、5 000、6 000株·(667 m2)-1密度条件下,宜机收潜力位列前4名的品种分别是登海618、登海829、迪卡517、来玉177,适合在湖北省夏玉米种植区推广种植。


江汉平原稻区16个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及其利用率差异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氮肥响应的差异,可以为实施差异化施肥提供依据。以江汉平原稻区16个主推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与不施氮肥(PK)相比,施氮处理(NPK)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16个水稻品种增产量为882~3861 kg hm-2,增产率为9.7%~64.8%;氮肥贡献率8.92%~39.1%,农学效率4.5~19.8 kg kg-1,偏生产力35.3~56.6 kg kg-1,吸收利用率23.2%~59.9%,生理利用率11.8~52.3 kg kg-1;16个水稻品种可大致分为3种类型,其中黄华占、荃优822、荃优丝苗和徽两优898等4个品种为氮肥高效敏感型,主要表现为氮肥贡献率、农学效率和吸收利用率较高;深两优3206、深两优828和泰优梦稻(两优S6)等3个品种为氮肥低效迟钝型,表现为氮肥贡献率、农学效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较低;其他9个品种为中间型,对氮肥的响应介于高效敏感型和低效迟钝型之间。实际生产中,高效敏感型品种可维持本研究氮肥用量,通过优化氮肥运筹方式,进一步发挥氮肥的增产作用;低效迟钝型品种需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减轻过量施氮的负面影响;中间型品种的产量潜力较高,建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确定最佳氮肥用量,以同时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的高效利用。


精氨酸对干扰素-tau处理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精氨酸(Arg)对干扰素-tau(interferon-tau, IFNT)处理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将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接种至6孔细胞培养板中,当达到70%~80%融合度时,向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FNT(0、100 ng/mL),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0.05、0.1、0.2、0.5、1、2 mmol/L) Arg处理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4 h后用CCK8法检测其对增殖率的影响,筛选出Arg的最佳作用浓度;将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随机分为Arg饥饿组、Arg饥饿+IFNT处理组、Arg添加+IFNT处理组,在Arg饥饿或添加处理6 h后加入100 ng/mL IFNT,IFNT处理12 h后检测UPR通路(BiP、PERK、CHOP、ATF6)、凋亡(BAX、Caspase9)和容受性(HOXA10)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FNT刺激可诱导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UPR通路相关基因BiP、PERK、CHOP、ATF6的表达显著上调;0.5 mmol/L Arg可显著提高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率(P<0.05);Arg缺失可显著上调IFNT诱导下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BiP、PERK、CHOP、ATF6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P<0.05),并显著下调HOXA10基因mRNA的表达(P<0.05),但对Caspase9基因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Arg缺失可导致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影响子宫内膜宫受性的建立,可为进一步揭示Arg对牛子宫内膜的调控机制及制定减少妊娠早期胚胎丢失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精氨酸(Arg) 干扰素-tau 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未折叠蛋白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