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种新型生物产品及复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研究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生物产品及其减药增效配方,于2016年分别在湖北襄阳和荆州开展田间试验。评价了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诱抗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和生物刺激素爱诺森可溶液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筛选了上述3种生物产品与常规化学农药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减药增效组合配方。结果表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和0.5%大黄素甲醚水剂处理的防效分别在20.18%~24.37%和18.32%~22.98%之间,爱诺森处理对小麦赤霉病无防治效果。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3种杀菌剂减量20%分别与寡糖·链蛋白、大黄素甲醚和爱诺森复配田间防效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减量20%与寡糖·链蛋白、大黄素甲醚和爱诺森3种生物产品复配处理的病情指数在3.34~7.81,防治效果在63.99%~77.56%,其增效范围在3.22%~47.59%,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未减药用量的防效相当(P>0.0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减量20%与寡糖·链蛋白、大黄素甲醚和爱诺森3种生物产品复配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未减药的多菌灵处理产量(P<0.05),增产幅度在3.74%~9.28%之间。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减量20%与寡糖·链蛋白、大黄素甲醚和爱诺森3种生物产品复配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趋势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减药增效 生物农药 寡糖·链蛋白 大黄素甲醚


不同处理方式对鮰鱼保鲜效果的比较
《食品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鮰鱼为研究对象,研究臭氧水浸泡、超高压处理及臭氧水浸泡协同超高压处理对鮰鱼在4℃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通过测定菌落总数、K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质构特性、色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臭氧水浸泡协同超高压处理对鮰鱼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3个处理组均对鮰鱼保鲜有一定效果,其中臭氧水浸泡协同超高压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够较为显著地抑制鮰鱼贮藏过程中细菌生长,使其在贮藏第9天时菌落总数达5.94 lg CFU/g,延长货架期3 d左右;臭氧水浸泡协同超高压处理可使鮰鱼保持较好的持水性, TBA值及K值在贮藏第9天时分别达0.13 mg MDA/kg和6.43%,明显延缓上升速率;臭氧水浸泡协同超高压处理既可使鮰鱼保持较好的持水性,又可有效延缓硬度、弹性、黏聚性和咀嚼性的下降,提高鱼肉的色泽和亮度。


水分对不同生育时期紫花苜蓿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35%(Low water,LW)、50%(Medium water,MW)和80%(High water,HW)的最大田间持水量(Maximum field water capacity,FWC)3个水分处理,探索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地上营养器官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水分添加的响应规律.研究表明:1)碳受水分和生育时期的影响较小;分枝期和现蕾期茎中氮含量随水分增加递减,现蕾期和初花期叶中氮、磷含量随水分增加递增,分枝期和初花期茎中磷含量随水分增加递增,而现蕾期相反.2)随紫花苜蓿生长,茎中碳含量逐渐增加,叶中氮和磷含量逐渐降低,茎叶中氮、磷含量可影响碳氮比、碳磷比及氮磷比.综上所述,不同生育期紫花苜蓿叶片对干旱胁迫响应更加敏感,而茎叶中磷含量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适量添加水分能够缓解贫瘠土壤中紫花苜蓿茎叶磷含量受限情况.
关键词: 水分 生育时期 碳氮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紫花苜蓿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助力农药减施增效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十三五期间以植保无人机低容量施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航空植保产业发展迅速。科研协作研究与大量田间试验示范表明,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能够提高靶标作物上药液沉积量并减少农药流失,实现精准减量施药;同时能够解决地面机具无法作业时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航空植保技术实现了人机分离作业,避免了农药中毒,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目的。以水稻为对象,综述植保无人机在农药减量、水稻病虫害防效、技术简易性、农药利用率提升、水稻增产以及成本效益提升等发面发挥的作用。航空植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植保无人机智能精准控制系统质量的提升和新技术的研发步伐,且植保无人机的普及性提出了飞防药剂、助剂和施药飘移风险控制技术研发的迫切需求,基于此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农药减施增效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低容量喷雾技术 农药减量 农药利用率提升 增效作用


无水保活运输温度对史氏鲟氧化应激的影响
《肉类研究 》 2021
摘要:为了提高史氏鲟的保活时间和存活率,选取合适质量浓度MS-222麻醉史氏鲟,研究不同无水保活运输温度(4、8、12℃)对史氏鲟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记录模拟保活运输12 h和24 h后各温度组的存活率,分析保活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MS-222麻醉史氏鲟,较佳镇静质量浓度为100 mg/L、镇静时间为(2.1±0.1) min,较佳麻醉质量浓度为110 mg/L、麻醉时间为(2.1±0.3) min;保活运输12 h时,12℃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85%,保活运输24 h时,4℃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62.5%;保活运输12 h后12℃条件下血糖浓度和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同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最低(P<0.05),表明受到的应激最小;保活运输24 h时,各温度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4℃条件下GPX活性较低,同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史氏鲟短时间(12 h)保活运输时,较高温度(12℃)减少应激效果明显,是较适的保活温度;在较长时间(24 h)保活运输时,低温能更好保持低代谢和麻醉状态,4℃是较适的保活温度。
关键词: MS-222 史氏鲟 温度 无水保活运输 氧化应激


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籽粒脱水及机收质量差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机收质量、籽粒脱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江中游两熟制玉米机械化收获配套种植模式及农艺措施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门市)选用3个当地的主栽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迪卡653(DK653)和豫单9953(YD9953)],设春播和夏播2个播种季,于生理成熟期(T1)、生理成熟后7 d(T2)及生理成熟后14 d(T3)分期进行籽粒机械收获,比较分析春播与夏播玉米的产量、籽粒脱水动态、机收质量及其对延迟收获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机收籽粒破碎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籽粒脱水与吐丝后活动积温(GDD≥10℃)的关系。【结果】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春播玉米较夏播玉米生育期长、干物质积累多,3个品种的春播产量显著高于夏播产量(P<0.05,下同),平均提高64.6%。春播与夏播玉米的机收含杂率均低于3.00%,但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偏高,是影响机收质量的主要原因。春播玉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15.7%~35.5%)高于夏播玉米(14.6%~21.5%),且均随收获期延迟而明显下降。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随籽粒含水量的增加而呈直线升高趋势(R2=0.543,P=0.024),夏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籽粒含水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R2=0.509,P=0.118)。春播玉米的籽粒体积(0.27~0.36 cm3/粒)明显大于夏播玉米(0.19~0.32 cm3/粒),玉米籽粒体积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存在显著的负二次曲线关系(R2=0.452,P=0.009)。春播与夏播玉米的籽粒含水量与GDD≥10℃呈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不同播种季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对GDD≥10℃的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籽粒水分下降至相同水平时,春播玉米所需的GDD≥10℃均高于夏播玉米。【结论】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及收获期间的气象条件差异导致其机收产量、机收质量及籽粒脱水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与夏播玉米相比,春播玉米生育期更长,生物产量较高,机收籽粒破碎率较低,但二者的机收损失率相当。在长江中游延迟收获对夏播玉米机收质量影响不明显,但延迟7 d收获可有效降低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机收损失率。


长期偏施氮肥对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能够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丰度和种群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年限(4年,4Y;17年,17Y;32年,32Y;0年,0Y)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及种群结构变化。结果发现,长期施用氮肥导致桑园土壤酸化,与4Y土壤相比,32Y土壤p H降低0.88。4Y处理土壤AOB amoA基因的拷贝数最高,而在32Y土壤中AOA amoA基因拷贝数最高。各处理AOB amoA基因拷贝数为每克干土6.46×105~8.32×107,明显高于AOA amoA基因拷贝数每克干土1.70×104~1.20×105。AOB种群丰度与潜在硝化速率(PNR)呈显著正相关,而AOA种群丰度与土壤pH和PNR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AOB在硝化作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DGGE条带分析表明,氮肥施用年限对AOB种群结构影响较大,而对AOA种群结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桑园中AOB种群在氮循环中占主导地位,并且长期施用氮肥对桑园土壤AOB丰度和种群结构影响较大,而对AOA影响最小。


超微粉碎促进香菇粉Ca、Fe、Zn的溶出及消化吸收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对超微香菇盖粉,超微香菇柄粉的Ca、Fe、Zn不同形态溶出量,基于体外消化模型的生物可利用率以及基于正辛醇吸收模型的分配系数进行了评价,并和相应的粗粉(均为60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够显著提升香菇盖粗粉、香菇柄粗粉的Ca、Fe、Zn水溶出率、Ca可溶态含量,香菇柄粗粉的Fe可溶态含量,香菇盖粗粉的Zn可溶态含量(p<0.05);Ca、Fe、Zn的有机态、蛋白结合态、多糖结合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超微香菇盖粉、超微香菇柄粉,经过体外胃、肠消化后,Zn的生物利用率分别为80.38%、86.77%,Ca的生物可利用率分别为56.41%、61.41%,Fe的生物利用率分别为13.46%、22.17%,超微粉碎可以显著提高香菇盖粗粉、香菇柄粗粉Ca,Zn生物可利用率(p<0.05);同时显著促进了香菇柄粗粉Ca、Fe、Zn的吸收(p>0.05),而对于香菇盖来说,超微粉碎只能显著提高Ca、Zn的吸收(p>0.05)。试验结果为香菇产品的开发和微量元素摄入提供了理论支撑。


2018年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群体组成及杀菌剂敏感性检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目前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种群的组成、毒素化学型的分布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采集分离了96株小麦赤霉菌菌株,经TEF1-α基因鉴定,78株为Fusarium asiaticum,18株为F.graminearum,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的优势群体为F.asiaticum;利用特异性片段扩增法鉴定了菌株的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菌株以3A DON化学型为主,占供试菌株群体的58%,其次为15A DON,占32%,NIV化学型最少,占10%。采用区分浓度法共检测到2株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均为F.asiaticum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Fusarium spp.对戊唑醇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平均值为(0.66±0.29)μg·mL-1,其敏感性已经下降;其中,F.asiaticum与F.graminearum对戊唑醇的EC50均值分别为(0.77±0.26)μg·mL-1和(0.35±0.08)μg·mL-1,表明F.graminearum群体对戊唑醇更敏感。


甘薯抗草甘膦生理指标及其相关基因EPSPS和AKR的表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草甘膦胁迫下甘薯生理指标以及EPSPS和AKR 2个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甘薯耐草甘膦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草甘膦敏感性不同的2个甘薯品种N3589(草甘膦敏感型品种)和鄂薯11(草甘膦抗性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喷施草甘膦后甘薯莽草酸和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以及EPSPS和AK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叶片的莽草酸含量显著升高,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莽草酸含量升高不显著;2个品种甘薯块根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植株的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q-PCR结果显示,在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的EPSPS基因显著下调,AKR基因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而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EPSPS基因显著上调,AKR基因先下调表达后上调表达.[结论]甘薯耐草甘膦主要是因为喷施草甘膦之后,EPSPS基因迅速上调表达,从而减少体内莽草酸累积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与此同时,喷施草甘膦后AKR基因迅速上调表达,参与了甘薯体内草甘膦的代谢.
关键词: 甘薯;草甘膦;EPSPS基因;AKR基因

